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間做朋友,磨刀照樣不誤砍柴

有首歌唱道:

時間都去哪兒了

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生兒養女一輩子

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時間都去哪兒了

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鹽半輩子

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與時間做朋友,磨刀照樣不誤砍柴


為什麼你總是覺得“沒有時間了”?就如歌中所唱,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為什麼同樣的每天24小時,有些人過成了28小時,而你卻過成了20小時?

經常會聽到說:同樣是兩個肩膀扛著一個腦袋,但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卻有著天壤之別,這種差距又是如何拉開的呢?

有人說,有些人出身條件本身就很優越,那拋開出身條件優越的人姑且不說,同等條件的兩個人,往往也會因為你是怎樣的一個人,有著怎樣的性格,你會做什麼,這些因素而決定你以後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就如張萌萌姐,她從大學時代就開始每天4點早起,通過10000小時定律去學習英語,取得了3年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

而有些人仍舊庸庸碌碌地在生活,每天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的事情上。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樣慢慢拉開的。

在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就很好的告訴我們,成長唯一的一條路,就在於時間的積累。

他更是主張一個人必須在開啟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後,才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也只有這樣,時間才是朋友,否則,它就是敵人。

與時間做朋友,磨刀照樣不誤砍柴


一、關於此書,我想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都應該明白,時間是沒有辦法管理的,因為時間從不聽從任何人的管理,它只會自顧自一如既往地流逝,我們無法左右時間。

我們真正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當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去改變自己時,有關於時間的屬性也必然會發生改變。

其實,我們在很多事情的認知上,是存在誤差的,如時間管理,我們一直說要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根本沒有意識到“管理”的焦點根本就不應該是時間,而應該是我們自己!

那麼我們要如何開啟心智?如何通過運用心智與時間做朋友?

與時間做朋友,磨刀照樣不誤砍柴


二、這本書教會我的事

1.何謂心智

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總和(包括基於這些知識和經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當一個人認知一系列正確的道理後,可能會將心智開啟。當一個人的心智開啟後,他將面臨一個嶄新世界,這個世界有好有壞,一切都要重新去理解、去判斷。

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例子:一個道理明明很正確,卻因為講述道理的人由於某件事情被戳穿,露出偽君子的嘴臉,而使很多人不再相信那個原本應該被篤信的道理。

如: "打工皇帝"唐駿的假學歷事件。“做事只要踏實、認真 ,事業就會做大”,這些原本時常掛在唐駿嘴邊的話語,會隨著他的假學歷的揭穿而人設崩塌。於是,很多人會“開竅”,會“頓悟”,得出結論:“再也不相信這種鬼話了!”

人的心智就是這樣通過一步步地自我積累、自我過濾培養起來的。

與時間做朋友,磨刀照樣不誤砍柴


2.與時間做朋友

方法: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怎麼判斷你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

核心點:看它是否現實。

做事情不要總想著速成,速成絕無可能。

人的慾望是無限的,總希望自己的慾望能馬上得到實現。

要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速成不可能,那就通過“換”。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只有付出了才有收穫。

生活的本質就是如此,你想要什麼,它偏不給你什麼。

唯一的方法就是:給我什麼我就用好什麼,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換能換的東西。

如:你到銀行貸款,銀行要求你抵押,有東西可供抵押的意思是,你是有資產的人,而你很可能恰恰因為沒有資產才急需要貸款......好像永遠無法獲得貸款。

這是一個死循環,唯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勤奮,讓“我有”變得更多,“我要”才能更容易獲得。

與時間做朋友,磨刀照樣不誤砍柴


什麼是現實?

資源稀缺且分配不均,這是現實。“速成絕無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穫”,這也都是現實。

對於現實你必須要接受,不僅要接受,還要牢記。

時間是現實的人的朋友,是不現實的人的敵人。時間不是故意要這樣做,只不過事實就是如此。

絕大多數的成功與智商沒有任何關係,所有的失敗都與且只與時間有關。

最節省時間的方式是學習,唯有通過學習,不斷積累,你的成長之路才有可能能通往成功。

實踐告訴我們:磨刀不誤砍柴工,埋頭苦幹的做事態度固然是好,但更要注意的是做事的方式和方法。


與時間做朋友,磨刀照樣不誤砍柴


3.及時行動

接受任務後,什麼時候開始執行比較好呢?

不是“越早開始越好”,更正確的答案應該是“現在就開始”。

拖延,不是拖延著做事,而是拖延著不開始做事。

可能內心時常會去估算時間,總覺得來得及,可以先放放,只要在最後期限之前完成就行。

但其本質原因可能並不如此,可能是來自於對做事的恐懼。

內部原因:覺得只要開始做事,就會面臨做錯、做不好的風險。

外部原因: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

清代文學家彭端淑在《為學》一文中寫到:四川有兩個和尚,一個貧窮,一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怎麼樣?”富和尚說:“您靠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靠著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缽就夠了。”富和尚說:“四川離南海幾千裡,我一直想僱船去,也沒能成行。你只帶兩樣東西不可能實現!”可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並告知富和尚。富和尚面露愧色。

富和尚為何去不成南海?正是因為拖延症。

很多人跟富和尚一樣,常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等我思路清晰了再去完成這個重要工作、等我有時間再去探望朋友、等我精神好點再打這個電話、等我想明白了再跟家人談談……到最後卻發現自己延誤了最佳時機。

與時間做朋友,磨刀照樣不誤砍柴


人生猶如白駒過隙,瞬間而已。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感慨時常會有,我們要做的且能做的便是“現在就開始”,並要讓這種認知納入自己的心智,不要讓“最後期限”捆綁住自己的行動。

選擇開始,問題不再是“到時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時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總好過什麼都不做。”

成功從來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依然不是。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也是人人都值得去追求的事情。

我輩中人,自當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做時間的朋友。


與時間做朋友,磨刀照樣不誤砍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