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包袱,還是動力?關鍵看創業者會不會經營

家庭包袱,還是動力?關鍵看創業者會不會經營

很多人糾結於先成家後立業,還是後立業先成家,因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觀點。

在“業績至上,結果導向”的信條下,大部分表面光鮮的年輕人,其實過得並不舒適。他們一邊吐槽著生活的艱辛,一邊又不得不揹著房貸、車貸繼續撐下去;他們一邊自黑“佛系青年”、擁抱“喪文化”,一邊又向工作生活的重壓妥協。

不知從何時起,“逃離舒適區”成為備受追捧的行動信條,彷彿年輕人舒適地固守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就成了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代名詞,如果不離開自己的“舒適區”,不去“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馬上就會被殘酷的社會無情地淘汰。

理性思考,其實“舒適區”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內,可以按照自己喜歡或習慣的節奏,隔離於各種工作壓力與生活脅迫力。在舒適區裡,人們會感到心安,感到放鬆,並常常實現情緒的自我調節。對於普遍忙碌、焦慮、生活在各種壓抑與壓力環境下的年輕人而言,“活在舒適區”是一種釋放壓力、調節情緒的最好狀態,只有“活在舒適區”,才能積蓄能量,為下一階段的衝刺做好準備。

所以很多人建議離開舒適區,社會創業成了很多奮鬥青年的主要目標,但是立業和成家之間如何選擇倒是有一些糾結,因此我在網絡上遇到很多像這樣的提問, 我認為成家立業,不要僅僅是看自己的定位,還要關照到家庭,如果家庭條件不足以支撐的話,要重新定義。

家庭包袱,還是動力?關鍵看創業者會不會經營

一、重新定義:家庭包袱,還是動力?

“逃離舒適區”固然有某些道理,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逃離自己的“舒適區”,甚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堅守在自己的“舒適區”才是更優的選擇。

比如說窮人家的孩子,先成家,把父母這一塊關照好,這是大後方。第二,父母身體不太好的孩子也是先成家,然後把父母的身體照顧好就好,放開手腳去幹。

如果是家庭條件不錯,父母身體有比較好的,也不需要你擔心的,我覺得可以試試,但立業有條件:你是否具備自信有主張,有獨立的見解,有系統的事業規劃

有很多人在這一塊並沒有做好。

父母身體是否健康,家庭條件是否允許我創業,上面還有爺爺奶奶,太公太婆,那你就需要注意:這樣的創業也有風險,到時候你還會抱怨父母,託你的後腿。

所以如果家庭條件和父母身體狀態,沒有達到你創業的先決條件,一定要先成家。 把家處理好了。

家庭包袱,還是動力?關鍵看創業者會不會經營

二、其實成家的人,更容易成功

從成功的角度來說,其實成家的人更容易成功,不但可以提供給彼此的社會支持,還可以幫助彼此渡過人生中最大的挑戰。

因為目前就國情來看,成家容易創業難,這是非常客觀的。 在中國所有的行業都能創業,但是所有的行業裡面,有很多人把本來一個很好的行業做死了。

有人說丈母孃要我買一個房子,怎麼辦?

反過來想一下,你連一個起碼的,住的房子都沒有,你還是在房子的剛需裡面的人,一定要買,這是你的家,是你的港灣,是你修整自己的地方,也是調整自己心情和身體狀態的地方,如果嫁到了一個總是漂泊的,就不要搞什麼創業了。

另外,如果丈母孃要求你買一套房子大概兩層意思。

第一,他是看不見你身上的能力,看不到他們的未來生活的保障,所以拿這個話題刁難,她可能看不上你,這一輩子的為人。覺得把孩子嫁給你可能是一場賭博,所以設置這個門檻讓你望而卻步。

第二,其實,父母的眼裡是沒有愛情的,只有你未來的生活風險和生活安全。

人生有很多暗礁,在一個的人格品質裡暗藏的暗礁。父母是站在人生的角度去看你一生的幸福,來做一個安全的觀照,而你自己只站在愛情的角度看了一個假定的美好。

“貧窮夫妻百事哀,富貴公婆千情樂”。貧賤夫妻的生活裡貫穿著雞毛蒜皮的斤斤計較,日子都是捆在褲腰帶上過。最怕的是一個人像扶不起來的阿斗,有鴻鵠之志的夢想,卻敗於現實,沒有未來。

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創業的時候把僅有的一套房子賣掉,最後創業失敗了,永遠在漂泊。我不希望創業者把自己活成一個渣男,為什麼要把唯一的一套房子給賣,你賣的不是房子,賣的是你老婆的安穩。

如果說最後一個保障,唯一的你精神狀態調整的地方,都把它給清理掉了,住在租來的房子裡,心理狀態始終是不安穩的,焦慮的。

所以人對自己的精神面貌要有一個好的舒適區來調整,家庭就是最好的舒適區。

家庭包袱,還是動力?關鍵看創業者會不會經營

三、寫在最後

家是人生的港灣,永恆的驛站。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想想有多少人經歷這樣的時刻:“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李白再飄逸,也會“低頭思故鄉”;杜甫再無私,也知道“家書抵萬金”;辛棄疾“半夜裡挑燈看劍,沙場秋點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後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思,也只是對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懷念……

即使在平和安詳的年代,對家的依戀也仍然是那麼強烈。“我的家庭真美麗,幸福安詳又健康,兄弟姐妹都和諧……”。《北京人在紐約》講述了海外的中國人對家的看法,就是四合院內,一家人歡樂地團聚在一起。《似水年華》裡黃磊的家也就是江南水鄉所特有的底韻與齊爺爺那裡的書的味道。

所以家不僅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風港,是心靈的驛站。無論你事業多麼成功,買多少房子,都不比有一個家庭。它才是一種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家庭是根,是大後方。電影《新龍門客棧》臺詞:浮萍漂泊本無根,天涯遊子君莫問。道盡了天涯浪子的無奈和心酸。

我們都向往笑傲的江湖,但詩情畫意的人生也得有人及時欣賞。而家庭就是無論你成功、失敗,有多麼落魄,總是給你鼓勵、勇氣,即使你一無所有,也能東山再起的港灣。

家庭包袱,還是動力?關鍵看創業者會不會經營

希望所有創業者都看看這篇文章,有家才會幸福,這個道理總是有人太晚明白,總是有人明白卻有家才會幸福,這個道理總是有人太晚明白,總是有人明白卻無能為力。所以請先照顧家庭,再重新定義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