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的影視印記


張瑜的影視印記

一代巨星上官雲珠

我是個超級愛美色的人,也就總喜歡找最美的女演員。比如民國時的上官雲珠,建國後的王丹鳳以及現在說的張瑜。偶然不知看什麼看到她的東西,居然一發不可收,從電影到電視劇再到訪談,照片到視頻再到文字,窮盡似的找到我所能找到的一切全看了一遍。感覺她的經歷就像個勵志大片。

張瑜的影視印記

永遠美麗的王丹鳳

八十年代電影人從不幸中走出來,創造了一個無比輝煌的年代。作為一個年輕演員真的是無比幸運。看看那些她合作過的導演的名字簡直震撼!《啊!搖籃》的謝晉無須多言,《巴山夜雨》的吳永剛處女作就是驚為天人的《神女》(至今仍被認為是中國默片的巔峰之作),吳貽弓則是後來上影廠的廠長,帶著他的《城南舊事》。《傲蕾·一蘭》的湯曉丹民國時就作為攝影拍了《天堂春夢》(裡面有我摯愛的上官雲珠),而十七年的《紅日》、《渡江偵察記》、《南征北戰》則早就是經典了。兩次合作的謝鐵驪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就是《早春二月》,而那裡面的男主角孫道臨則是《雷雨》的導演。還有青年才俊楊延晉,帶著當時還熾熱的巴贊理論充滿創新想法和實踐意義地拍了《小街》。就連副導演都很令人吃驚,比如《清水灣淡水灣》的李少紅。一起合作的演員更不須提,老中青少各代全明星的超級陣容簡直要嚇死人。裡面有我覺得特別有趣的英若誠。還有不著邊的舞蹈設計都能看到賈作光這樣的名字。把張瑜和這些燦若星河的一大串名字連起來,簡直夠寫半部七八十年代的電影史了。當這些老藝術家從建國後從未停歇的運動中徹底走出時,迸發出的能量是多麼巨大,況且那幾乎也是他們最後的光芒了。浸淫在這樣的藝術氛圍裡,年輕演員吸收的養分是上十次電影學院也學不完的。所以那時著名的女演員無論多漂亮絕對沒花瓶,都是很有藝術追求的。這些集很多人畢生鑽研成果的電影真的個個都像珍珠般寶貴,電影人們也真的把自己能獻出的藝術本領全拿出來了,所以很多片子放到現在仍覺得歷久彌新。而且那時的電影是崇高的藝術,在所有人眼裡都是。大家只需要談藝術就好,沒什麼發行票房之類的顧忌,卻因為娛樂資源的稀缺完全不用愁就有好結果。

張瑜的影視印記

《小街》裡酷酷的短髮

張瑜像橫空出世一樣在已經說爛了的《廬山戀》裡,驚豔全中國。老實說就像她自己說的其實開始並不覺得漂亮,我也覺得《廬山戀》裡的她和現在的她相比,現在反而更具魅惑。這是很奇怪的事,但確實是這樣,有的人竟然越老越有美(美麗這件外衣是很神奇的東西,雖然就是驚鴻一瞥,卻能把一個人的內在學識閱歷修為涵養與訴求看盡)。但那時的她有最重要的一樣武器——清純逼人的美,青澀中還帶著些些質樸,這是誰都無法複製和重塑的。她也用自己不斷努力的表演一次次做出藝術上的突破。獲獎是一種幸運,但也是種必然。她自己在影壇的地位就像她說的“《廬山戀》後再沒演過配角”這句話的分量一樣!!!《雷雨》裡的四鳳,是我看到戲份最多的一版,無論影視還是話劇。導演們幫她開拓了很多藝術可能性,也讓她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風格——清純可人又略顯柔弱憂鬱。但這時期的她眼神裡總有一種遊移和閃避,是虛的,這或許就是她說的少的那點兒墨水吧。

張瑜的影視印記

經典的四鳳形象

此時表演於她好像已經窮盡了。離開是個至今看來依然毅然果敢而明智的選擇。生活裡的她和這些柔柔弱弱的角色恰恰相反。或許也真是幸運,她和當時其他出國的人相比更多的是真正的意義上的讀書學習,不僅是專業,而是人的全面提升,這一點非常獨特。在美國的經歷也在日後她自己製作的電視劇裡一一體現。這是後話。

張瑜的影視印記

臺劇《包青天》

臺灣四年很有意思,她成了電視臺的搖錢樹,也是片酬最高的女演員。報紙上出現頻率高過總統。這裡她得到了商業製作拍攝上的全新體驗,但角色本身貌似根本上降低了難度,所以體力上的勞累遠大於腦力。雖然我以偏概全,但僅就我看到的《包青天》對她而言簡直是小兒科,裝個楚楚可憐就基本搞定了。這種急就章似的操作讓她跟以前那個藝術的張瑜說再見了。

張瑜的影視印記

大咖雲集的一部劇

在經歷聲勢浩大的回國禮遇後,她拍了自己覺得很爛的《夢斷情樓》。平心而論這片子爛恐怕更多指的是製作。演員的表演還是非常精彩的,一大群實力派男星(陳道明、陳寶國、陶澤如、修宗迪……)眾星捧月般的奉獻還是值得肯定的。莫言的本子也很有些味道(是莫言讓我看到最後藝術的張瑜)。其中一個鏡頭我印象太深:她從床上起來,居然身邊有十個人做背景,她在畫面最中央。在這裡我看到她表演座標裡的一個極限,就是在《知音》裡沒有(不應該也不可能有)的風塵味。雖然此時的她演十八歲的少女已力不從心了(此時已37歲),能看到很明顯的刻意演的痕跡,但人物的大跨度和反差還是出來了。尤其最後和丈夫在房間裡的一場戲,把複雜的怨憤和故作放蕩的姿態以及內心深深的痛苦全演出來了,很爽!莫言的再次出手成就了粗糲而詩意的《太陽有耳》。這裡又出現了她表演座標的另一個極限——舊社會底層農村婦女。而且這一次我看到了一種堅定的眼神,終於不再飄忽了;甚至人的輪廓也清晰了,在那一身土氣遮不掉的清秀裡。這次得獎的喜悅和發行的失敗讓我體會到她的瀟灑個性——大氣!這時期還有《王先生之慾火焚身》,鬼才喜劇片導演張建亞(張瑜前夫)讓張瑜走進了這麼怪味豆似的電影。或者只有如此瞭解她的人才會開發她荒誕喜劇方面的質素,這也可以算作她表演生涯的某種另類極限了。

張瑜的影視印記

海派荒誕喜劇《王先生之慾火焚身》

再下來就是一條自主製片的商業性電視劇之路。隨著劇情的脫離現實和離奇狗血(大致總結就是背景脫不了豪門鉅富,情節離不開失憶、車禍、綁架、DNA鑑定,私生子女、婚外情之類的無聊內幕,最後找個壞人承接所有惡果,進行不下去就讓某人突然死亡硬造懸念),我把目光更集中在了其他地方。比如她的經歷,《煙雨紅塵》和《危險遊戲》裡的女伴讓我想到她的經紀人,《誠信無價》裡邵華的心理醫生身份和她大學主修課有關,每部片子都會點綴地說點英文,讓人把《廬山戀》裡土得掉渣的那兩句全忘了(當然《未列入名冊》更是展示了二外能力,真是刮目相看)。還有就是製作上班底人員的固定,經費的節約:衣服穿了又穿,道具用了又用,佈景拍了又拍,一部綠色的奔馳招搖地出現在好幾個片子裡,一件綠旗袍兩次出現在兩個片子的重要場合,一座紅教堂被拍了N次,每次看到都覺得像玩遊戲,而且樂此不疲地再找下一處。當然還有每次必有的橋段,就是stunning的她閃耀全場,把周圍人都電到了,以梁冠華的反應最為搞笑。一個女演員在需要拿“絕對漂亮”這東西說事兒的時候能拿出來是件很牛的事。這一時期的製作我覺得《誠信無價》和《暫借人生》算是在表演上還有點兒意思的。前者可以看到和斯琴高娃的彪戲。戲這東西很有意思,在沒太多劇情支撐的情況下,還可以看錶演。她身上很迷人的一種特質就是一種少女般的真誠清純的氣質,跟年齡無關。斯琴高娃給她餵飯的場景真的讓她變成個小妹妹,很可愛。後者夏新闌和周曉寧這兩個在劇情裡被描述成長得一樣的人的錯位感也演出來了。比較悲催的是每次她要演有些出格的人物就拼命抽菸,下次能想個更高明的點子嗎?當然我看這些劇的最大興趣就是看時裝戲還能欣賞她換的每套衣服和佩飾,其樂無窮呀(只是有時未免在不同劇中重複有點兒小遺憾)!不得不承認個人魅力這東西,反正我被深深吸引。當然還有永遠美麗的向梅(這也是個年輕時平淡越老越美的神奇女演員),選她演母親真是很合適呀!

張瑜的影視印記

張瑜在裡面有

《魯迅》這電影倒不怎麼樣,但張瑜的表演卻很有自己的想法。她自己也說在做減法,就是非常刻意地收斂表演,收斂以往的花枝招展,那濃濃的優雅迷人又略帶一絲俏皮可愛的女性魅力的氣場——這是她的招牌。褪去這層始終縈繞她的光環真是相當不易,尤其是對於一個已經形成穩定風格的成熟演員而言。這個巨大改變讓許廣平看起來平淡如水,樸實至極,宛若地母,很有蛻變感。刻意收斂達到的效果卻是不著痕跡,她舉重若輕地突破了自己,真是大演員呀。這就把一邊兒的濮存昕給晾出來了,在張瑜面前他當真露怯。太想用力模仿反而讓人覺得是造作!根本原因是不自信,老覺得自己不像魯迅,老想追求那點兒可憐的形似。

張瑜的影視印記

《魯迅》中張瑜和濮存昕

後來的主旋律電影效果並不好。比如《任長霞》的電影和同名電視劇比起來立意和構思都落於下風,鬆散無序的情節給表演提供的空間很有限。感人是要靠情節顯出來的,而不是靠演員喊出來。看著銀屏上動不動的落淚和聲嘶力竭的喊叫,任是再好的演員觀眾看著都覺得是無病呻吟。創作者固然知道很多背後的故事,但體現在最後作品裡這些都隱去了,甚至連點兒註解都沒留下。觀眾只能讓這些瑣碎、孤立、散亂的線索鋪灑下的不成情節的東西一路迷糊地帶著走,過後難留下些許感懷。這活兒於她是職業道德和規定人物,可以肯定她是認真對待的。那個《大道如天》也夠好玩兒的,大半個電影查案都沒什麼技術性突破,最後五分鐘之內就把“壞人”給拿下了,男女主角還要穿插著談點過去的舊情,剛有感覺立即戛然而止,真是莫名其妙。記住的就只有她和鄭曉寧的臉,還完全出於我對兩位演員以往作品的喜愛。

張瑜的影視印記

主題大於藝術的《任長霞》

導演的新身份讓我對她又產生了敬意,真是個孜孜不倦的電影人!在國產電影經營慘淡的情況下她迎難而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讓我覺得心疼!本世紀初的電影環境和80年代完全不同,沒有了藝術的純粹追求,商業化又走得一塌糊塗。我們沒有好萊塢的成熟運作,沒有分眾的院線,讓文藝片和爆米花大片在一個層面競爭完全是荒謬的,電影觀眾也遠沒有到拍片的人想要的那種踴躍和成熟。熱錢亂湧,外行指揮內行,以前引以為驕傲的民族電影彼時漸行漸遠,新的國產類型片又還未成型!就從她不厭其煩每次採訪都說一遍《廬山戀》和自己的經歷看,這真是個好脾氣的人,每次都那麼認真地又重複一遍,尤其面對功課沒做好的採訪者!

中國電影必須要有人做,必須要從不好做起。但要正視的是很多電影人對現實題材的隔膜,拿出的東西和大眾生活、心靈離得太遠,無論是事件本身還是所要傳達的情感。既離開文學又離開生活的現代戲真的沒法看。(劇本問題是中國影視界的通病,根源在於缺少真正職業的受到系統化培訓和豐富生活閱歷的編劇,寫小說的很多人只能算客串。即使是客串也顯得稀有,缺少正規軍怎麼跟別人抗衡?)所以像《廬山戀2010》,我就心平氣和地把她當做一場有限的時裝表演,看著她每次優雅地面對鏡頭。年輕的秦嵐和她站一起都要給比下去了。

張瑜的影視印記

靠情懷很難走遠的《廬山戀2010》

有一類演員是形成一種既定風格並持續複製下去,每次小的微調就成了重要“突破”,會給人驚喜,觀眾熟稔並鍾愛這種重複,也期待每次的小變化。作為演員的張瑜顯然是這方面的傑出典範。但作為導演的她才剛上路。但對這樣一個50多歲才執導筒的新人,能說的恐怕只有祝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