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畫像:哪些幹部不受歡迎

抗疫大考,幹部是答卷人,群眾是閱卷人。半月談記者梳理抗疫以來的熱點事件和網絡熱詞發現,擔當作為的逆行黨員幹部受到群眾排隊點贊,而部分任性、本位幹部飽受詬病。

疫中画像:哪些干部不受欢迎

要求實,不要虛功

熱點事件:西南地區某項目爆出“啟而不動”新聞。領導幹部宣佈項目啟動後,汽笛長鳴,場面火熱。但幹部前腳走,機械設備後腳就“馬放南山”。還有地方開燈開空調衝“復產指標”。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多場發佈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一位副局長脫稿答問,沒有官腔,數據、事實脫口而出,受到網民點贊。

網民心聲:“團結統一斯特金”“卡蜜姐姐”“希希”等人說,到了這個時候,有些領導還在睜眼說瞎話,玩數字遊戲,透射出的是隨性、草率、不負責任。

記者微評:掩飾或裝飾數據的背後,是幹部政績觀的扭曲,更是對群眾利益的漠視,損害的不僅是問題解決力度,更是政府公信力與民心。“實事求是”絕不簡單是一句口號,這是對領導幹部的底線要求,容不得半點虛功。

要依法,不要任性

熱點事件:下令將武漢返鄉人員家門封死;在住戶大門口上拉條幅、封條,寫明“本戶有武漢返鄉人員,請勿相互來往”;有的地方對沒戴口罩逛商場的人發起“人肉搜索”……任性土政策不斷。

相形之下,2月7日起上海、浙江等多地緊急出臺地方法規,向任性作為說不,網上一片叫好之聲。

網民心聲:“隨緣”“Benjamin”“慶鐸zy”等說,嚴控不能失控,硬核不能硬來。打著“為大家好”的旗號,任意踐踏他人權益,是一種野蠻操作、粗暴執法。基層政府執法過程中應時刻遵循法大於管,而不是管大於法,這樣人民群眾才能既感受到法律的威嚴又感受到法律的溫情。

記者微評:法無授權不可為,這是一個法治社會的基本常識。教條粗暴的做法,影響公民的合法權益和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還引發糾紛、激化矛盾,反映了一些幹部的法治思維欠缺,方法簡單、行為失當,亟待補上科學防控、依法行政這堂課。

要大局,不要本位

熱點事件:復工復產之初,部分地方通告,對湖北、浙江、湖南、安徽等疫情重點地區的外來務工人員,一律勸返。此前,更有疫情防控重點地區採購的口罩,在經過雲南大理時被“截留扣押”。

與地方本位主義至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截至2月28日,全國各地共選派330多支醫療隊、超過4萬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一方有難,八方馳援之情頻受網民點贊。

網民心聲:“danny_108”“懵ala”“往事隨風w2005”等說,一些地方孰輕孰重分不清,若是都只打自己的小算盤,其他城市群起效仿的話,豈不亂套。

記者微評:在疫情防控大局下,一些地方眼睛只盯著自己“一畝三分地”、搞土政策小天地的行為,明顯是本位主義在作祟。無論是從疫情防控,還是國家發展的角度,如果各地區各部門各自為戰、各行其是,勢必難以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

要仁愛,不要麻木

熱點事件:武漢市青山區鋼都花園管委會使用環衛車輛為居民運送集中購買的平價肉,引發群眾不滿和對肉質是否安全健康的擔心。政府愛心肉裝在了垃圾車上,愛心彷彿也被汙染了。

有“麻木”甚至冷漠幹部,也有愛心暖心幹部。疫情發生以來,四川、浙江等地專車專列專機接送農民工“出門上車,下車進廠”,山東、安徽等地一些縣長跨界“直播帶貨”,推介銷售本地農產品,助力化解農產品滯銷難題,網民紛紛點贊“暖心”。

網民心聲:“囍歡烊”“茜茜”等說,垃圾車運肉實實在在是傷了太多人的心。“龍哥640”說,基層幹部們,摸摸自己的良心去哪了。“馨樂寶元Yukee”說,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才能為人民群眾服務好。

記者微評: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一些黨員幹部或工作人員敷衍塞責,對群眾疾苦漠不關心、對群眾利益麻木不仁,沒有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背離了初心和使命。

要內行,不要外行

熱點事件:1月29日,面對督查組有關定點醫院收治能力和具體床位數量的提問,黃岡市原衛健委主任唐志紅要麼沉默,要麼含糊其辭,一問三不知。截至3月10日10時,央視新聞的這條微博,收到10萬餘條評論,6萬餘次轉發。

網民心聲:“退役的小菜鳥”“文-陽-劍-101”等質疑說,該主任沒有一天從醫經歷,從沒在醫藥領域待過。這樣一個完完全全的外行,卻被地方任命為市醫療領域最高領導,這難道不是在選人用人上犯了重大錯誤嗎?該不該好好反省用人方式?

記者微評:一官無能,拖累一城。新形勢下,幹部不僅要有思想淬鍊、實踐鍛鍊更要有專業訓練。黃岡市衛健委的案例警示我們,在衛生、教育、科技等專業性較強的崗位,選拔幹部更要注重技術能力。否則,關鍵時刻恐難擔當。選人用人應多考慮“該用誰”,少琢磨“誰該用”。

要創新,不要守舊

熱點事件:多地基層幹部反映,防疫期間一天要填報十幾份表格,內容基本相同。長沙市某社區不得不抽出兩個人做“表哥”“表姐”。

傳統路徑依賴讓幹部疲於應付,創新治理則讓幹部事半功倍。復工復產之際,浙江省啟動“一圖一碼一指數”,安徽多地借力“社區微腦”“智慧社區”增強防控智慧化,用高科技賦能治理。河北一些小區創新“積分制”激發社區群眾參與防控熱情。

網民心聲:“棠棣之傷”“膩撐裡哪在”等說,基層幹部若是還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思維管理模式上,以後遇到其他緊急事件恐怕難以應對。

記者微評: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如此發達之下,為何還是人找人、人盯人、手工填表、跑腿蓋章?一場疫情暴露部分地方的信息化應用能力短板。各級幹部要跟上時代,善用新科技手段“智控”,提升治理效率和服務群眾的水平,避免路徑依賴和本領恐慌。(記者 劉菁 楊玉華 張紫贇 姜剛 徐海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