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詹青雲:眼界,自己多努力都無法改變,只能靠人點醒

1

“看了詹青雲辯論,我感覺自己就是個文盲,趕緊買幾本書狂補一下。年紀大了,不知道現在補還來得及不?”

這已經不是詹青雲第一次被網友奉為女神。《奇葩說》播出期間,她憑藉豐富學識、強大邏輯、字字珠璣和穩健颱風,不止一次地登上熱搜。

詹青雲的履歷同樣堪稱完美:香港中文大學本科、博士,哈佛大學博士,讀過經濟、政治、法學三個專業,

2015年精彩中國說總冠軍,2018年華語辯論世界盃最佳辯手,奇葩說第五季、 第六季辯手,現在已經是執業律師。

《奇葩說》詹青雲:眼界,自己多努力都無法改變,只能靠人點醒

看過了千篇一律的網紅臉,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時代,散發著知識光芒的阿詹紅成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流。

“有一種美,叫詹青雲。”很多人開始好奇青雲的成長經歷,很多文章都已經寫透了她父母的開明教育。

而今天,我想講一講青雲格外吸引我的另一段故事,因為這個故事也許揭示了個人發展道路上的一個秘密:

“我在貴州長大,我人生中的啟蒙導師是我的兩個鄰居,伯伯和阿姨,他們是六十年代上海的知識青年,因為上山下鄉的運動去到貴州,我在他們家做數學題,這樣一步步長大。

到很多年以後,我才明白,與上一代老大學生和老知識分子的相遇,是一種多麼珍貴的機遇,他們給我一種東西叫眼界。

是在那個年紀,我身邊所有的人都說,只有學不好理科的人才去學文科,大家都勸我去讀理科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去堅持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詹青雲)

《奇葩說》詹青雲:眼界,自己多努力都無法改變,只能靠人點醒

正是在鄰居夫婦的耳濡目染下,青雲從小就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在大學階段,她選擇了去香港讀書。

2015年,詹青雲又勇敢背上一百多萬的貸款遠赴哈佛留學,不過青雲卻說:我的故事沒有那麼苦情,我的同學大部分都是借錢讀書的。

而我覺得,真正能夠讓青雲下定決心、貸款讀書、放手一搏的原因,除了來自信,也來自於她從小形成的能夠“計之長遠” 的人生格局和思考方式,而這一遠見卓識的建立,除了有父母和自己的努力,自然也離不開這對鄰居夫婦的帶來的深刻影響。

就像她自己說的:

“在這一過程中自己當然付出了努力,但我踏上這條路,擁有這個意識,是從這份機遇開始的。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你無論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而需要一個人點醒,這個東西叫眼界。”

《奇葩說》詹青雲:眼界,自己多努力都無法改變,只能靠人點醒

其實,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機會遇到一些閃閃發光的人,他們拓展了你的視野、更新了你的認知,改變了你的人生的軌跡。

和睿智的人在一起,自會越發耳聰目明;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也更容易出類拔萃。


2


前不久,四川大學華西男2舍110寢室的6個男生,一共獲得包括北大、浙大在內的15個名校的offer,有5人順利保研,1人出國深造。

據他們說,最初,宿舍裡一位叫陳智偉的男生格外用功,每天雷打不動地清晨七點起床,晚上十一點回宿舍,整天泡在圖書館。

慢慢地,舍友們都被智偉的精神所感動了。大夥兒起床時,若發現智偉已經離開宿舍,就有一種緊迫感。

在榜樣力量的無形召喚下,他們也個個不敢鬆懈。

考試周裡,陳智偉還會負責叫起大家一起起床複習,互相加油鼓勵,一起進步。

宿舍還有一位叫鄭清泉的男生,帶上了自己的女友一起去圖書館,攜手努力,現在,女生也被成功保研,到了復旦大學。

《奇葩說》詹青雲:眼界,自己多努力都無法改變,只能靠人點醒

長灘島的日落

類似的“學霸寢室”的故事還有很多。

心理學認為,人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生存技能,就是根據周遭的環境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顯得合群。

當你身處一個心懷夢想、持續精進的圈子,在一片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可以說想不前進都難。一開始,也許是被一股看不見的力量託著向上,慢慢的,圈子帶來的習慣和理念會融進你的血液,變成本能。


3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牛津大學教授貝克哈斯做過一個實驗:同時用人工方式孵化出一群家鵝和一群天鵝。

實驗者把一隻家鵝幼崽放進天鵝群,又把一隻天鵝幼崽放進家鵝群。

半年後,他們發現天鵝群裡的家鵝雖然飛行高度有限,卻也可以輕鬆飛行幾百米。

相反,與家鵝從一起長大的天鵝,連飛離地面都很吃力。

《奇葩說》詹青雲:眼界,自己多努力都無法改變,只能靠人點醒

人也是一樣。

在與身邊朋友的交流、溝通中,與圈子的信息、能量傳遞中,

其實還有一套你看不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在不漏痕跡地交互著,

而這些都在你日常的點滴選擇和行為細節中,悄無聲息地發揮著作用。

就像詹青雲說的,眼界是一種無論怎麼靠自己努力,也改變不了的東西。

要獲得更高階的眼界、更開闊的思考方式,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融入一個嶄新的圈子。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可以像天鵝翱翔天空的一面,那是你的天賦和特長所在。

但如果,在現有的圈子裡,你壓根就沒見過“飛翔”是什麼,

有人問你:你能飛嗎?

你說:“飛是啥?能吃嗎?”

那麼,你就永遠不可能有機會發現,原來我還有"飛翔"的手藝。


4

美國的商業哲學家Jim Rohn曾提出理論:“你的財富和智慧,就是與你親密交往的5個朋友的平均值。”

賈平凹也說:“朋友的圈子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朋友圈代表了你的審美和生活的層次。”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卻有權決定和誰做朋友。

也許你會說,我可觸及的圈子範圍太有限了,其實不然。

比如忍不住貪玩和虛度時光時,不窩在床上,而是去書店、去自習室;

比如離開家鄉,去更大的城市打拼;再比如,

像馮侖說的,“投資自己,就是要跟著同時代最牛、最偉大的人經常保持聯繫,那麼,隔著好幾代的,你看書就行了。”

《奇葩說》詹青雲:眼界,自己多努力都無法改變,只能靠人點醒

總之,與優秀的人在一起,只要你想,你就總有辦法,你就會去創造條件。

馮侖還說:偉大的人,其實分成好多種,有一種是使命目標特別清晰,一直在積極奮鬥的人;還有一種,老是在偉大的人身邊晃悠,最後也跟著偉大了。

第一種人也許真的是人群中鳳毛麟角的天才,

但做這第二種人,每個人都有機會,只要你願意。


✍作者:敖小敖,愛笑愛鬧的90後姑娘,既寫文、又讀文,專注於成長乾貨、暖心故事、勵志人物。心中有光,無懼憂傷,關注頭條號@敖小敖,遇見自己,發現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