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失敗者”的狂歡,體制下的“流氓”

導讀:“失敗者”的狂歡,體制下的“流氓”——《放牛班的春天》。若非依賴於人物刻畫的用心,幾首震懾心靈的歌曲,外加上“合情合理”的“學院派”敘事節奏,這部片,估計會打些折扣。你說劇情?它早被導演悄無聲息的埋在主人公馬修的日記裡了。

《放牛班的春天》:“失敗者”的狂歡,體制下的“流氓”

劇情大概是我們可見範圍內最簡單的文藝片劇情之一了。導演使用倒敘,讓開始就明白這不會是一部結局上“吊人胃口”的作品——畢竟兩位學生都“好好”的。一位老人,加上另一位老人,二人中間是一本屬於老師的日記本。如此穩重深邃的開場,倒有些像1988年的《天堂電影院》。

當回憶的畫卷慢慢舒展開,兩位老人口中的主角,馬修學監,就向我們介紹了一些關於那個年代的標籤。

《放牛班的春天》:“失敗者”的狂歡,體制下的“流氓”

首先,這是1949年的法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當時是法國第四共和國時期,這個時代背景下,法國經濟正走向積極的一面,工業生產的發展迅速,可以想像,人們在解決了基本溫飽的情況下,會開始對精神訴求有一定渴望,這也就是為什麼編劇會使用“音樂”這樣文藝的載體去寄託希望,孩子們單純的願望會和整個社會對人文的追求相互交融呼應。

《放牛班的春天》:“失敗者”的狂歡,體制下的“流氓”

而從馬修學監的獨白中,我們可知他剛在所有領域經歷了一系列挫折,處於人生的低谷期。關於這段挫折,影片雖然沒有給出進一步描述,但我們大概能猜想到,在當時社會經濟不太“糟糕”的狀態下,主角的困擾絕不是“沒有工作”這麼簡單,事實更可能傾向於,他能找的工作很多,只是沒有適合自己的。

這裡就引發了主角的第一個動機——尋找適合他自己做的事情,於是也就有了之後進入“池塘之底”的故事。同樣的動機,也出現在影片中間,他閱讀孩子們寫的“人生規劃字條”時。這時影片展示的是另一群“失敗者”——放牛班學生,他們在尋找自己想做的事。

《放牛班的春天》:“失敗者”的狂歡,體制下的“流氓”

故事交代到這裡,按一般的邏輯去思考:馬修會自然而然成為班上學生的“領路人”,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同時揭露教育制度弊端,自己也圓了自己音樂創作的夢……可你注意到了嗎?片子的走向逐漸擺出了一個個其實很“不溫暖”的結果:

孩子們並沒有將馬修視做“領路人”,甚至直到影片結尾,除了莫杭治和佩皮諾之外,我們對其他放牛班學生的後續生活一無所知,對他們的工作也是。全片雖然是用音樂去貫穿的,但很明顯裡邊除了馬修和莫杭治表達出強烈的“音樂夢想”外,其他人僅僅只侷限於“並不排斥音樂”這一層面。

《放牛班的春天》:“失敗者”的狂歡,體制下的“流氓”

所以小編不太認同有人說這是一部“圓夢勵志片”的說法,至少這種說法有些以偏概全的嫌疑。說到夢想,全片唯一完美的實現了自己人生願望的,只有莫杭治一個人,就連他的老師馬修,至死都是一位默默無聞的音樂教師,身邊唯一會去記錄他生平事蹟的人,只有佩皮諾助理而已。

而那位我們所詬病的校長的失意,在片中的展示也僅僅是兩句臺詞略過的程度,遠像沒有想象中那樣激昂革命一番。當然,其中也沒有關於“壞學生”蒙丹後續發展的描述。你會感覺所有事情離完美就差臨門一腳,而這種與理想略有偏差的結局,卻依舊感動著你我,或許是因為它,太過逼真了。這就是生活啊,沒法十全十美的生活。

《放牛班的春天》:“失敗者”的狂歡,體制下的“流氓”

馬修老師願意幫學生隱瞞一樁樁或大或小的禍,因為他要先與學生站在同一立場去面對問題,這種同一化不僅是保護學生,更是一種沒有辦法的同一——他們都是社會上的“失敗者”,都是這個“美好世界”的邊緣人物,且都不喜歡這種教育體制,這樣一來,他的主動“立場同一”,顯得更加自然且真實。

學生們願意配合馬修的“實驗”,除了他們本身愛唱以外,更重要的是,對來自馬修的信任充滿好奇,以及發洩自己對這個世界偏見眼光的困擾——畢竟已經被認為什麼事也做不好了,組個合唱團到也不會更糟。

《放牛班的春天》:“失敗者”的狂歡,體制下的“流氓”

所以他們之間,不存在實質上的誰引領誰,大家只是在世界的“池塘之底”,一起試著玩玩罷了。這是一種相互陪伴,一種來自“同類人”之間的無奈的狂歡。那麼哪類人與他們不是一類人呢?

校長,這位教育制度下典型的利益追求者。他的存在,確實符合多數人內心的渴望:成功的事業,操作相對簡單粗暴的“行動-反應”處事方式,利益面前見風使舵。你說他沒有夢想和愛好嗎?一定有,只是,他疊的紙飛機上,只坐著他一個人,僅此而已。

《放牛班的春天》:“失敗者”的狂歡,體制下的“流氓”

他和蒙丹都是教育體制下的“流氓”。只是,蒙丹成為流氓的根本原因是不願屈服,而校長則是“願意屈服”,起碼,他願意相信自己心目中已經設定好的世界——壞的永遠是壞的,好的永遠是好的。

最後的結果是,校長失去了學生的信任,換來的是全員的“反抗”,他永遠也不懂孩子們把自己鎖在屋內,自發的把心聲大聲唱給馬修學監的真誠,也永遠不懂一所學校應當蘊含的價值和意義。

《放牛班的春天》:“失敗者”的狂歡,體制下的“流氓”

小編不太願意將“反抗”、“革命”這樣沉重的詞用在那些孩子身上,但願,真正反抗的人,只有作曲人馬修自己,孩子們,只是想要唱,那就讓他們盡情的唱吧。

紙飛機,塞滿了歌聲和希望,飛遍了這所學校。孩子將他們獻給馬修,不為最終實現,僅為相互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