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誤區,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 ?

在古代的話可以想象是暴君一樣的人物,殘暴蠻橫、不顧別人的感受、只考慮自己,認為整個世界都要圍著自己轉,依仗權力或暴力,像專制君主一樣橫行霸道,對周圍的人來說是非常麻煩的任務。

而在職場或者生活中,喜歡破壞和諧的人也可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類。不參加集體活動而喜歡單獨行動,即使遲到或者爽約也毫不反省。

實際上,不能進行人生的“課題分離”、一味拘泥於認可欲求的人也是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誤區,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


01 什麼是“追求欲可”?


喜歡追求欲可的人大多會有這樣的問題:

他人如何關注自己?

他人如何評價自己?

又在多大程度上滿足自己的欲求?

受這種認可欲求束縛的人看似在看著他人,但實際上眼裡卻只有自己。失去了對他人的關心,而只關心“我”,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那麼,這樣做難道不是應該的嗎,怎麼可能不在意他人的評價呢?

阿德勒心理學主張:在只關心“我”這個意義上來講,是以自我為中心,你正因為不想被他人認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視線,這不是對他人的關心,而是對自己的執著。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多次提到:被別人討厭,才是真正的自由。

如果在生活、工作中有人認為你不好,那證明你活得自由,或許從中能感到以自我為中心的氣息。但是,一味在意“他人怎麼看”的生活方式正是隻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一味地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會讓自己活的很累,甚至失去自我:

為了爸媽的理想而奮鬥著、男友覺得粉色的裙子那麼看我就穿粉色、他們喜歡吃海鮮我也跟著吃海鮮·······

這樣便不是真正的自己。那麼,如何改變呢?

那就是把“對自己的執著”換成“對他人的關心。”

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誤區,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


02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

在我們的生活中,作為共同體的一員從屬於共同體,能夠感覺到在共同體中有自己的位置並能體會到“可以在這裡”的歸屬感,這是人的基本欲求。

例如,學業、工作、交友,還有戀愛和結婚,這一切都與尋求歸屬感緊密相關的。

在這一切 事物中,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自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君臨於世界的中心。“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時也是共同體的一員、是整體的一部分。

只關心自己的人往往認為自己位於世界的中心,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他人只是“為我服務的人”;甚至會認為:“大家都應該為我服務,應該優先考慮我的心情。”

這好像“王子公主論”。

他們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進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因此,在與他人接觸的時候總是會想:“這個人給了我什麼?”

當期待落空的時候,往往會大失所望並感覺受到了極大的屈辱,而且還會非常憤概,產生諸如“那個人什麼也沒有為我做”“那個人辜負了我的期望”“那個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敵人的想法。

抱著自己位於世界中心這種信念的人很快就會失去“朋友”。

世界—世界地圖

例如,在法國使用的世界地圖上,美洲大陸位於左端,右端則是亞洲,被繪製在地圖中心的是歐洲,是法國。另一面,如果中國使用的地圖,那麼中國就會被繪製在中心位置,美洲大陸在右端、歐洲在左端。也許法國人在看中國版世界地圖的時候會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不協調感,認為自己被非常不當地趕到了邊緣,彷彿世界被任意切割了一樣。

世界—地球儀

而如果是地球儀,既可以把法國看作中心,也可以把中國看作中心,還可以把巴西看作中心。

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時一切地方又都不是中心。根據看的 人所處的位置或角度可以產生無數箇中心。

這就是地球儀。

所以,“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你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誤區,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


03 如何融入“共同體”?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是僅僅靠在那裡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須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

積極地參與,也就是直面“人生課題”。不迴避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係課題,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

如果你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絲毫不會主動融入共同體中,因為一切他人都是“為我服務的人”,自己根本沒有必要採取行動。

無論是你還是我,我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須用自己的腳主動邁出去一步去面對人際關係課題;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要必須思考一下“我能給這個人什麼”。

這就是對共同體的參與和融入。

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

退休之後也可以找事情做,有人一旦退休便沒了精神,被從公司這個共同體中分離出來,失去了頭銜、失去了名片,成了無名的“平凡人”,也就是變得普通了,有人接受不了這一變化就會一下子衰老。

其實,這只不過從公司這個小的共同體分離出來而已,任何人還有別的共同體,這一切取決於你的心態。你可以選擇陪伴子孫,或者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在這類共同體裡生活,會更快樂,會享受比工作忙碌時無法感受的閒暇時光。

假如你是學校裡的學生,你看到的只是學校這個共同體,也就是學校就算一切,我正因為有了學校才是“我”,這之外的“我”根本不存在。

但是,在這個共同體中自然也會遇到某些麻煩——受欺負、交不到朋友、功課不好或者根本無法適應學校這個系統。也就是,“我”有可能對於學校這個共同體不能產生“可以在這裡”的歸屬感。

這種時候,如果認為學校就是一切,那你就會沒有任何歸屬感。然後就會逃避到更小的共同體,例如家庭之中,並且還會躲在裡面不願出去,有時候甚至會陷入家庭暴力等不良情況,想要通過這樣做來獲得某種歸屬感。

但是,你“還有更多別的共同體”“,特別是”還有更大的共同體”。

在學校之外,還有更加廣闊的世界。

如果瞭解世界之大,就會明白自己在學校中所受的苦只不過是“杯中風暴”而已。只要跳出被子,猛烈的風暴也就會變成微風。

就好像“我”和“你”的狹小關係一樣,如果因為其中一個人的反對就能崩塌的關係,那麼這種關係一開始就沒有必要締結,由自己主動捨棄也無所謂。

活在害怕關係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總而言之,當你執著於追求認可,得到他人的肯定,陷入這樣的煩惱時,不妨跳出小的“共同體”,以宇宙為世界的中心,去更廣闊的地方尋找自己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