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基礎設施補短板的決策給執行偏了

昨天,在微信圈裡看到一個資訊,說某商業銀行公司部下發文件,要求全行抓住當前政府鼓勵投資、特別是基建領域投資的有利窗口期,加大重點區域、優質業務、重大項目儲備的報道。筆者應該為這個銀行的反應之迅速點贊。因為,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才開的會,提出“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他們已經作出判斷,並已在全系統行文。但筆者有話說:

別把基礎設施補短板的決策給執行偏了

1、正視過去已經積聚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相信,7月份的央媽和財爸的口水仗大家還記憶猶新吧。人民銀行研究局徐忠局長為銀行信貸安全,特別是地方政府的隱形債務部分的信貸安全向財政發出了代表性聲音。“金融機構的槓桿是被動加起來的,是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規模擴張、槓桿率攀升的結果”。“整頓地方政府性債務不能一推了之,應著力避免財政風險金融化,對於地方政府性債務監管也要考慮地區性差異,不搞一刀切”。“據IMF測算,2016年如果考慮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中國廣義口徑政府部門槓桿率為62.2%,已經超過歐盟警戒線標準。背後的原因很清楚,主要是我國的地方性政府債務信息並不完全透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背後往往隱含著政府信用擔保和兜底預期,處於一種政府與非政府之間的模糊地帶,屬於準政府債務”。

別把基礎設施補短板的決策給執行偏了

2、正確理解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補基礎設施短板不是讓銀行再去給地方政府加槓桿。2014年,在甄別地方政府債務後時,各銀行應該說很緊張,害怕自己的債務不被列入政府償還性或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但到了2105年、2016年,整個金融系統和地方政府,可以說向脫韁的野馬,毫無顧忌地扯到了一起,加大了政府平臺的融資力度,推高了政府負債和銀行自身的槓桿率。一些地方每年的一般財政收入,還不足以償還融資平臺當期的債務利息。這樣的債務我不知道如果斷貸了,政府會怎麼保證不違約。因此,我們所有銀行要把滿足政府正在建設的半拉子工程和一些政府債務(含平臺)水平還不高,基礎設施又明顯落後的政府需求,作為落實中央政治局7月31日會議精神的落腳點,切不可再一哄而上,普遍開花,給本身就已經很脆弱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推向危險的邊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