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出現藍藻,如何生產合格自來水?

這是7月6日拍到的太湖藍藻情況,環太湖周邊打撈船晝夜工作,打撈太湖藍藻,以最大限度減少作為飲水水源的太湖水對自來水生產的影響。

太湖出現藍藻,如何生產合格自來水?
太湖出現藍藻,如何生產合格自來水?
太湖出現藍藻,如何生產合格自來水?

或許有人會問,我們日常飲用的自來水是怎樣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水源,能不能生產出合格的自來水?

傳統的自來水生產工藝非常簡單,四個過程,即混凝、沉澱、過濾、消毒。

水源水被抽到水廠後,加入淨水劑,俗話說的加礬,通常是硫酸鋁,聚合氯化鋁,三氯化鐵或聚合硫酸鐵等,必要時會加助凝劑,如聚丙烯酰胺等,增加混凝反應效果。這些淨水劑在水中會水解生成氫氧化鐵或氫氧化鋁,這是一種微溶於水的鹽類,成絮狀,能夠吸附水中的顆粒物和膠體、微生物,再經過沉澱池沉澱,達到水質變清的目的。第三步,經過沙濾池進一步過濾,水的渾濁度就能達到、甚至優於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最後在水中加消毒劑,一般是液態氯,或二氧化氯,或次氯酸鈉,控制水中微生物數量並防止自來水在輸送過程中的再汙染,從而保證我們打開水龍頭,就能用到安全衛生的飲用水。

太湖出現藍藻,如何生產合格自來水?

上述的自來水生產工藝,是英國人發明的,已在全世界沿用了一百多年,除香港外,國內第一座水廠,是1879年,清朝末期,北洋大臣李鴻章主持的“鑿石引泉”工程,在旅順水師營龍引泉建設的,開創了中國近代城市供水事業的先河。

太湖出現藍藻,如何生產合格自來水?

傳統工藝生產自來水要求水源水必須好,這是生產合格自來水的前提。隨著人類活動頻繁和工農業生產發展,水源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汙染,傳統工藝生產的自來水已滿足不了水質指標要求,自來水深度處理工藝應運而生。

太湖出現藍藻,如何生產合格自來水?

所謂深度處理,就是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增加水源水預處理(常用臭氧生物球曝氣)和濾後水深度吸附過濾(通常是臭氧活性炭濾池,或生物活性炭濾池,即BAC法),或膜分離(一般是中空纖維膜),類似瓶裝水的生產方法。

經過深度處理工藝的自來水,可進一步分解水中的有機物、微囊藻毒素等,去除自來水傳統工藝無法處理的有毒有害物質,即使是水體富營養化、藍藻大面積暴發時的太湖水,採用深度處理的自來水工藝,出廠水也完全能達到飲用水國家標準,確保群眾飲水衛生安全。

今天就簡單說到這裡,有疑問可問沈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