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拷問,你為什麼來上海:致敬那些追夢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海漂

我是公子範。

來上海之前,感覺各種困難,來說上海之後,其實困難遠比想象的要多。

很多人問我,你為什麼來上海?

說實話,二十幾天前,我做了深思熟慮,關於未來,我有自己的規劃。

很不巧,上海就在我的規劃之內。

如果不是選擇上海,我就選擇北京,套用孫紅雷的一句話,我想幹筆大的,拿上海試試勇氣!

如果當初沒有走出老家,我就不會明白那些在濟南漂泊的人。

如果當初沒有走出山東,就不會明白那些在北上廣打拼的人。

只有來過北上廣,親身體驗過,才會明白,生活的千千面面,不止老家的歲月靜好,還有大都市的精彩絢爛。

01

人總是在某個時刻才會明白,奮鬥是需要背景的。

很多成功的人,給我們傳授他們成功經驗的時候,都掩蓋了背景當初對他們的推動力。

我沒有背景,所以我知道想要翻身,就必須去機遇更多的地方。

在老家種地十年,我能見識到的,可能不及在大上海的一個月。

雖然在這裡,也是朝九晚五的上班,但是環境的不同,潛移默化的改變還是有的。

這種改變經過量變,最終一定會發生質變。

很多人說,北漂海漂的人多的是,也沒見幾個改變的。

但還是幾率的問題。

在老家,想要成功的概率遠比在北上廣低很多。

開拓視野只是自己的第一步,接觸到更多的資源才是重中之重。

在上海,你每週都可以去看各種展會、技術交流會,這種機會在老家沒有。

在上海,周邊的同事大都是名牌大學畢業,雖然學歷不代表素質,但是跟高學歷的人在一起真的可以提升自己。

我還要反駁一句,其實學歷有時候真的可能代表素質。

如果你的身邊一共一百個人,只有一個高學歷的人,你看不出自己跟他的差距。

但是如果你的身邊有九十個高學歷的人,那差距就會很明顯。

我們以前認為的一些鐵板一樣的觀點,有時候真的是錯誤的。

02

我曾經分析過自己的未來。

如果我留在老家,過著普通的生活,甘於平凡。

那麼二十年之後,我的下一代可能也要面臨這樣的一個局面。

抖音上看到一個故事,有個北漂為了孩子的教育,一年花掉六十萬。

而在老家,孩子享受義務教育,即便大學畢業,可能也不需要六十萬。

可能你憑什麼認為你的孩子能在將來與人家花了百萬重點培養的孩子平起平坐?

當我們認為孩子多識幾個字就是成功的時候,別人家的孩子已經是鋼琴十級、圍棋六段。

當我們的孩子還不知道電阻器、電容器是什麼的時候,人家小學的孩子都已經回根據電路圖進行接線。

我想知道,你拿什麼彌補這種差距?

歸根結底,差距的來源,除了自己身處的環境,還有資金實力的問題。

資金問題我一時解決不了,但是我可以主動去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

生存環境的改變,讓自己有更多的機遇去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

這是良性循環。

我也很清楚,這種事情成功的概率可能會很低,但是我真的想去試一試。

我不想等到二十年之後,讓自己的孩子去冒這個險。

憑藉自己正當年,我想讓下一代有更好的前途。

03

今天晚上下班,跟同事一起去吃麻辣燙。

其實我挺感慨。

可能有些矯情,但是必須要說的,一頓麻辣燙也曾是一個故事。

幾個月前在湖南,我們幾個加完班,跑到幾公里外的路上去吃了一頓麻辣燙。

如今,我可以選擇在寬敞明亮的房間裡,享受著乾淨衛生的一頓普通晚飯。

這也算是如今的改變。

你的選擇可能無法決定你的高度,但是可以決定你在哪裡吃麻辣燙。

雖說奮鬥正當年,但是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奮鬥,才是我們最佳的選擇。

還看到一個故事,在某個成績較差的班級,有個女孩物理考了十幾分,沒有感覺失敗。

但是自己早起去學習,會被同學反問:學習有什麼用?

等她後來考上了某名牌大學,雖然舍友每天也是經常玩手機、打遊戲。

但是,當她去學習的時候,同學會覺得她了不起,沒有嘲笑、沒有諷刺,只有覺得自己做不到而已。

我想,這就是環境造成的差異。

前幾天去樓下的圖書館,很多人在那裡安靜的看書或者工作,這種氛圍久了會讓自己不自覺的融入進去。

這也是環境對一個人的改變。

寫在最後

我是公子範。

或許我們沒法選擇生在某個地方,但是幸運的是,這個時代尊重那些努力的人。

我們可以選擇在哪裡奮鬥,只要你有勇氣。

跟少年談情懷,跟老者談信仰!

跟中年人談家園,跟青年談金錢。

不是我們年輕人拜金。

而是我們,正當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