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許可 | COCO XU

一隻梨新晉交互設計導師

目前任職於達美樂總部擔任交互設計師

碩士畢業於美國創意設計學院(CCS)交互設計方向

導師 Paul Pangaro, 原MIT、斯坦福著名教授,

人機交互設計控制理論創始人(Cybernetics)

擅長交互和視覺設計

本科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一聽到coco老師的聲音,你立刻就能知道:


嘿!湖南妹子!


和她的聲音一樣,coco老師性格乾脆豪爽,大方愛笑。可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孩兒,做出了很多人想做又不敢做的決定:辭掉高薪工作,隻身赴美求學,追求自己的夢想,並且真的靠著自己的努力,闖出了一番天地。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我現在生活的Ann Arbor,是一個漂亮幽靜的小城市,整個城市其實是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campus:圖書館,酒吧,歌劇院和實驗室都和諧地分佈在城市充滿各式塗鴉的街道上。每天的通勤都看得到遷徙的鹿群和各種奇形怪狀的改裝車。作為復甦中的底特律最漂亮的衛星城,它更像是一個精緻的實驗室,或者是天才極客的車庫。


大量的科技公司(Google, Amazon, Duo)和汽車公司( Tsla, Ford ,GM)匯聚在這裡,聯通著無數的大學實驗室,研究著一個相同的課題: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系統。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從空中俯瞰安娜堡


我所在的公司達美樂就是這個風潮的引領者。當我更新linkedin 上達美樂的offer的時候,所有的朋友都在問我:“你怎麼去送Pizza了?還是做廚師?”然而他們沒有發覺,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的革命早就深刻改變了每一個行業,達美樂其實早就是一個科技公司了,它擁有的developer和 designer甚至比它的廚師和司機都多。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無數的訂單和數據會通過Alexa,Apple TV 等家庭智能中心和AMC的數字影院傳到每一個branch;每一道工序和遞送詳情都會通過App實時傳送給客戶。固定路線上,無數無人駕駛的送餐車和小機器人可以直接把訂單送到客戶的門口。


人工智能已經深刻的改變了這家公司和Pizza快餐行業,消滅了大量舊的崗位,也給交互設計師帶來了無數的就業機會。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Domino‘s的無人駕駛的外賣車


作為達美樂的 next generation system的設計師,我主要負責下一代POS機和branch店面的設計。達美樂門店使用的POS機還是20年前的設計,但收銀員平均年齡卻在16-38歲,老舊的交互界面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了。因此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增加POS機的新功能並完成全新的配套視覺設計。目前這個項目已經開始在Ohio試點,並將很快推向全美。


達美樂的headquarter 是一個綠茵茵的大農場,公司前面的柵欄裡總是有白花花的羊群和一些可愛的小機器人走來走去,想想兩年前自己的北漂生活和北京的高樓大廈,真是恍如隔世。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公司的大門前( 我當時來面試以為自己找錯了地方哈哈,這裡有各種動物:北美野牛,奶牛,綿羊,聽說之前還有羊駝)


說到設計,我們公司特別注重用戶的體驗,無論是面對消費者還是工作人員的產品設計,作為設計B端產品的設計師,我每天得面對用戶的問題去思考。比如我們會做大量的採訪,還有usability testing。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我在達美樂的零售店做採訪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公司裡有個pizza theater,我們一般在這裡做usability testing,去發現產品是否有可改進的地方。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影響我一生的導師 」


我碩士畢業於美國創意設計學院(College for Creative Studies,簡稱CCS)的交互設計專業。

我的導師Paul Pangaro是計算機和交互領域非常著名的學者,人機交互設計控制論的集大成者。他曾任教於MIT 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斯坦福和SVA(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非常幸運我可以在CCS遇到他,因為在教完我們這屆學生後,他就去了CMU。他的導師是控制論(cybernetic)的提出者,而他本人則是控制論的繼承人,一生都在推崇控制論。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Paul Pangaro

圖為控制論的部分結構圖

△ 導師Paul Pangaro講解什麼是控制論


他帶著我們做了一個很大的項目,叫Colloquy。這是一個重現1968年的交互裝置

, 這個作品馬上就在法國的蓬皮杜展出了。這個作品代表了人類歷史上最開始的AI和交互產品之一,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對話。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Paul雖然只教了我兩年,但是他帶給我的東西卻能影響我的一生。


他本人是計算機背景出身,有一種“交互嵌入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的感覺,不管是上課還是日常生活都有非常強的邏輯思維,會考慮到問題的方方面面。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有一次向他請假,沒想到他先為我考慮到了所有我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比如他會首先擔心我是出現了心理問題還是身體問題(由於CCS課業壓力很大,很多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如果是身體問題,他會幫助我溝通缺課的老師、問清考勤狀況,如果是心理問題,他也會幫我和心理老師聯繫。他會習慣於從一個小小的需求想到涵蓋的方方面面。


兩年,我不只是在學術上有所提高,在生活上也向他學到了很多:之前的我不是一個特別喜歡計劃的人,但現在,每一次出行之前,我都會做非常詳細的travel plan,考慮到旅途中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我是藝考生出身,之前擅長的一直是視覺傳達,而在CCS的學習則強化了我的邏輯思維,讓我的設計有了“主心骨”。


出國的契機:

「工作讓我完全轉變了對設計的看法 」


2015年我從北京科技大學畢業之後,進入了一家北京的互聯網高端旅遊公司,它是全國第一家(不知道是不是世界首家)將VR技術與旅遊行業奢侈酒店預訂相結合的公司,名字叫travel VR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你可以足不出戶地瞭解旅行地,以免出現想象和現實不符的問題


產品上市後徹底改變了人們選擇旅遊的方式,你不需要看各種評論、旅遊攻略,不再需要諮詢朋友們關於旅遊的建議,只需要帶著我們公司設計的cardboard、使用我們的app, 就能足不出戶地體驗全世界的頂級酒店及其周圍的旅遊景點。


這款產品當時在國內的高端旅遊界火了一把,也吸引了騰訊公司8000萬的投資。我作為視覺設計師為當時的app做UI,banner設計還有marketing團隊的設計。


正是設計這款產品的時候,我堅定了出國的想法。前面介紹過我的本科背景是視覺設計,到了工作中我做的是UI/UX。可以說,我本科時做UX research的知識幾乎為0。到了工作中,卻發現設計一個非常簡單的界面,都需要做很多的research。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我結合這個公司的產品舉個例子:travel VR面對的用戶是熱愛旅遊但喜歡小眾路線的白領或更高消費的人群,當我們在做用戶調研的時候,發現絕大多數潛在用戶都帶著眼鏡。而當時不管是頭戴式的vr設備還是cardboard,都對近視人群特別不友好,近視的人脫去眼鏡帶著這些設備去觀看VR是非常不好的體驗(我自己就是高度近視患者)。我跟當時的老闆和PM做了很多的調研,最終確定了

在界面中加入放大和縮小的功能,讓這些用戶摘去眼鏡也能看得清楚。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公司曾經在上海迪士尼旁邊建立了一個VR體驗館,

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在這個公司呆了一年,我徹徹底底改變了對設計的看法:

優秀的設計師不止需要把東西做得好看,也不只要有design thinking,還必須具備product thinking的能力。


在決定準備出國之前,我一個人想了很久:工作上雖然能學到很多,但是知識點都是支離破碎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融會貫通,對我自己而言,我希望可以完整、系統地去學習UX。於是我決定辭職,備考託福、GRE,準備作品集。


放棄條件優厚的工作選擇自我提升,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艱難但又必然的選擇。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我的申請之路 」


因為當時申請前期準備和出國讀書的費用都需要自己承擔,所以準備過程格外艱辛,我也會考慮自己經濟能力範圍內的學校。


當時我的dream school是CMU,抱著非CMU不上的心態,所以綜合類院校就只申請了CMU,然而我的託福成績不是很厲害,dream school被拒也確實在自己的預料之中。而藝術學院,我只申請了CCS,原因很簡單:首先是它的申請費才20刀,(其他學校動不動100-200刀不等)其次,它的學費也相對經濟很多;然後我發現CCS的interaction design居然是STEM專業(對於想在美國找工作的國際生簡直不要太好);第三,非常機緣巧合:我看到了當時CCS的交互導師,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我的導師Paul Pangaro, 這位大牛導師是我最終選擇CCS最重要的原因。


STEM專業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的縮寫。

就讀STEM專業有兩大優勢:

1.OPT時間延長(三年),有更多時間找到工作,實現學生簽證到工作簽證的華麗轉身,而一般專業的畢業生只能停留一年。(OPT即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 )。

2.STEM專業就業前景很好,而且屬於高薪專業。這也是導致越來越多的申請者選擇就讀STEM專業的原因。


回顧兩年在CCS的磨練,累並快樂著。第一年是基礎課,第二年有thesis,可以說讓學生把在CCS所學的都運用到thesis中,鞏固知識。CCS是小班教育,一個專業就6-8人,可以說每位老師都可以照顧到每一個學生。


其實來CCS之前,也有想過CMU不錄我就再gap一年,但是想起那一年的gap經歷,真的頂著巨大的壓力,再加上年齡、經濟情況等現實問題,最終選擇了CCS(當時確實還有些不甘心)。但是去了CCS,跟著這位導師,經歷了2年系統的交互學習之後,我覺得當初的選擇是非常值得的,並且取得了令自己滿意的收穫。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美國創意設計學院(College for Creative Studies)簡稱CCS, 是一所位於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的私立設計學校, 學校在1906年成立,至今已有111年曆史,學校建立之初是為了應對汽車工業和製造業對工業設計師的迫切需求。

目前,該校是世界頂尖的的汽車設計院校之一也是美國中西部最強的設計學院。學校的交通工具設計專業世界排名前列,北美地區排名第二(1991-至今),是公認的交通工具專業名校。工業設計專業排名全美第三(2016 Design Intelligence) 。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點擊閱讀一隻梨學員尤彬灃成功申請CCS的故事


△ CCS Detroit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與一隻梨結緣 」


知道

「一隻梨」其實是很早之前的事情,我自己在準備申請期間也一直在關注一隻梨的文章。


近年來在美國的國際生找實習和找工作競爭很激烈,而我在CCS的兩年裡,找到了美國的實習又找到了全職工作,(我是唯一一個在同屆中國學生中找到美國的實習又找到了如今的全職工作的)這中間有很多的曲折和經驗教訓可以總結,我非常想通過一隻梨這個平臺分享給大家。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我自己在讀本科的過程中其實經歷了很多迷茫的日子,我曾經嘗試過視覺、產品、交通工具等各個方向,我喜歡設計,卻不知道到底什麼是設計,也不知道各個方向的設計前景如何。特別是現在國內對交互設計的教育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希望用自己的經歷幫助一些想要從其他方向轉向交互的同學,系統地學習交互設計。我可以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的設計邏輯,引導他們發現problem到最後的design。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設計的分類越來越多元化,但國內的設計教育卻沒有跟上


另外,我也可以和大家分享在美國找UX工作的Tips:我發現在美國,作為學生和獨立的設計師是兩碼事,學生可能不是那麼在乎business,而到了公司,衡量一個東西不是單單隻從設計出發,你需要考慮產品的落地和商業化。你還需要考慮如何跟不同部門溝通。有時,你得提前去判斷自己的設計,預測公司需要多大的投入。如果學生找工作時有這種思維,就會是特別的加分項。


許可 | 我在達美樂,但我不做pizza

希望可以用我在美國“摸爬滾打”的經歷幫助同學們消除學業和職業未來的迷茫,少走偏路。期待和有夢想的你一起,在「一隻梨」相遇!


“ 什麼時候想要開始學習都不晚!面對能夠提升自己的機會,不要害怕做出選擇。Never let the reality get in the way of your dreams.

前路茫茫,但有「一隻梨」陪伴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