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菜根譚》處世哲學,從5個方面提升個人魅力,改善人際關係

《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作者是洪應明。這部曠世之作文辭雋永、富有哲理,讀後使人豁然開朗。

日本企業家認為,若能學好《菜根譚》終身將受用不盡。

筆者驚喜地發現《菜根譚》裡的處世之道,可以給我們的人際關係提供有力的指導。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一種魅力無窮的人:他們在待人接物方面非常隨和,令人舒服,所到之處,如沐春風,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要靠近他們。

他們善於覺察人際往來的微妙互動關係,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此也容易獲得別人的幫助和支持。

良好的人際關係使他們的職業道路更平順,生活幸福指數更高。

人際溝通專家認為“魅力並不是一項單純的性格或特徵,而是一個人多方面能力的綜合體現”。具體體現在表達能力、聆聽能力、說服能力、價值交換、個人修養等方面。

那麼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菜根譚》裡的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提升個人魅力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學習《菜根譚》處世哲學,從5個方面提升個人魅力,改善人際關係

一、表達能力——善於表達自己的關心和熱心,拉近彼此距離

在對方需要時,送上自己的關懷

“遇人痴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

譯文:當別人遇到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從旁邊指點提醒他;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說幾句話解救他,這也是很大的功德了。

吳麗是新來的同事,第一天來單位報到,人生地不熟。坐在一旁的劉媛察覺到吳麗緊張的情緒。主動走到吳麗身邊和她聊天,給她講解公司情況,帶她熟悉周圍環境。很快吳麗和劉媛成了好朋友,每當劉媛因家中小孩生病請假,吳麗都會主動幫忙照看工作。

雪中送炭總好過錦上添花。在別人困難的時候出一把力,對方一定會長久記得你的好。

在高曉松酒駕被拘期間,他導演的新電影《大武生》首映,宣傳勢單力薄。剛從外地回來的韓寒得知情況,一路狂奔到現場幫高曉松撐住了場子。

主動適時地表達自己的關心,對於維護人際關係也很重要。李笑來有個習慣,他會不定期主動聯繫朋友,聊聊近況,為的就是讓對方知道自己始終把他們放在心上。

秉持真誠友愛之心與人坦誠相處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菜根譚》處世篇

譯文:君子的心事,就如青天白日那樣坦蕩明朗,要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心事。

坦誠相待,能增進彼此的瞭解,讓人覺得和你交往有安全感,值得信賴。人都有自我保護意識,更傾向於和了解的人交往。而總是藏著掖著的人,讓人不敢輕易接近。

小說家巴爾扎克曾說,“只有打算彼此開誠佈公的人們之間,才能建立起心靈上的交流。”

“一念之慈,和風甘露。”——《菜根譚》處世篇

譯文:人的心體有了慈悲的念頭,就好比大自然有和風甘露。

可見,擁有友愛慈心的人,猶如春風拂面,讓人心嚮往之,也更容易結交善緣。

學習《菜根譚》處世哲學,從5個方面提升個人魅力,改善人際關係

二、聆聽能力——聆聽他人心聲,善於覺察他人需求

“養默而後知多言之為躁。”——《菜根譚》處世篇

譯文:不多說話才知道多說話是急躁的表現。

每一次交談,都是拉近彼此距離,引發情感共鳴的機會。善於利用同理心,覺察他人內心需求並滿足,是高情商的表現。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裡說,“談論對方最在乎的事情,是直抵對方內心深處的捷徑”。

為此,在與他人交談時,要學會傾聽。不但不能隨意打斷對方,還要鼓勵對方傾吐心聲。

具體怎麼做呢?讓他人感到被重視。

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博士說過,人性中最深層的動力之一是“對重視的渴求”。

為此,我們不應自說自話,而要用心傾聽,用眼神肯定,用微笑回應。

鼓勵對方多說他們想說的話,自己儘量少說。

大多數時候,談話者只想傾訴,並不想得到意見和建議。因此,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即使對方主動詢問,也只需提供想法供人參考,結論由他們自己得出。

除此以外,還要真誠地稱讚他人,滿足他人被認同的需求。

尋求認同,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威廉·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

真誠地稱讚他人,滿足他人的願望,一解他人心靈之渴,會使對方感到被理解、悅納,從而主動敞開心扉。

學習《菜根譚》處世哲學,從5個方面提升個人魅力,改善人際關係

三、說服能力——遇事不爭辯不強求,多包容多理解

“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菜根譚》處世篇

譯文:區分事物好與壞的心思過於鮮明,那麼就不容易與事物相投合;評價人賢良與愚蠢的心思過於分明,那麼就不容易與人親近。

不隨意評判他人,不把個人觀點強加給他人

同樣的問題,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問題的視角不同、所處的位置不同,結果就會不同。

何況事無絕對,是非對錯並沒有嚴格的標準。很多問題也會隨著時間和境遇的改變而改變。

因此,要設身處地理解對方的想法和問題,不要試圖改變他人的想法,那樣只會徒增煩惱。

取而代之的是,

求同存異,尋求共同的話題

“君子和而不同”,與人討論問題時,應淡化彼此的分歧,尋求共同的話題。

“善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勿強開其所閉”——《菜根譚》處世篇

譯文:善於啟發人心的人,能夠藉助對方心中已經明白的地方漸漸開導他,不會強迫對方接受他一時還不明白的道理。

以上漸進達成共識的方法,就是運用了心理學的“相似效應”:先讓彼此有種知己的感覺,然後再尋求解決問題。

遇到意見不合,不要過於爭論。爭強好勝到最後只會輸掉尊嚴和感情。有時候以退為進才是明智的選擇。

正如本傑明·富蘭克林的智慧箴言所述:“爭辯、反駁或許會帶來暫時的勝利,但你永遠無法通過這表面上的勝利贏得對方的尊敬。”

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德行高的人就像水一樣,圓通包容,不與人相爭。

爭辯不僅不能贏得他人尊重,還會得罪他人。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菜根譚》處世篇

譯文:使別人當面讚美你,不如使別人不在背後詆譭中傷你;使別人感到與你初次相交很愉快,不如使別人感到和你長久相處也不會產生厭惡的感覺。

得罪了一個人,就為自己堵住了一條去路。就拿工作來說,樹敵太多,即使你能力很強,升職也無門。運氣不好遇到小人,他還會想方設法給你挖坑,使事情無法很好地開展。

學習《菜根譚》處世哲學,從5個方面提升個人魅力,改善人際關係

四、價值交換——為他人提供價值,夯實“共同成長”的基礎

“利人實利己的根基。”——《菜根譚》處世篇

譯文:使別人得利是使自己獲利的基礎。

古人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有所收穫就要先付出。

付出和回報只有達到動態平衡,最終實現“雙贏”,一段關係才能得以長久維持。

能人與能人之間才能“同頻共振”,這是吸引力法則在起作用。只有自己足夠優秀,才能吸引到同樣優秀的人。正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最近流行的一句話“一個人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就是說,幫助別人成長的同時自己也能受益。而只有能力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共同成長”。

因此,要想擁有高質量的人際圈,我們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夯實共同成長的基礎。

以上是從方法論的角度闡述瞭如何提升個人魅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最後再從人生觀的角度談一談這個話題。

學習《菜根譚》處世哲學,從5個方面提升個人魅力,改善人際關係

五、個人修養——修身養性,修煉平和的心境

《快樂人生——成功的資本》的作者斯賓塞·約翰遜在書裡說,“所謂魅力就是這麼一種能力,它是由你的性格決定的。”

執拗者福輕,而圓融之人其祿必厚;操切者壽夭,而寬厚之士其年必長。故君子不言命,養性即所以立命。——《菜根譚》處世篇

譯文:性格過於偏執任性的人福氣少,性格圓通不固執的人福祿多;性格急躁嚴厲的人壽命短,性格寬厚溫和的人壽命必然長。所以君子不說命,修身養性就是立命。

正如吳軍博士在《見識》裡提到的一段經典的話: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決定你的言辭和行動。

注意你的言辭和行動,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追根溯源決定我們人際關係好壞的性格乃至命運,可以通過改變想法來實現。而改變想法的途徑正是修身養性

去得此中之冰炭,則滿腔皆和氣,自隨地有春風矣。——《菜根譚》處世篇

譯文:如果能消除心中的矛盾鬥爭,那麼心中就充滿祥和之氣,自然能時時感覺如沐春風。

只有修煉出平和的心境和利他的觀念,才能從根本上轉變待人接物的行為方式,進而逐步影響我們的性格,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

學習《菜根譚》處世哲學,從5個方面提升個人魅力,改善人際關係

寫在最後

人際關係是煩惱的根源,也是幸福的來源。《菜根譚》處世篇裡的智慧帶給我們許多感悟和啟迪,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從而遇見更好的自己。

-END-

參考書籍:《菜根譚》譯者陳實,江西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