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並非古人封建迷信,有現實依據

最近看一部電視劇(妯娌三國時代)感觸頗深,裡面講訴:何家三個兒子,老大在機關做出納,老二經營一家中型公司,老三從小最受寵,所以到現在仍沒有定性,工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家裡幾乎所有的好事都被老三佔盡,老爸臨終前把自己的老房子也留給一事無成的老三,老太太也是一直偏向一事無成的老三,可是應了那句“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的老話。此話並非隨口說說而已,能流傳至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並非古人封建迷信,有現實依據

古代有個故事《鄭伯克段於鄢》,發生在春秋時,鄭國的國君鄭武公娶了武姜做妻子,武姜先後生了兩個兒子。第一個就是後來的鄭莊公,第二個就是共叔段。 生鄭莊公時武姜難產,所以她討厭這個大兒子;生共叔段時很順利,所以她寵愛這個小兒子。鄭武公在位時,武姜多次想讓他廢掉鄭莊公的世子之位,改立共叔段,鄭武公都沒答應。等鄭武公去世,鄭莊公即位後,武姜幫小兒子造反奪取王位,奈何共叔段的能力不如鄭莊公,最終失敗了,逃出鄭國,一直流亡。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並非古人封建迷信,有現實依據

姜氏這位母親毫無原則觀念,任性偏心。生莊公難產,就視若仇人,並且置立嫡立長的宗法制度原則於不顧,想廢長立幼;沒有達到目的,又為共叔段“請制”“請京”,甚至做共叔段的內應,企圖滅掉莊公,與莊公毫無母子之情。真是印證了這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並非古人封建迷信,有現實依據

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如果姜氏不偏心溺愛,一開始就是一碗水端平,那共叔段也許也不會養成貪得無厭的樣子,最終使得多行不義必自斃。龍生九子還各有不同,普通人家的孩子們自然也是有不同的地方,所以父母對於他們的喜愛程度也是不一樣的,但是絕對不能夠因為偏愛某個孩子,而損害了其他人的利益,何談母子情深呢?這個故事也告誡我們,雖然現進入二十一世紀,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我們還是能夠看到許多老人家偏心的例子,而那些從小到大享受偏愛的人,輕則一事無成,重則有可能像故事中的共叔段一樣最終釀成大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