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燁:戰“疫”閱讀記

白燁:戰“疫”閱讀記

讓文藝成為一種生活

白烨:战“疫”阅读记

戰“疫”閱讀記

■白 燁

始於上年歲尾、起於庚子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2020年從一開始起步就很不平靜也極不平凡。

疫情的不斷髮展,牽動著人們的心絃。原本在春季期間和之後要完成的閱讀作品、撰寫評論等系列計劃,因為心煩意亂,無心打理,也一概擱淺。

但在這長達兩月有餘的時間裡,也集中地幹了一件事,那就是通過各種媒介的文字資訊和網絡、手機的視頻影像,瞭解疫情發展狀況,觀看戰“疫”過程,雖然不無焦慮,卻也興味不減。直到3月16日方艙醫院宣告休艙,各地援鄂醫療隊開始陸續返回,一直緊繃著的心才稍稍放鬆下來。

從1月23日的武漢“交通管制”,到3月16日部分醫療隊撤離,再到3月20日湖北各地的有序復工,可以說我國抗擊新冠疫情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裡,看到了許多驚奇,收穫了很多感動,這種看似“無事”的“旁觀”,其實也是一種特殊方式的“閱讀”:“閱讀”抗擊疫情的種種壯舉,“閱讀”以武漢、湖北為主場的“阻擊戰”,“閱讀”以戰“疫”為主線的全國範圍的“總體戰”,在得到心靈的悸動,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洗禮的同時,也加深了對於疫情、民情、國情、世情的認識與理解。

諸多感動中的認知刷新

病毒無影無蹤又飄忽不定,疫情突如其來又迅速蔓延,這不能不讓人們心存畏懼,提心吊膽。但面對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人們在心裡始終深存一個良好的意願,抱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依賴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依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依憑不斷提升的綜合國力,依仗團結互助的民族精神,依靠英勇不屈的中國各族人民,疫情定能戰勝,時艱勢必克服,冬天一定過去,春天必將到來。

一切都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一上演。發現疫情發作並判定是新冠病毒疫情之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黨中央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並向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派出指導組,推動有關地方全面加強防控一線工作。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地區,以“交通管制”的方式,內防擴散,外防輸出,以全力“搶救”的姿態,“應收盡收,應治盡治”。人民軍隊和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抽調抗疫醫療隊從全國各地馳援武漢,這些來自衛生防護行業領域的四萬多“逆行者”,與武漢湖北的醫護人員一起,攜手奮戰在防疫抗疫和治病救人的最前線。與此同時,10天之內,火神山、雷神山兩座新型醫院拔地而起,在武漢等地還利用一些場館迅速建起了16家方艙醫院。全國人民和各行各業踴躍捐款捐物,支援和保障武漢的醫療物資、生活物資,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馳援而來;防控、運輸、治安、快遞等各個領域的志願者忘我地奮戰在防疫抗疫的各條戰線,全國上下和各族人民如同一盤棋,擰成一股繩,打響眾志成城、氣勢磅礴的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中國保衛戰。目睹了這一場場令人稱奇的戰事和這一幕幕至為感人的情景,讓人為之落淚,為之感佩,為之振奮,為之驚歎。與此同時,則是一些原有認知的刷新與舊有觀念的改變。

感動中讓人更新認識的,首先是馳援武漢和湖北的“白衣戰士”所代表的廣大醫護人員。因為和平時期的求醫問診、看病開藥,一直感覺醫生就是在醫院診室坐診,護士就在醫院病房看護病人,一襲白衣,文質彬彬。但在病毒來襲,疫情嚴重的危難之時,他們奮袂而起馳援湖北和武漢,這種冒著極大生命危險的頂風“逆行”,等於參加戰場上的“敢死隊”奔赴前線。一位援鄂醫生的因公殉職,兩位援鄂護士的至今昏迷不醒,也證明去了就有不歸的可能和犧牲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醫護人員紛紛申請,踴躍報名,爭先恐後,主動請戰。這樣的“敢死隊”式的援鄂醫療隊竟然組建了360多支,隊員超過了4萬多人。而他們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全力投入病患救治的過程,更是讓人看得驚心動魄,救活一個欣喜不已,逝去一個悲痛萬分,則把他們捨己為人的醫者仁心表露的無以復加。因過度勞累,體力透支,有的踉蹌著挪不動步,有的累倒在了走廊裡,有的暈倒了醒來後還連說“對不起”。看到這些,人們不禁眼睛溼潤了,心扉也被撞擊了。他們不僅是“白衣天使”,還是真正的白衣“勇士”。在武漢與湖北保衛戰中的赴湯蹈火和捨生忘死,讓人們真真確確地領略了蘊藏在白衣內裡的“戰士”的氣度、“戰士”的擔當、“戰士”的性格、“戰士”的情懷。

白烨:战“疫”阅读记

小家大家 盛琢雅 作

感動中讓人們重新認識並刮目相看的,是4萬多醫護人員裡的一萬兩千多名以“90後”為主的青年群體。大概從“80後”這一代開始,人們明顯感覺到各種因素構成的代際差異與文化“代溝”,並認為“80後”以及之後的“90後”“00後”,普遍有著比較自我、為人嬌驕的不足,乃至在意識上存有一種“指得上嗎”“靠得住嗎”等種種疑惑。但這次武漢和湖北抗疫阻擊戰,以“90後”為主的青年一代醫護人員,卻給人們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他們不僅毅然決然地踴躍報名,而且義無反顧地衝鋒在前;許多醫療隊的女護士揮淚剪去秀美的長髮,有的女護士發出“我沒有男朋友,沒有負擔,我上”的請戰宣言,有的女護士寫下“如我意外捐軀,請做屍檢以研究病毒”的遺言。就在武漢與湖北抗疫期間,許多“90後”青年火線入黨,莊嚴宣誓後立即投入戰鬥。這些驚人的舉動和感人的事例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鞠躬盡瘁為人民的革命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先人後己為家國的崇高情操。當然,他們也很難掩飾確實還是“孩子”的一面,比如,他們是各類明星偶像的“粉絲”,並且毫不掩飾對於“偶像”的熱愛;比如,稍有空隙或尚有餘力,會以跳舞、唱歌、演小品的方式活躍氣氛,愉悅患者,由此表現出娛樂精神和頑皮情趣等等。但正如武漢中心醫院護士長唐莎所說的那樣:“哪有什麼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在學著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應該說,他們不僅學得像、學得好,而且青出於藍勝於藍。頗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的34名“90後”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在抗疫一線挽救生命的情況,表達了發揮黨員作用,打贏抗疫阻擊戰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你們青年人同在一線英勇奮戰的廣大疫情防控人員一道,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捨生忘死,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一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這樣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評價,也是社會觀感與人民心聲的最好表達。衛生與醫護戰線以“90後”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戰“疫”中奮發蹈厲的使命擔當,是全國各行各業的青年一代茁壯成長與強勢崛起的一個生動縮影。“少年強,中國強”。

克“疫”致勝的兩個主因

抗擊新冠疫情這場公共衛生領域的戰役,無論是先期在武漢打響並以湖北和武漢為主戰場的阻擊戰,還是隨即在全國範圍廣泛進行的疫情防控的總體戰,經過黨政軍民的齊心協力和全國上下的艱苦鏖戰,終於在2月中旬出現拐點。從2月17日開始,全國單日病例降至2000例以下,湖北和武漢則降至100例以內。而治癒出院的患者人數連續6天超過千人。及至3月10日武漢16家方艙醫院休艙,3月20日全國本土新增確診病例為零,我們的疫情防控戰役顯現出了令人欣喜的曙光,整體態勢趨於好轉,終於贏來了得之不易的階段性勝利。雖然依然面臨病毒外來輸入的巨大風險和部分危重患者仍在積極救治的艱鉅任務,但經歷了疫情防控和病患救治的實戰演練,提升了能力也增長了經驗的醫護人員,增強了信心又提振了精神的全國人民,必將在階段性勝利的基礎上,繼續努力,穩步進取,最終贏來抗擊新冠疫情的“人民戰爭”的全面勝利。

武漢與湖北抗擊疫情保衛戰初步告捷,全國範圍的外防輸入的防控戰不斷見到成效,社會生活與經濟建設逐步開始恢復,使得疫情控制日漸好轉,整體局勢不斷轉危為安,這些切切實實的變化是如何實現的,這些來之不易的成功是如何取得的,這都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尋索與思考。《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發表了愛德華·切斯諾克夫的《幫助中國戰勝新冠病毒的七大秘訣》(見3月25日《參考消息》)的文章,從經驗到投入,從體系到技術,講述了他所總結出來的中國抗疫方略。拉美學者海因茨·迪特里希也在巴西某網站發表署名文章,認為中國抗擊疫情策略的成功,是“中國模式的巨大成功”。確實,中國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戰役中能夠有效控制並節節取勝,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以為最為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兩個大的方面,即中國獨有的制度優勢,中國特有的精神偉力。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這種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服務全體人民、保障全體人民根本權益,而不是為某一個特定階級、特定集團利益服務,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區別所在。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中國共產黨在這一制度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更使這一制度體系具有充分的組織性,堅強的凝聚力與有效的執行力,使得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更加高能高效,更有定力,更可持續。這次抗擊新冠疫情的總體戰進行至今,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全局,精準施策,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全國各族人民從不同的層面以不同的方式積極參與、履職盡責,表現出了上下一致,步調一致的行動力與戰鬥力,真正做到了同心同德、齊心協力、

患難與共、眾志成城,有組織有計劃地按照總部署有效地控制住疫情發展,使我們的中國特色的制度優勢得到了充分彰顯。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實地考察了中國抗疫之後評價道:“中方行動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這是中國的制度優勢。”這一敏銳的看法和精準的概括,確實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看到了事物的本質。

另一個主因,是中國特有的精神偉力。新冠病毒的侵襲無疑是我國近年所遭遇的一場大災難、大危機。但對於經歷了五千年曆史演進與社會發展的種種磨難與巨大考驗的中華民族來說,新的大疫情是一場新的大災難,也是一次新的大挑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所指出的:“中華民族歷史上經過很多磨難,但從未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災難磨礪人的意志,苦難鍛造人的精神。中華民族正是在幾千年的磨難中成長,在坎坷中崛起,並創造和積累了源遠流長又內涵豐富的民族精神。在這次武漢、湖北和全國的防控疫情的阻擊戰、總體戰中,人們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恢弘情景中,看到了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從踴躍參戰,奮勇向前的生死拼搏中,看到了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從奮不顧身、救死扶傷的全力救護中,看到了醫者仁心的大愛精神;從現場調研、就地攻關的院士與專家的辛勤勞作中,看到了務實求真的科學精神;從令行禁止、克己奉公的群防群控中,看到了舍小為大的犧牲精神。這些行為中充分蘊含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一系列重要而優良的精神元素與道德品質,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有關公民素質的全部要求和基本構成,在這次抗疫阻擊戰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示與全面體現。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此次戰“疫”,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次大檢驗與總展現,這種深蘊於中國人民之中的民族精神的之偉力,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我們民族從過去走到現在的精神依託,也是我們當下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磅礴威力所在。

從國內看到國外

當新冠疫情在武漢肆虐,在湖北擴伸,在全國傳播,中國上下舉全國之力奮力抗擊之時,人們都以為這只是與中國有關的事情,國人也把抗擊疫情當成義不容辭的大事全力承擔起來,負重前行,奮力抗爭。這個時候的國際社會,尤其是一些西方國家,袖手旁觀者有之,冷嘲熱諷者有之,幸災樂禍者有之,彷彿是一群看客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在觀看一部發生在中國的災難大片。但天有不測風雲,病毒不脛而走,待中國通過“防控”“交通管制”“隔離”等手段,逐漸遏制住疫情發展勢頭的時候,韓國、日本、伊朗等亞洲國家,意大利、西班牙、英國、美國等歐美國家,相繼發生疫情,而且愈演愈烈,不少國家都超越了中國。因為光顧了看別人的“笑話”,完全失卻自我警惕,未能做出應有準備,疫情在這些國家一直處於難防難控的被動狀態。因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又毫無必要防備,使得他們在疫情的應對上手忙腳亂,資源也頻頻告急。而一直冷眼看笑話的外國高層領導怎麼也想不到,頃刻之間,本國的疫情扶搖直上。

而已初步控制住國內疫情,稍稍鬆了一口氣的中國,不顧自己尚處於恢復階段,也不顧各種碎語閒言,立即向日本、韓國、伊朗、意大利、塞爾維亞、西班牙等國緊急援助了所急需的防控疫情物資,有的還派出了專家和醫療隊,開展了國際衛生安全的大救援。此外,中國還向世衛組織捐贈了2000萬美元的資助專款,並根據不同國家的情況與需求,組織編寫最新醫療方案、防控方案,分享給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可以說,中國在全球公共衛生事業上,充分展現了應有的大國擔當,也顯示了正在崛起的“中國力量”,對於那些疫情嚴重又關係友好的國家,也盡到了休慼與共的國際主義義務,體現了無私救助的人道主義精神。

白烨:战“疫”阅读记

武漢加油 天佑中華 於學平 作

對於中國的國際救助,有著種種說法與看法。有的說:“口罩外交幫助中國提升了國際形象”;有的說:“中國成了全球戰疫的堅強後盾”;有的說:“新冠疫情或成為美國的‘蘇伊士時刻’。”這些說法都有根有據,因而都自有道理。但在我看來,疫情在世界範圍的大肆蔓延,中國不計前嫌又不遺餘力地全力救援,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最有實效性的踐行。如果說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說法,因高瞻遠矚,獨步一時,在很多人看來還屬於一個有待證明的理念時,那麼,新冠疫情數月之間傳遍全球,有人的地方都難以倖免,誰都難以獨善其身,誰都難以置身事外,必須在資訊、科研、物資、措施、經驗上進行國際合作,在出入境上進行全球聯防聯控,而由於一些國家彼此相互援助和合作防控,一度嚴重的疫情在一些國家已逐步減輕。這些生動的現實和切實的事例,已經在先前的經濟貿易全球聯動聯通的基礎上,進而由生命健康相關相連,進一步證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四海皆准,提出的正當其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開放的外交思想,更是一種看取世界的中國方案,處理國際問題的中國智慧,是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進步的鮮明旗幟和重要貢獻。

但正如有人說的疫情是“照妖鏡”“顯微鏡”那樣,這場新冠疫情也使一些奇談怪論甚囂塵上,一些妖魔鬼怪原形畢現。什麼“武漢病毒”“中國病毒”“東亞病夫”等惡意詆譭和誣陷中國的言論,從歐洲到北美,不僅不絕於耳,而且遙相呼應。一些國家的領導高層甚至以此統一對外口徑,極力造謠中傷,大肆折辱中國。我非常同意這樣的說法:新冠病毒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政治病毒。因為新冠病毒可在防控中加以扼制,而政治病毒因與深層觀念有關,已是頑固不化的癌變痼疾。看到造謠生事的政客比比皆是,既讓人鬱悶,又令人無語。

在我不時陷入不解的困惑時,突然想到不久前讀過的理由的《荷馬之旅》。這本書在尋訪西方文明的源頭時有一個重要的結論,那就是在人性裸露初期形成的希臘精神的初心,崇尚的是“阿基琉斯”式的個人主義英雄,尊崇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這種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石之上的所謂自由精神,正是西方文明亙古以來的文化傳統。從過去到現在,好像一切都變了,又好像一切都未變。當下社會西方世界某些政治精英的精神迷狂式的表現,基本上就是這種文化基因的深度發酵與再度作祟。因此,對有別於他們的文化的中華文化,不同於他們的文明的中華文明,他們從不相容,只會選擇對抗,這是本能所在,天性使然,這在他們既自然而然又理所當然。這些都告訴我們,西方尤其是美國某些政客看似拙劣的言行與作為,讓人難以接受,卻又難以改變。因此,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競爭多於相互寬容,深層博弈多於相互借鑑,不僅完全難以避免,而且道路崎嶇艱險。

與文學有關的思忖

作為危及人類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新冠疫情涉及到所有的人,波及到所有的領域,包括文學藝術領域在內。作為“人學”的文學,面對與人密切相關的疫情,也必須就如何應對疫情,以及疫情如何影響文學等,做出自己的應對,進行必要的思考。事實上,自疫情發生以來,文學藝術界也一直在行動著,思索著。

從如何應對疫情的方面看,文學藝術工作者首先的任務,當然是嚴格遵從全國防控疫情的總體要求與具體規定,從認真做好自我防護和積極參與社會防控開始,在全國的疫情阻擊戰、總體戰中,履行好一個公民的應有責任,發揮好自己的能動作用,為戰“疫”取得最終的勝利努力奮鬥;在此基礎上,運用藝術的思維,文學的想象,以最為適當的形式,表現戰“疫”的所見所感,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從文學寫作的特點與功能來看,無論是在之前的“戰時”,還是現在的“戰時”,最為需要也最能發揮作用的,主要是那些反映生活快捷、發生影響直接的文藝體式,如文藝類的歌曲、美術、攝影等,文學類的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一些在疫情發生之後,及時創作的反映抗疫行動、聲援武漢和湖北人民的歌曲,已經在廣為播送和傳唱中發揮了積極有力的作用。而中國作協及其下屬的文學社團,以及全國各地的省市區地方作協,都在第一時間動員和組織作家和詩人等,或者奔赴武漢和湖北實地採訪前沿一線的抗疫鬥爭,或者就當地的抗疫行動與援鄂醫療隊的馳援過程,進行跟蹤採訪和戰地寫作。而身處武漢和湖北的作家,雖然面臨更大的壓力和困難,也並沒有放下手中的筆,許多作家紛紛以散文、詩歌、日記的方式,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觀察,描述武漢的全民抗疫及自己的切身感受。我們已經從一些紙質傳媒和網絡傳媒中看到一些及時反映戰“疫”的人和事的紀實作品,相信不久我們還會看到有關戰“疫”的更多更好的各類文學作品。

我認為,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那些來自武漢和湖北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及患者病友的一些詩句一般的“金句”(如“說星星很亮的人,是因為沒有看見護士醫生的眼睛”“武漢最美的不是櫻花,是武漢人民感恩的心”等)、戰地日記、方艙醫院裡的群體歌舞、走廊的塗鴉漫畫等,都是戰“疫”期間產生的重要文藝成果,而由於來自一線,完全自發,這些作品更帶有“精誠由衷”的本質特性。這些作品以任情恣性、“苦中作樂”的方式歌吟無悔的付出與無畏的投入,洋溢著向善向上的樂觀情緒和浪漫情趣,傳揚了抗疫期間人們迸發出來的戰友深情與鬥爭激情,在感染人、感奮人的同時,也成為抗疫這個重大事件的別樣記述。我希望有心又有條件的人們,儘快收集整理這些零散又寶貴的特殊作品,並爭取儘快出版行世,以饗廣大讀者。

當然,疫情的陡然暴發與全民抗擊這一重要事件以及人們在其中的感受與應對,對於文學藝術的深遠影響,更多的還應該是在觀念的領域。比如,從黨中央以人民的生命安危為旨歸的迅速決斷、精準施策和英明部署,各族人民和各行各業人士齊心而積極投入抗疫鬥爭並在不同角度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數萬名白衣戰士冒著生命危險馳援武漢與湖北,並在與病毒的殊死較量中治病救人,人們從“天使”變“戰士”、“平民”成“英雄”的壯麗景象中,看到了國家的硬核所在、民族的精神所在、中國的力量所在,深切領悟到“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何以是文學藝術的神聖職責,從而更為切身和切實地加深了對於“以人民中心”的創作導向和文藝理念的認識與理解。其次,病毒的突如其來、疫情的頃刻蔓延、防疫的困難重重、抗疫的艱苦卓絕,也讓人們從公共衛生這個全新的角度,更為清醒和深切地認識到守護人的生命健康的重要和保持人的生存環境和諧的重要,這或者使人們更加重視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關的題材與主題,或者使人們在對於生活的觀察與處理中,更加重視人的生存現狀,更加強化生命意識。這樣一些觀念的變更與滲透,必將會給文學創作和文學事業帶來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使“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和文學理念,在新時代文學的創作發展和事業繁榮上,體現的更為內在,表現的更為深邃。我這樣認為,也這樣堅信。

本文發表於《文藝報》2020年4月8日2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文藝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