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想過得更好,要學會斷舍離


吳倩:想過得更好,要學會斷舍離

最近,因為《冰糖燉雪梨》的熱播,吳倩又再一次掀起了熱搜狂潮,戲裡的她是個大姐大,對朋友仗義,對喜歡的事執著,熱情開朗彷彿有用不完的力量。

但你一定想不到,戲外的吳倩是完全不一樣的。

前兩天,我看了一則她的採訪視頻,其中一段話感觸頗深:

“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刷刷新聞,不抽菸不喝酒;不喝咖啡不喝茶,然後也不怎麼去網上看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我甚至連朋友圈都沒有。

生活極其之簡單,但我從來沒有覺得我的生活過得很空虛很乏味,因為我認為每個人要的東西不一樣,有時候需要去做做減法,尤其是我們這個行業,如果不經常給自己提醒提醒,可能就會過得特別累。”

做演員如此,普通人其實也一樣,不管在哪個行業,不懂得給自己減負的人,前進的路一定不輕鬆。

對於吳倩來說,時刻提醒自己做減法,擁有自己的生活態度,也許就是她能在紛繁複雜的圈子裡保持初心的原因。


吳倩:想過得更好,要學會斷舍離


01

作為當紅小花的吳倩一直致力於拍戲,從小趙默笙到趙喬一再到棠雪,每一個角色都十足的讓人喜歡,可以說是華策影視當之無愧的一姐,但拋開劇卻鮮少看到她因為話題而上熱搜,以至於很多觀眾只瞭解她扮演過的角色卻不瞭解真正的吳倩。

吳倩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想用五個字來形容:真實且勇敢。

吳倩:想過得更好,要學會斷舍離

在《跟著貝爾去冒險》節目中,她嘗試了所有的不可能,喝尿、吃蟲子挑戰自己的忍受極限;橫穿瀑布、跳水沉湖感受生與死的距離,這個從小被父母嬌生慣養長大的孩子,很難想象她能夠堅持下來並完整地經歷一次“荒野求生”。

她做到了,並且這一次體驗讓她更加懂得了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可貴,也更明白了生活是可以做減法的,沒有電子設備也可以活下去,除開工作我們還可以活出自己。


吳倩:想過得更好,要學會斷舍離

節目結束後,她寫了長長的一篇文章來紀念那段時光,文字沒有特別華麗,但看完我卻很動容,腦海中不自覺想到了那句話:“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正如她在結尾寫的那樣: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宣傳就給我說有那麼多媒體在需要重視,老闆跟我說要怎麼樣寫才有點,藝人跟我說誰誰誰準備的多好,多聲情並茂,但我想說,無關其他,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是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時我們需要勇敢的做自己,摒棄雜念,少一些瞻前顧後。

真實的去表達,也許更容易獲得別人的認同。

低調懂生活是吳倩給我的另一印象。

《何以笙簫默》播出後,很多小夥伴在網上評論:認為她在這部劇中,完勝唐嫣,無論是顏值還是演技都要更勝一籌,作為一個吃瓜群眾,當時我也在想如果藉機造勢一波,估計會大紅大紫吧。

吳倩:想過得更好,要學會斷舍離

但她卻沒有如大多數人所願。

自己依舊像個圈外人,除了必要宣傳,不怎麼接受採訪,也沒有帶話題蹭熱度、緋聞博頭條的事情出現。繼續勤勤懇懇的拍戲,全身心投入工作,任務結束了就給自己放個小長假,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混跡於圈卻不陷於圈,顏值演技都在線卻一直保持低調,工作生活兩不誤,這樣的生活態度誰能不點贊呢?

不過佛系偶像最容易讓粉絲擔心,像她這樣不愛炒作,怎麼增加曝光率?

但她自己卻樂呵呵的貢獻表情包,分享日常,並鼓勵粉絲們多留點時間給自己,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該有的都會有。

也許這就是她能做到沒有朋友圈的原因吧,懂得留時間給自己。

剛開始看吳倩的採訪視頻時,其實我也挺驚訝的,這年頭沒有朋友圈的人應該屈指可數吧,但瞭解她以後便能理解了,一個人找到了自己的喜歡的東西,有了自己的生活態度,便懂得了刪繁就簡,返璞歸真。

我想吳倩也是在懂得了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所以也才學會享受生活,不過分地在意別人的看法,只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時常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去做熱愛的事。

體驗多了,經歷豐富了,便懂得了生活真正的意義。

吳倩:想過得更好,要學會斷舍離


02

身處娛樂圈的吳倩需要做減法,在殘酷社會現實中摸爬滾打的我們,又何嘗不需要呢?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真正讓一個人接受沒有朋友圈,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給自己的生活做做減法也還是挺容易的,當然前提是我們要先懂得生活需要做減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大學四年,寢室的東西堆積如山,直到畢業才驚歎:“自己什麼時候買了這麼多沒用的東西?”

其實我們都知道自己東西多也知道沒有用,不過是捨不得扔掉也不願意去清理,以至於越來越多無用的東西壓縮了我們的空間。

應了那句話:“不是空間太小,而是我們的雜物太多”,同樣的道理,我們自己為什麼會焦慮和煩躁?不是內存太小,而是雜念太多!

拋開物質不談,生活上的煩惱其實就來自於過多的社交,沒辦法屏蔽的社交圈,捨不得拋下的聚會。

相信大家都收到過這樣的消息吧,“朋友圈清人,不用回”。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清理朋友圈,但在網絡特別發達的今天,清人這件事兒本身意義不大,我們最該做的是理清自己對朋友圈的看法,比如朋友圈對我來說,到底是什麼?是否是我們炫耀朋友多的資本?

作家周國平說過:“熱衷於社交的人往往自詡朋友眾多,其實他們心裡明白,社交場上的主宰絕對不是友誼,而是時尚、利益或無聊。”

我們需要記住的是朋友圈不是維繫友誼和社交的地方,真正的朋友是藏在生活裡的,有煙火氣息。

不會生活的人,一直在做加法,活得辛苦過得累;而真正會生活的人,一直在做減法,過得簡單活得輕鬆。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的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梭羅為了探究極簡的生活主義,在瓦爾登湖畔隱居,沒有社交沒有網絡卻讓他真正沉浸下來寫書和思考。

互聯網遍佈的今天,能做到他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因為社交媒介已經佔據了我們太多的時間和空間,我們願意選擇在網上視頻,也不願面對面暢聊,我們習慣了隨時關注著周邊發生的一切事情,不管是否與我們相關。

但大多數時候,正是因為我們不捨得錯過任何一點資訊,而導致我們錯過了太多東西。

山下英子老師在談寫《斷舍離》這本書的初衷時說道:“隨著身邊的東西不斷增多,內心也會變得擁擠,這樣人生逐漸失去從容和悠閒,因此,將這些過剩的物品在源頭上停止,捨棄積存的物品,讓心靈得到自由,這樣可能就會使內心逐漸放下執念。”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在生活中感覺到痛苦的原因,內心的執念越來越多,放不下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但所謂的放不下,不過是想要的太多。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什麼都想做好的人往往什麼都做不好,捨棄一些沒必要的執念反而會讓你的生活變得簡單和輕鬆。


03

生活中需要我們做減法的地方太多了,但這三個一定是首當其衝的。

首先,社交上需要做減法。

曾在知乎看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如今,飛機、高鐵,一日三乘;微信、郵件光束回覆;一次愛一個人就叫忠誠。”

聽著像是一句被玩壞了的話,但事實如此,互聯網帶給了我們交朋友的渠道,但是也佔據了我們和朋友維持的友誼的時間。

有時候我們以為得到了很多其實失去的也很多......

朋友圈裡的人越來越多,但能交心的朋友越來越少;

能喝酒蹦迪聊天的人越來越多,但能在危難時刻雪中送炭的人越來越少;

有很多的曖昧對象,但能攜手的人始終沒有出現,可以談的戀愛很多,可以結婚的對象卻沒有一個。

越長大越孤單,我們輕易可以結識很多人,價值觀稍微有點相似的都是我們的朋友,但其實我們深知,朋友雖多,交心的卻沒有幾個,因為我們忙著去結識更多的人,卻忽略了身邊那些需要被我們關注的人。

以前看過一句話很讓人動容:“什麼都沒有發生,也說不上什麼感覺,我們之間就像一條河,慢慢分叉流向了兩個方向一樣。”

似乎是這樣的,很多人走著走著就走散了,我們一味地去做加法,忙著去認識很多人,卻忽略了身邊最重要的人,慢慢地,身邊的人數量多了,質量卻下降了。

其次,物質上需要做減法。

為什麼女人的衣櫃裡總是少一件衣服呢?

因為很多衣服總覺得穿不出去,但仔細想想,那些衣服似乎都是因為便宜而買的。

我想很多女孩子都有同樣的消費觀把,捨不得花大價錢一次買一件不過時的衣服,而是多次買基本穿個一兩次就報廢甚至是買來以後連穿都不穿的衣服。

其實這種現象就是應了那句話:“富人的東西少而精;窮人的東西多而便宜。”

當你用買10件衣服的錢來買一件衣服時,你的衣品就慢慢提高了,浪費也在不知不覺中減少了,其實物質減法就是這個道理,不是一味地追求數量而是懂得追求質量。

最後,思想上需要做減法。

極簡的生活的不只是物質上的也是心態上的。

白巖松說過:“在30歲之前一定要玩命的做加法,去嘗試自己的各種可能性,因為你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我很同意這個觀點,在年輕的時候我們需要去多做加法,但我不認可年齡上給一個限制,因為個體有差異,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狀態。所以我認為思想上給自己做減法其實是隨著自己的狀態來調整的,根據自己當下的狀態做最合理的選擇。

當面臨多種選擇時,我們需要給自己做減法,停下來想想自己最開始想要的是什麼,學會斷舍離,而後一心一意,保持專注。

04

如何去做減法,讓我們的生活簡單起來?

定期整理自己的生活和大腦,不需要的東西堅決果敢的扔掉。

如果一個人善於定期的去整理自己的房間,其實你會發現很多的東西是用不到的,只是你自己習慣性的把它堆積起來,又或者說是自己太懶不想去扔,時間久了你就會產生煩躁的心裡,總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太糟糕了,到處都是垃圾。

相反一個樂於整理自己的人,她懂得如何去清理自己的生活環境,讓自己過得舒心、快樂,當自己身邊的雜物不再堆積時,就算一直呆在家裡也會覺得很舒心。

其實大腦也和房間一樣,需要定期的清理,通過不定期的整理自己的狀態和目前手邊上的事情,來發現自己需要做的事和不需要考慮的東西。

正如梭羅所言:“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這就是真正的知識。”

我們需要通過整理來發現自己的所知和未知,然後有選擇的去吸收未知。

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學會保持專注,集中注意力。

哈佛大學有一句名言:“當你為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忙碌的時候,就沒有時間為不想要的東西而擔憂了。”

的確如此,當我們的清楚明白的知道了自己喜歡什麼,想要過什麼的生活時,其實你在無形中就已經學會了做減法,除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外,其他的事已經難以擾亂你,因為你心裡很清楚,什麼東西是最重要的。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我相信當我們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且為之投入時間和精力時,我們得到的東西就遠比我們失去的要多的多。

知乎上看到的一個對話我一直很喜歡:

有人問米開朗基羅是如何雕刻出大衛雕像的,他回答:“只要剔除掉不屬於大衛的部分就好了。”

是的,大道至簡,剔除掉多餘的東西留下的就是精華,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卻因為捨不得或者沒看透而不敢動手。

當你感到生活很難很累時,停一下腳步吧,試試給自己的生活做做減法,扔掉該扔的,放下該放的,捨棄該舍的。

等你懂得了刪繁就簡,我想生活也就開始慢慢變得簡單而有趣,而我們也能騰出空間容納更多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