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拾趣 篇四

玩泥巴

看到外孫女斯斯文文坐在小桌邊,翹著小手指玩父母買回的橡皮泥,她把橡皮泥按扁,用模具印出各種小動物的模型,感覺毫無創意,便不由得想起我小時候玩泥巴的場景。

我們小時候仨倆小孩,有時候去池塘邊直接挖一塊泥出來,但大多時候都是自己和的,因為去塘邊危險,父母不讓去,我們鏟一些大人在田邊拉回來的土,倒點水,然後就像媽媽和麵一樣和出一大塊泥來,我們玩的泥也是有講究的,沙土多了不行,太容易爛,粘土多了也不行,黏住手不下來,這都是長期實踐中得出的經驗,我們叫‘粘三,沙二。’和泥兌水也是有講究的,水太多,泥太軟不行,捏不成型,幹了更不行,容易裂。所以和泥也是個技術活類!

我們各自分一塊泥,找一光潔的地面,最好是舊石磨上。我們把泥先揉光,揪一小塊把它搓成高大約三公分粗約四公分的的圓柱體,然後用大拇指在中間搗一個坑,另外四個手指把住外壁邊轉圈邊捏,最後把泥塊捏成一小碗狀,但小碗是平底的,碗壁不能太厚,高度最好兩公分左右,碗口不能大於碗底,碗底不能太厚,但也不能透光,有時為了碗底的薄度,和韌度,還會往裡吐一點唾沫,等我們把小碗做好了,小心託於手掌心,慢慢舉起,等舉到肩頭高時,手掌迅速翻轉,把小碗急速用力扣向地面,只聽“啪!”一聲,小碗底部開出一朵花,也就是小碗底部炸出一個洞來,我們便高興地喊“拿泥來,快拿泥來!”我們便根據洞的大小補給對方多大的泥蛋蛋,這樣,誰炸出的洞大,誰贏的泥蛋就大,誰就是贏家了,我們往往玩的嘴上、臉上都是泥,滿頭大汗,你說嗨不嗨呀!

我們還有一種玩泥巴的玩法就是玩紅膠泥,紅膠泥就是理在土層較下面一點的顏色似牛肉的一種泥,它比較硬、黏,可塑性好,我們把它們從塘邊或溝邊的黑泥下面扒出,抱到石板上,不能在土地面上玩,沾上別的土就不好看了,我們在石板上不停的摔,直到它變的軟軟的,泥質細細的,我們扒下一小塊,把它塑成一光光滑滑的小長方塊,長方塊的一頭稍扁些,然後我們用一小小的剝了皮的小柳枝在較扁的那頭中間捅一個洞,不要把另一頭捅透氣,再用小樹枝在長方塊的上部,三分之一長的正中間捅個小洞,跟剛才那個小洞相接,最後用小棍把小洞裡面變大些,掏出一點點泥,這樣我們的“口哨”便做好了,我們叫“叫嘴兒”,用嘴在稍扁那頭的小洞一吹,便會發出嗚嗚呼呼的響聲。我們還會用紅膠泥捏出胖乎乎的小豬,張著嘴似咩咩叫的小羊,可愛的小雞等,捏出的東西不能擺在太陽下直接曬,會裂縫的,我們便找來大的樹葉,把它們蓋起來,過幾天它們便變幹了,結實的如小石頭,這些可愛的小動物,便在我們的童年裡陪伴我們好久。

現在想想那時的玩泥巴不僅鍛鍊了我們的身體,更開發了幼時的智慧呀!寫此文並非倡導現在的孩子去玩泥巴,只是想回憶一下而已,現在的水、土今非昔比呀!那畢竟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時也可以說是零汙染吧!但我也希望現在的孩子養的不要太嬌貴了,適當地親近土地,親近大自然,還孩子自由的玩耍的天地,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如田間苗,路邊樹,經得起日曬,風吹,雨打,美麗而茁壯,裝點祖國的山河,撐起祖國的藍天。

童年拾趣 篇四


童年拾趣 篇四


童年拾趣 篇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