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融入“空中課堂”老師直播“花樣百出”

高校師生眼中的線上“教與學”系列報道①——

讓興趣融入“空中課堂” 這些老師直播授課“花樣百出”

人民網北京4月9日電(李依環 吳傑婷)面對防控疫情的首要任務,全國各高校紛紛啟動“線上新學期”,青年教師、資深老教授等均上線“授課主播”模式。他們通過各種校內在線學習平臺等開展教學,準時身處各地的學生“雲端”見面。“停課不停學”倡議下,這些堅守“網絡講臺”的身影,成為了這個春天教育戰線中的一道獨特風景。

“空中課堂”下,小小的屏幕成了教師與學生間的重要溝通媒介。隔空對話如何能更好吸引學生注意力?新晉“網紅主播”們為了保證網課教學質量,幾乎使出了十八般武藝。

廈門大學《生態工程學》教師周亮——

實景直播“自然秘境”,以“有趣”激發學生興趣

教育部五大“金課”中,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相對來說,很轉換成線上教學。因為實景實物很難在線上重構,實習實踐在線上也很難動手操作。福建省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生態工程學》教學團隊拿出了十八般武藝,把“生態調查與場地分析實習”搬到了線上。

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呢?前期民意調查中,學生說“要有趣,要神秘,要高大上”。據悉。教學團隊拿出“自然秘境+高科技裝備”的秘密武器,直播探索廈門大嶼島白鷺保護區、下潭尾溼地公園、龍海紅樹林保護區,這些主流媒體曾廣泛報道;此外,裝備方面,教師們帶上無人機、RTK、GoPro示範操作。

上圖中,周亮老師正用手機直播保護區小屋探秘;他的身上,執法記錄儀變身科學考察記錄儀,全程實景實拍,把“保護區科考”真實場景呈現到線上,正所謂“身臨其境記錄儀,多維視角無人機,直播探索大自然,野外艱辛真感知。”線上教學後,記錄視頻分發給學生分析,把原課程內容分解、重組成居家動手實踐任務。

西北工業大學《高等數學》教師張瑩——

“高數中的雙曲拋物面結構,從一枚薯片教起”

在《高等數學》直播課程中,張瑩老師突然拿出一個薯片在鏡頭前晃了晃……別急,她並不是要當“吃貨主播”,而是要給同學們演示“雙曲拋物圖”。“大家看清了嗎?這個薯片就是完美的雙曲拋物圖。”

張瑩善於尋找生活中“數學的奧秘”,從薯片的雙曲拋物面結構,到廣州塔“小蠻腰”的數學意義和工匠精神,讓學生以小見大,從而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大道至簡,衍化至繁。這是張瑩的教學心得。她認為,要把“簡”留給課堂,“衍”留給學生,“繁”留給教師。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她,是學校公共課《高等數學》和QMES全英文《高等數學》的課程負責人,帶領22名教師,面對26個大班、96學時、3000多名學生在線學習的挑戰,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她和整個教學團隊提前開學一個月,進行線上教學研討、演練。開課一個月來,老師們在線上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全新的授課形式,也得到了學生們的高度認可。

上海交通大學《建築史綱》教師趙冬梅——

“線上授課其實和‘做蛋糕’極為相似 都需要精心烘焙”

“剛得知要從線下轉線上直播教學時,內心很忐忑,難道要當‘主播’了?”由於從未有過此番職業體驗,趙冬梅瞬間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趙冬梅談到,在侷促不安之際,所幸學校和學院各項支撐便迅速就位:悉心準備軟件、技術、設備甚至心理培訓;全力配備技術工具、直播套裝;還安排了應急解惑專員……一切便很快就緒。於是趙冬梅儘快調整心態,化壓力為動力:把原有課件調起來、教學新法用起來、直播攝像開起來。同時也提醒自己不能忘記後臺運作:課程網站建起來、電子資源屯起來,學生助教聊起來……總之,開始一步步穩紮穩打,向“線上轉身”加速前進!

她認為,傳統課堂是面對面教學,老師對課堂有著全局性和即時性的把握;而直播課堂應該是“空中課堂”,這更像是一種“界對界”的教學,需要在直播過程中通過轉換網絡的”雙重界面”來把握課堂。要成為有實力的“網課主播”,如何才能保證聽課效果?在逐步練就“烘焙本領”的同時,趙冬梅發現直播上課其實和“做蛋糕”極為相似。

1. 記得“互動”。直播課堂上的互動異常重要:根據面對的不同學生群體做“個性化定製”互動,可以讓師生在虛擬的知識空間裡共進退。

2. 成為表情包?沒關係!對線上課程來說,課堂氛圍直接影響著同學們的聽課興趣。所以在上課時,我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也會比在傳統課堂上更加誇張豐富一些。這也帶來了不錯的效應:課堂慢慢活躍起來了,同學們也受到了感染,上課氛圍一點兒也不比在教室差。

3. 別忘了屏幕上好用的“工具條”。工具條中的“註釋”可以模擬“敲黑板、劃重點”;“激光筆”可以帶動同學們視線,必要時候,不要忘了它們。

趙冬梅表示,在師生交互的“空中課堂”裡,知識的傳遞和接收是快樂的。對老師而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授人以“糕”不如授人以如何“做蛋糕”;對學生們而言,“品嚐蛋糕”和“學做蛋糕”又何嘗不是一份樂趣和收穫呢?

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精讀課》教師曾婧——

活用遊戲化思維模式,強化在線課堂互動

由於線上教學需要學生高度配合,所以首先要想辦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曾婧借鑑了遊戲化思維模式來設計課程體系、課堂互動和課後練習,通過任務化管理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同時用大數據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總結和改進教學效果。

以大一精讀課為例,該課採取錄播課+在線互動答疑的方式。老師們將原有配套課件錄製成15-20分鐘一講的微課視頻,並增加了線下課堂上難以靈活剪輯的音視頻學習材料,搭配學生們喜愛的愛豆(偶像)和動漫內容,充分激活在線資源,大大提高了課程視頻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高等數學》教師楊飛——

堅持細緻板書,將複雜的理論形象化講授

楊飛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首位在湖北省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獲獎的老師,在14年的教學生涯中始終秉持“方法為基、探究真諦”的教學理念。

他認為,學習的標準側重於掌握知識而不是學會解題。因此,楊飛在高等數學課程講授中將時間和精力傾斜到學習方法和數學思維的培養上。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網絡教學,他都堅持細緻板書,用一遍遍的推導讓同學們更加直觀地領略數學體系中的邏輯、聯繫、自然、層次……他化繁為簡,將複雜的理論形象化講授,使大家能夠快速掌握,既減少了對數學的“畏懼感”,也培養了理解數學的邏輯思維。

在上學期建立起的紮實基礎上,他採用自學課本、學習MOOC、直播授課“三步走”的網絡教學設計,讓大家在網課學習中實踐學習方法,他則一邊指導大家踐行學習方法,一邊採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大家掌握不熟悉的知識點,最終實現對課程內容的全面掌握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

北京科技大學《工程流體力學》教師任玲——

學生腦洞大開,在家巧制“Water bell”

任玲在“工程流體力學”課堂布置學生課下“自制Water bell”動手小實驗。學生們腦洞大開,全班95%以上學生動手參與課下小實驗,選擇家中的化妝品瓶、瓶蓋、湯勺、倒扣酒杯、粘鉤背、電池、擀麵杖、牙膏蓋、牙刷把頭、硬幣、中空筆蓋等各種“鈍體”,製作出不同形狀的Water bell;還有學生研究了不同水流速度、不同水柱高度、不同鈍體大小等因素對Water bell生成的影響。通過這樣一個動手小實驗,學生們從中發現流體力學很有趣,懷揣一顆“科研好奇心”開啟了本課程的學習之旅。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