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rush真的像傳說中那麼強大嗎?如何快速詳細瞭解Zbrush

一、ZBrush介紹

ZBrush®保存時是一個畫面,要保持三維物體的可編輯性必須保存為筆刷。

二、物體的變換

創建物體後按“T”進入編輯模式,否則只會不斷拖出新物體,舊物體無法再編輯。
旋轉視圖:鼠標在空白處拖動,shift+鼠標左鍵可以角度鎖定90度
平移視圖:Alt+鼠標左鍵
縮放視圖:Alt+鼠標左鍵、保持按下鼠標左鍵時放開Alt然後上下拖動鼠標左鍵
F鍵/Alt+click:物體適中
P鍵切換透視和無透視
移動W:空白處拖動鼠標 - 在垂直於畫布方向移動,往上即向裡移動。在交叉點上拖動鎖定方向,在圈內移動則使物體在畫布上移動
旋轉E:圈內隨意轉
縮放R:圈內等比縮放

三、畫布

平移(Scroll):按住空格鍵拖動鼠標
縮放(Zoom):+/-
適中(Actual):0
半大(AAHalf):Ctrl+0
Ctrl+N:清空畫布

創建新物體後,原物體不再能編輯,而是作為畫面中的一個元素
導入模型(作為筆刷編輯):tool>import
保存筆刷(可在ZB中繼續編輯):tool>save as


導出物體:tool>export
[注]在從max導入obj之前在preferen.../importexport裡選擇iFlipY、iFlipZ就是正的了

Zbrush真的像傳說中那麼強大嗎?如何快速詳細瞭解Zbrush

五、界面

Tab:隱藏工具面板
下拉菜單可以拖動到兩邊的空白處
常用按鈕可以按CTRL同時拖動到畫布邊的空白處,Ctrl+click可以取消快捷按鈕
鼠標放在工具上按Ctrl可以顯示說明

六、模型細分

Tool>Divide(Ctrl+D)可以對模型細分
SDiv改變細分級別,或者使用Lower Res(Shift+D)、Higher Res(D)進行切換
一般先在低精度調整大型,描繪越細緻精度越高,不要一開始就在最高精度下工作,那樣交互速度和工作效率都不會很高的

七、多邊形的隱藏、顯示

隱藏多邊形可以加快操作速度,也可以避免對不需要編輯的部分誤操作
方法:
(1) Ctrl+Shift+鼠標左鍵拖動框選,出現綠框,鬆開鼠標,框外的就被隱藏
(2) Ctrl+Shift+鼠標左鍵拖動框選,出現綠框,先放開Shift(變紅框)再鬆開鼠標,框內的就被隱藏
(3) Ctrl+Shift同時點擊模型,原來被隱藏的被顯示,原來顯示的被隱藏


(4) Ctrl+Shift同時點擊空白處,顯示所有部分
(5) 模型顯示部分多邊形狀態下,點擊tool/polygroups/Group Visible會將當前顯示的多邊形作為一個顯示的組。以後只要Ctrl+Shift同時點擊這個組的任何一個部分就會隱藏其他組
(6) 默認情況下,選擇框要包含整個多邊形才能起作用,如果按下AAHalf下面的PtSel按鈕(Ctrl+Shift+P),只要選擇框和多邊形相交即可

Zbrush真的像傳說中那麼強大嗎?如何快速詳細瞭解Zbrush

八、蒙版

Ctrl+鼠標左鍵拖動出蒙板區域,蒙板內變深灰色,不再被編輯
Ctrl+鼠標左鍵拖動出蒙板區域,蒙板內變深灰色,再按下Alt,區域變白,可以減少蒙板區域
Ctrl+click畫布空白處,蒙板反轉
Ctrl+鼠標左鍵,在畫布空白處拖動,選擇框不接觸物體,可以取消蒙板
Ctrl+鼠標左鍵,在模型上可繪製蒙板
Alpha菜單裡可以改變蒙板的類型

九、上色和造型

物體原來是淺灰色,如果在調色板裡改變顏色,物體的顏色同時改變選擇Color>FillObject,可以對物體填充當前色
畫布上方按鈕說明:
Mrgb:賦予當前材質和顏色
Rgb:賦予顏色
M:賦予當前材質
Rgb Intensity:透明度
Zadd:增加厚度
Zsub:降低厚度
Z Intensity:筆刷強度
Focal Shift:柔化值
Draw Size:筆刷大小
以上按鈕在畫布上點右鍵或按空格鍵均可出現

十、利用規尺

stencil>stencil on可以顯示規尺,淺色區域不能編輯。在規尺上按下右鍵或空格鍵出現操縱工具,然後可以選擇相應的按鈕
Invr:反相
Stretch:擴大到畫布大小
Actual:實際大小
Horiz:寬度匹配畫布
Vert:高度匹配畫布
Wrap mode:包裹模式,規尺貼在模型表面
Alpha菜單下選擇一個alpha圖案,點擊make st可以將當前圖案定義為規尺。我們可以製作黑白圖像,保存成psd、jpg、bmp、tif等格式作為規尺使用
[注意]jpg要24bit才能使用

十一、對稱

Trans...菜單中,按下>xyzM快捷鍵:x\\y\\z

Zbrush真的像傳說中那麼強大嗎?如何快速詳細瞭解Zbrush

十二、trans菜單

照相機(snapshot):在原地複製物體
M+箭頭:mark object position,標記物體位置——可以在清空畫布後讓物體在原位置再次出現,快捷鍵:M
std:標準,在物體表面加高,筆畫連續
stdDot:鬆開鼠標後筆刷才起作用,適用於點狀
Inflat:膨脹,筆畫連續
InflatDot:點狀膨脹
layer:一筆連續畫出等高的突起,筆畫相交不會疊加
Pinch:收縮,便於表現轉折較劇烈處
Nudge:類似塗抹
Smooth:平滑並放鬆網格
Edit curve:編輯筆刷強度曲線
在曲線上點擊可創建新控制點
拖動控制點到窗外再拖回來,點的屬性變為轉角,再次操作則變回光滑模式
拖動控制點到窗外,鬆開鼠標,控制點會被取消
控制點在光滑狀態下有一個光圈,鼠標在光圈上拖動可以改變光圈大小,影響曲線的張力
focal Shift:改變曲線衰減速度
Noise:產生隨機噪波曲線,可以用來畫細微的凹凸

十三、使用Projection Master

可以應用各種Alpha圖形和stroke筆劃類型進行繪圖
按G鍵,選擇colors,也可以選擇Deformation,然後回車,進入繪圖狀態後模型角度就不能改變了。必須再按G鍵切換回來,pick now確定

十四、使用MultiMarkers

在編輯物體後,沒有更換工具之前按下M鍵,可以對物體當前的位置進行記錄,然後創建新物體,進行編輯和對位。然後清空畫布,選擇工具MultiMarkers,在畫布中拖出所有標記過的物體,可以分別再改變位置,這樣可以在畫面中加進多個物體。要編輯這些物體的形狀,必須先選擇Tool>make polymesh,轉化為可編輯多變性物體。然後清空畫布,選擇新生成的物體作為工具,創建。

十五、使用Z球

Tool工具中選擇z球,在畫布中拖出大小,
用draw在球上添加新球。
在draw工具被激活時,Alt+click控制球會刪除該球,Alt+click控制球間的連接球,會將子球變虛,變成影響球,不產生實體,但會影響實體的形狀。
子控制球被移進父控制球時會產生凹陷效果,可以用來製作眼眶佈線。


在Tool>Adaptive Skin下選preview或按A鍵可以預覽生成的網格模型。Density:細分密度
Make Adaptive Skin生成網格模型。

Zbrush真的像傳說中那麼強大嗎?如何快速詳細瞭解Zbrush

十六、在3dsmax中渲染最終結果

無論是用ZBrush畫紋理還是凹凸,畫之前最好給一個貼圖,然後繪製色彩和起伏。繪製完成後,到Tool菜單下的Texture欄找到Fix Seam按鈕,按一下,可以修正貼圖的接縫,如果沒有給貼圖這個按鈕是沒有的。接下來是導出obj模型和貼圖。


ZBrush導出obj:將模型精度降到最低,在Tool菜單裡按下Export按鈕,選擇路徑和obj格式,確定。
ZBrush導出置換貼圖:把模型細分降到2,在Tool菜單裡找到displacement欄,調整DPRes即生成置換貼圖的大小,然後按一下那個白色按鈕Create DispMap就生成了貼圖,到Alpha欄裡選擇最後的貼圖,按下Export,選擇導出路徑和格式,注意選擇Tif格式,完成。
ZBrush導出法線貼圖:步驟同上,注意要按下Tangent按鈕,導出貼圖是在texture欄裡。
在max裡導入模型:File/Import,找到obj物體,確定。彈出來的對話框裡選擇single,鉤選前5項,center Pivot和use materials不要鉤,ok。出來的物體可能是翻轉了,你可以在x軸方向旋轉180度。
對模型應用法線貼圖:賦予物體材質,bump貼圖通道添加Normal Bump貼圖類型,在normal通道選擇Bitmap,然後選擇生成的法線貼圖,確定。把V的Tiling改為-1,回到normal bump層級,鉤選flip Green(Y),選擇Tangent模式。完成。
應用置換貼圖:由於Vray置換效果又好又快,所以只介紹這個方法,使用其他渲染器的請自行摸索。
對物體添加光滑1級處理,增加VrayDisplacementMOD修改器,選擇2D mapping,點texmap選擇置換貼圖。然後用鼠標左鍵點它拖到一個空閒的材質球上,把貼圖V方向的Tiling改為-1,blur改為最小,在output卷展欄裡把RGB Offset改為-0.5。然後渲染看效果。如果發現置換厚度不合適,可以調整VrayDisplacementMOD修改器裡面的Amount。渲染。


小師妹送福利啦,10G建模軟件及學習資料從0基礎到提升都有哦

Zbrush真的像傳說中那麼強大嗎?如何快速詳細瞭解Zbrush


Zbrush真的像傳說中那麼強大嗎?如何快速詳細瞭解Zbrush

模型軟件及相關教程資源下載方法

1.關注小師妹

2.轉發或評論,然後戳小師妹主頁點擊私信回覆:"6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