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拐賣兒童,不可原諒的罪行

“梅姨案”的披露,提醒著我們拐賣兒童一直在發生。這讓我想起一部以真實事件改編的“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

這部電影講述了田文軍在漫漫尋子之路上,結識了許多和他一樣失去孩子的父母,皇天不負有心人,田文軍在偏遠的鄉村中找到了自己被拐走的兒子,而養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踏上了爭奪女兒楊吉芳撫養權的抗爭之路。

拐賣兒童,這種違法行為,讓多少個原本幸福完滿的家庭瞬間變得支離破碎,摧毀了無數個原本精神奕奕的父母,他們帶走的不僅僅是孩子,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和光明。

每一樁拐賣兒童案裡都會涉及人販子、被拐兒童、被拐兒童父母和警察。而任何一樁拐賣兒童案都會深刻的影響被拐兒童和被拐兒童父母的心理和生活。


《親愛的》:拐賣兒童,不可原諒的罪行


01.人販子

一切悲痛的起源開始於人販子拐賣兒童,沒有買方就沒有賣方,沒有賣方就沒有拐賣。如果沒有買方的存在,人販子的數量就會大大減少,這一樁樁讓人悲憤的被拐案也許就不會發生。

人販子拐賣兒童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個人原因,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比如電影裡李紅琴的老公是因為自己沒有生育能力而拐走田文軍的兒子,以此來延續自家香火。

第二種則是貪圖錢財,是為了獲得金錢和利益。以此為目的的人販子往往缺乏基本的道德良知,在對待被拐兒童時,往往是殘暴無比的,其手段讓人憤怒。街上那些被人販子人為弄殘的乞討兒童,曾經又何嘗不是父母的心頭寶。


《親愛的》:拐賣兒童,不可原諒的罪行


沒有天生的人販子,一個人必然是環境和心理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人販子大多是受教育層次較低的,當他們的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勢必會產生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他們的需要就是保證自己的生存,而快速獲取金錢的方式就是他們的首選,而社會道德、愛等等都會被當做無用的奢侈品棄之一旁。人販子因為需要結構的不合理發展,導致他們對物質的慾望達到了無止境的瘋狂地步,甚至表現出一種病態。

人格缺陷也是一個人成為人販子的一大原因,遺傳、家庭教育不良、學校教育不佳、社會不良風氣的傳播,都會對缺陷人格的形成造成影響。因為人格缺陷,個體極易形成犯罪意識。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也是決定人行為的終極動因。有些人是在某些環境下被逼迫或脅迫成為人販子的,可悲的是他們沒有終止犯罪的勇氣。


《親愛的》:拐賣兒童,不可原諒的罪行

田文軍制作尋子海報


02.被拐兒童

縱觀被拐案,被拐兒童基本都是嬰幼兒,他們沒有反抗的能力,是人販子最好下手的對象。每一個被拐賣走的兒童,他們的心理發展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田文軍雖然找回了兒子田鵬,可是田鵬臉上的笑容並沒有很多,甚至和田文軍說的一句話都是他想他的妹妹和想回到和李紅琴生活的家,

雖然一家人團聚了,情感卻不在了

孩子迴歸原生家庭,是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和怨恨心理的,這些認知都會使他們的想法變得極端化。他們需要適應新環境,而和原來一起生活的人的分離,也會讓他們產生分離焦慮,這些都會使他們難以融入家庭。

他們受到的傷害並不比父母少,對於他們而言,血溶於水的親情和養育之恩的選擇,就是第二次傷害

不是每個被拐賣兒童都能幸運地迴歸原生家庭,那些被人販子當做賺錢的“工具”的被拐兒童,他們終其一生也無法擺脫受到的心理創傷,他們沒有機會形成健全的人格,更有甚者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每個被拐兒童都能走在回家的路上。


《親愛的》:拐賣兒童,不可原諒的罪行


03.被拐兒童的父母

每一個失去孩子的父母都像被推進無盡的黑暗,無助和悲痛。但他們又緊緊地握著一絲希望不放手,就像田文軍說的:“後來你覺得,有人騙騙你,也挺好,人沒希望是不行的。”

無數被拐兒童的父母就是這樣憑著一點點希望,支撐著他們踏上漫漫尋子之路。當電影裡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坐在一起討論的時候,他們一邊崩潰一邊堅強,

一次次希望和失望的交織都讓他們如墜深淵,又讓他們像不倒翁一樣,從不放棄。

失去孩子對父母來說,就是一個應激事件,有的父母久尋未果而情緒低沉,有的父母精神渙散,有的父母依然苦苦尋找。

即使找到孩子,這樣的創傷還是會殘留在父母的心裡,產生一系列的後遺症,首當其衝的就是不離開孩子片刻,就像在電影裡田文軍在找回孩子後,即使下樓扔個垃圾,都要抱著熟睡的兒子一起下樓才放心。

相見不相識的認親,帶給父母的無疑是悲傷和黯然的。父母為了重新獲得孩子的親近,願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即使孩子小小的一個親近的舉動,都能讓父母如獲珍寶。


《親愛的》:拐賣兒童,不可原諒的罪行

田文軍和兒子田鵬相見


而沒有找到孩子的父母看到找到孩子的父母,羨慕和替他們感到開心的同時,又有了更深的絕望和無力感。韓總給田文軍發的:“我做了那麼多,偏偏找到的是你,我找不動了。”透露著被拐兒童父母深深的無力感。當他們開始擁有下一個孩子的時候,內心充斥著滿滿的愧疚感和背叛感,這也將成為他們不可磨滅的傷痛。

許多的被拐兒童的父母都像韓總一樣,認為丟失孩子是因為自己做了惡事而產生的“報應”,於是他們開始放生、做好事以期望能彌補自己犯下的“罪孽”。他們的這種報應論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是在為自己沒有看護好孩子找的“擋箭牌”,以此減輕自己的心理痛苦。

影片裡,李紅琴的出現引起了被拐兒童父母的極大憤怒,他們對人販子及其家屬有多大的憤怒,就有多大的失去孩子的痛苦。


《親愛的》:拐賣兒童,不可原諒的罪行

失去孩子的父母們打罵李紅琴


我們無法徹底消滅人販子的存在,但我們可以盡最大的努力降低拐賣兒童事件的發生。人販子騙取孩子的手段花樣百出,有的明搶,有的扮可憐拐走孩子,還有的套近乎降低防備拐走孩子等等。

無論人販子怎麼改變騙術,父母要做好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護好自己的孩子,保持警惕性,不讓人販子有機可乘。有時候,只是一瞬間的沒回頭,生命中重要的人就消失不見了。

家庭教育從來不是隻單單教會孩子做事、做人,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保護自己,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至關重要。

即使這個社會總有令人心寒的事情發生,可這個社會並不冷漠,因為總有人在你身旁和你一起守護祖國的花朵,總有人在發現拐賣兒童時挺身而出,總有法律在為幸福的家庭保駕護航。

現在,許多的人販子依然逍遙法外,如果發現梅姨或其他人販子的行蹤,應立刻向公安機關報告。拐賣兒童的人販子,他們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他們必須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