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上會有這麼多“活化石”?

經常有朋友問我:“孫悟空有。。。”不是,“如果生物都是進化來的,那為什麼有些生物,幾億年都沒什麼變化呢?

為什麼世界上會有這麼多“活化石”?

這個問題問的相當有水平,但我沒那麼高水平,就試著片面的作答一下吧。

一方面,沒什麼變化不等於沒有變化,首先就說這個猴子吧,一千萬年前的“猴子”和現在的猴子完全是兩個東西,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靈長類只有三種生物,一種沒毛的,叫人,兩種有毛的,大的叫猿,小的叫猴。所以猴子其實只是小型靈長類的統稱而已,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鯊魚,昆蟲等等。雖然被劃歸為一類,但他們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比如遠古時期的“蟑螂”就要比今天的纖細不少,後來分化成了一胖一瘦兩脈,胖的叫蟑螂,瘦的叫螳螂,後來又分出一支叫白蟻。

為什麼世界上會有這麼多“活化石”?

另一方面,正所謂物競天擇,物不競,天不擇。雖然總有人說“生物是為了適應環境而進化的”,但事實上,如果不是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某個至關重要的基因來了一次六親不認的突變,或者天地大變滄海桑田,自然選擇是很難直接作用到生物體上的。一般的進化都是新生物打壓了原來的舊生物,取代了他們的位置。那些被稱為活化石的生物,往往都在某個犄角旮旯裡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像澳大利亞的有袋類,為什麼能存活到現在,就是因為大洋洲早早的與其他大陸隔絕,所以之後出現的一些恐怖生物,比如人類,沒能對他們造成傷害。沒有生存壓力,進化緩慢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麼世界上會有這麼多“活化石”?

另外,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不管是進化比較快的生物,還是進化慢到幾近停滯的生物,在分子水平上,它們的“進化”速度是一樣,這種現象稱為“分子鐘”。這並不難理解,因為真核生物都是用的同一套遺傳機制,鹼基配對過程中出錯,產生與以往不同蛋白質的幾率自然也是差不多的。根據這一點,生物學家可以通過檢測生物體內的某種蛋白質分子的氨基酸排列來確定不同物種的親緣關係,要比化石比對更加方便也更加準確。所以“活化石”們也不是真的沒有進化,只是表型上變化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