《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男權氾濫的音樂媒體氛圍之下,這本雜誌正在探索新形式的女性搖滾文化浪潮。

當提及搖滾樂時,你會想到什麼?

力量十足的吉他掃弦、聲嘶力竭的高昂唱腔、揮汗如雨的 Pogo 肉搏……關於搖滾樂,人們的固有印象往往與孔武有力,血脈噴張的男性荷爾蒙有關。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在這種場景下,女性音樂人的地位或多或少顯得有些尷尬。雖然音樂產業是最先進的文化產業之一,但不可否認,這支產業的主導權依然在男性手中。

在大眾的刻板觀念中,女性音樂人出名可能只是因為嗓音好聽,或者外表好看,大多數都是花瓶;女性製作人或詞曲創作?沒聽說過。抽菸喝酒穿釘?肯定是個不檢點的姑娘;要麼,她就是個天天泡男樂手的骨肉皮……對於女性音樂人,我們能施以的偏見實在不勝枚舉。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1970 年,名為《Groupie Girl》(骨肉皮)的英國電視劇

而在舞臺之外的音樂媒體中,男權思維同樣根深蒂固。主流的幾家音樂媒體《Rolling Stone》(滾石)、《Q》、《Uncut》、《NME》都由男性作者與編輯把持,女性少的可憐。

所以,女性音樂人的聲音,是否註定要被打壓?

實際上,僅是在搖滾音樂中,誕生的女性英雄就並不在少數——甚至搖滾樂本身就是起源於女性之手:上世紀 30 至 40 年代,美國女歌手 Sister Rosetta Tharpe(西斯特·羅塞塔·薩普)創作了宗教歌詞與節奏伴奏的融合式福音音樂,並以富有感染力的現場表演為世人所知。在創作和表演思路上,西斯特·羅塞塔·薩普直接啟發了後來的 Elvis Presley(埃爾維斯·普雷斯利)、Johnny Cash(約翰尼·卡什)、Chuck Berry(查克·貝里)等搖滾根源人物,被後人稱為「搖滾樂教母」。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西斯特·羅塞塔·薩普

在搖滾音樂佔據主流樂壇的幾十年間, Janis Joplin(詹尼斯·喬普林)、Patti Smith(帕蒂·史密斯)、The Slits(裂縫樂隊)、Bikini Kill(比基尼殺戮樂隊) 等以女性為主的音樂人和樂隊,不但在音樂上留下了無盡的寶藏,她們本身也是女權主義、反文化主義等社會運動的積極推動者;除女性團體外,LGBT 及其他性少數群體也豐富了搖滾、流行、電子等音樂的深度和廣度。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詹尼斯·喬普林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帕蒂·史密斯

縱觀歷史,女性群體曾在搖滾樂文化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她們的聲音與觀點大多被輕視或被擠至邊緣。而音樂評論本身也囿於對光輝歷史的沉迷,而罕見突破性聲音,搖滾樂陷入這樣的僵局,不得不說令人失望。

值得慶幸的是,一本女性創辦的獨立搖滾雜誌正在改變著這一切。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Gusher》雜誌創始人:朱麗葉·揚格 & 伊莎貝拉·特米博利

悉尼大學的女學生 Juliette Younger(朱麗葉·揚格) 和 Isabella Trimboli(伊莎貝拉·特米博利) 共同創立的獨立雜誌《Gusher》,正試圖從男權觀點氾濫的音樂媒體中,為女性和性少數群體奪取話語權。

《Gusher》網站上僅有一句介紹:「Gusher是一本一年一期的獨立搖滾雜誌,完全由女性和非二元性別者創作。」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參與《Gusher》撰稿的作者來自《紐約時報》、《i-D》等全球知名媒體,他們對女性音樂人呈現出的才華始終充滿熱情,不但不迴避任何有關女性的議題,更不會對她們的身份妄下定義。那些被男人們無視的觀點與議題,在這本先鋒雜誌裡有了大施拳腳的機會。

在自媒體、短視頻熱火朝天的今天,印刷出版獨立雜誌看似陳舊而不合時宜,但這種物理媒介卻擁有互聯網難以匹敵的特性:一年一本的「超長」發行頻率保證了充分的創作時間,得以展開主題深刻的長篇專欄,或是實景取材拍攝照片。

同時,高質量的排版、印刷、裝幀也是《Gusher》的核心理念之一,當代音樂本是非物質性的快消品,但《Gusher》則將其包裝成為了紙質的藝術收藏。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從雜誌的設計風格,到報道對象的挑選,再到訪談與專題的深度內容……「搖滾樂」這個經常被主流媒體唱衰的議題,在《Gushers》的女性化視角之下,似乎有了更為溫柔,感性而睿智的解讀形式。

這本充滿 DIY 精神的獨立雜誌,不但為日漸低迷的搖滾樂提供了全新的評審視角,更是在重塑女性及邊緣群體在音樂史中的地位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不要再問「身為一名搖滾女歌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種傻問題了,如果你已厭倦了千篇一律的枯燥樂評,不妨從以下兩期《Gusher》的內容中,體驗一些別樣的聲音:

Gusher #1

2016 年,二位創始人通過眾籌方式,印製併發行了第一期《Gusher》。從封面的視覺風格,就能看出這部雜誌的整體調性:復古而圓潤的迷幻風格字體、明亮且高飽和的紅藍配色,頗有 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地下雜誌的遺風,這也正像是《Gusher》對搖滾樂巔峰年代的隔空回望。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Gusher》創刊號的主題包括對邪典電影製片人 Penelope Spheeris(佩內洛普·斯皮瑞斯)、美國朋克樂團 Hunx and His Punx 首腦成員 Seth Bogart(賽斯·鮑嘉)、加拿大朋克樂隊 White Lung(白肺) 女主唱 Mish Way(路小姐) 等人的深度訪談內容。

Gusher #2 - Angel Olsen

作為近年來最值得關注的民謠歌手之一,Angel Olsen(安吉爾·奧爾森)2016 年發行的專輯《My Woman》(我的女人) 是一張近乎完美的鄉村民謠佳作,穿插其中的 60 年代流行風韻、氣息綿長的唱腔、電子元素的靈活運用,都為她的音樂增添了一絲獨特風貌。而在音樂本身的編排創作之外,關乎戀情、人際關係、自我駕馭的歌曲主題立意,也令安吉爾·奧爾森呈現出卓爾不群的獨立氣質。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Angel Olsen - My Woman

正因為安吉爾·奧爾森的這些魅力,讓雜誌創始人Isabella把她視作《Gusher》所代表的一切精神的完美體現。

紅藍配色的封面中,安吉爾·奧爾森的眼線上揚,目光堅毅,平靜中的波瀾感呼之欲出,足以印證《Gusher》的觀點。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Gusher #3 - Kathleen Hanna

Kathleen Hanna(凱瑟琳·漢娜)不僅是朋克樂隊 Bikini Kill(比基尼殺戮)的主唱,更是 1990 年代早期席捲全球的朋克女性主義運動「Riot Grrrl」(暴女運動)的先驅。

混合了個人宣洩、政治激進和婦女關懷主義的「暴女」,不但為朋克音樂以及其周邊亞文化創造了諸多靈感來源,更是令第三波女權主義浪潮從若干演出現場蔓延至全球範圍。由凱瑟琳·漢娜演唱的 「Rebel Girl」(叛逆女孩)一曲,即是「暴女」當之無愧的主題曲;而觀點尖銳,富有爭議的凱瑟琳本人,也是這場浩蕩活動的活化石級代表。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在這期長篇專題中,《Gusher》介紹了由「暴女」運動而輻射開的文化現象,並與凱瑟琳討論了當下女權主義與朋克音樂的形態、發展和阻礙。

《Gusher #3》的封面上,凱瑟琳·漢娜身著紗質背心,枕在腦後的手臂擺出高昂的姿態,目光自信而不失凌厲,未修剪的腋毛也清晰可見——自 Patti Smith(帕蒂·史密斯) 在個人專輯 《Easter》 的封面打破袒露腋毛的禁忌後,不剃腋毛即已成為表達女權主義的一種方式;而頭倚手臂的姿勢,也是凱瑟琳對 1991 年的獨立雜誌《GirlPower》(女力)封面的致敬。膠質手套在封底的特寫畫面,雖然是女性穿搭中常見的粉色,但並沒有少女般的甜膩氣息,反倒讓人感到一絲疏離,這也正與「暴女」早期宣揚的理念一致——「不要再做苦情女孩,拿出你的力量來!」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GirlPower》,1991

Gusher #3 – CHAI

鮮亮的桃紅色調下,是 CHAI 四位成員在陽光下燦爛的笑容,她們是《Gusher #3》另一組封面人物。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如果你對這支女子組合感到陌生,不妨提醒你一下:她們的神曲《kawaiihito》 現在正是抖音上最火的BGM。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這樣一支日本女子組合,氣質看上去與兇暴的西方女權組合「暴女」毫無關聯;但深入瞭解她們之後,你會發現她們也有自己的叛逆不經,執意自稱「Onno-Band」而不是更為嬌氣的「Girl-Band」即是她們彰顯的態度。《Gusher #3》中記述了 CHAI 對於「Kawaii」(卡哇伊)這一刻板美學的拆解和重定義過程,你將從中瞭解到「卡哇伊」不僅侷限於嬌羞軟萌,在頑固的傳統標準之外,朋克音樂同樣狂野得有趣可愛。

Gusher – 其他精彩專題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酷兒音樂人如何跨入超現實」專題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專訪著名朋克文化紀錄片《西方文明的衰落》導演佩內洛普·斯皮瑞斯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打雷姐(Lana Del Rey)的專訪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別再毀偶像專題:盤點那些因為陰謀論而遺憾分手的搖滾情侶,呼籲樂迷少些八卦,正視愛情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日本最偉大的朋克樂隊Shonen Knife(少年小刀)的特稿,Kurt Cobain(科特·柯本)也是她們的樂迷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Dolores Haze樂隊,樂隊名取自作家納博科夫的「Lolita」(洛麗塔)的真名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來自印度寶萊塢的女性音樂人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深度報道美國波特蘭的女性搖滾夏令營

《Gusher》首期自發行後即售罄,不但彌補了雜誌的印製成本,更是在社交平臺上了收穫了大批追隨者。它像一支強心劑,讓廣大女性同胞看到了獨立發聲的希望之光。值得一提的是,除了《Gusher》外,有更多著力於為女性藝人發聲的新興獨立雜誌也正席捲而來:從同為二位女性創辦的獨立音樂雜誌《Love Letters》,到專注於女權主義時尚文化的《Polyester Zine》,再到以解決婦女問題為核心的《Sister Magazine》……

即使是在《ELLE》、《Vogue》等傳統媒體上,也已能看到超脫於傳統審美的女性面孔,她們造型別致,充滿自信,不為取悅任何人而存在。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Love Letters》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Polyester Zine》

《Gusher》:一本由女性團隊創作的獨立搖滾雜誌


《Sister Magazine》

相比某些媒體以性別符號做劃分的粗暴解讀方式,女性班底的《Gusher》自然更懂女性的細膩和多元。剖離物理條件影響,進而對輻射開來的歷史、政治、文化等要素相融匯,《Gusher》做到了深度探索藝術家身為「人」的創作心境,達到遠超於性別束縛的理念高度。

在英語中,「Gush」一詞有兩種釋義:一是近乎誇張的激動對話,二是液態介質在高壓下迸發的噴湧。《Gusher》這本雜誌本身即是上述定義的總和。關乎女性的聲音已不僅僅是地下的無聲暗湧,更當如井噴般波及世界的所有角落。它是對身份地位認知的喚醒,是對偏見和不公的大力重洗,更是千萬美麗聲音匯聚而成的,不可阻擋的洶湧浪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