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訓練獼猴採摘燕窩

古人訓練獼猴採摘燕窩

燕窩是指雨燕目雨燕科的部分雨燕和金絲燕屬的幾種金絲燕分泌出來的唾液,再混合其他物質所築成的巢穴。又稱燕菜、燕根、燕蔬菜燕窩按築巢的地方可分為“屋燕”及“洞燕”兩種,洞燕因其受礦物質影響導致顏色不同,有白燕、黃燕、紅燕之分,而屋燕只有象牙白一種顏色。燕窩是中國自明代以來開始被食用的傳統名貴食品之一,在我國主產於福建和廣東沿海地帶。

最開始的燕窩都是天然的野生洞燕,它們選擇的建窩地點經常是山洞或者是懸崖,給採摘增加了很大難度,所以古時採摘燕窩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作業,古人編織結實的藤蔓做成梯子,攀爬在巖壁上,在昏暗的山洞裡用自制的火把照明,小心翼翼地採摘燕窩,避免燕窩破碎,採摘好的燕窩堆放在一起清理,攀爬是最耗體力的,累了就趴在巖壁休息。

古人訓練獼猴採摘燕窩

古人訓練獼猴採摘燕窩

古人從最初的艱辛,經過長期的實踐,也有了自己的絕活 ,那就是馴養獼猴採摘燕窩,古人在採摘燕窩的時候,將從小馴養的小獼猴帶在身邊,在它背上綁上一隻口小肚大的布口袋,帶著它一起攀援採摘,採到燕窩後,又將燕窩一掰為二,一半放到自己的口袋裡,一半裝入獼猴所負的口袋裡,直到人和獼猴的口袋都裝滿方歸,如此數趟之後,模仿極強的獼猴即可學會此項絕技,連古人可望不可及的燕窩亦能輕易採到,待獼猴到了熟練自如的地步時,古人便開始放獼猴自由採摘了,當然這樣訓練也有弊端,大多數獼猴採回的燕窩都是一半一半的,只有少數聰明的獼猴才會領會古人的意圖,採回完整的燕窩。

面對山高水險的征途,古人們唯恐自己的寵物受累捱餓,常常在它們隨身所帶的布袋中裝上滿滿的食物,以鼓勵猴兒廣採多收。然而此舉卻常常讓那些學藝未精的獼猴產生誤解,它們因為布袋已被食物佔據,從而產生已經裝滿的概念,於是採不了幾窩後便匆匆回家邀功。只有真正聰明的獼猴,在上山之後就將袋中的食物倒出藏在石洞中,餓了才來此就餐,餐罷又披掛出征,最後總是滿載而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