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是如何變成“民族之光”的?

一杯咖啡是如何變成“民族之光”的?

兩年來在國內開店無數風靡一時的瑞幸咖啡,栽了。

4月2日,瑞幸咖啡承認財務造假,虛構交易額22億人民幣。當天股價從26美元跌至6美元,市值縮水75%。

背上財務造假惡名的同時,瑞幸咖啡也收穫了另一種評價——民族之光。這種觀點認為,瑞幸咖啡在美國上市,通過財務造假融資,割了美國的洋韭菜,用融資款補貼中國消費者,發行大量高折扣優惠券,讓中國消費者享受到了價格低廉的咖啡。

一杯咖啡是如何變成“民族之光”的?

公佈造假消息後,有瑞幸門店貼出這樣的宣傳單

毫無疑問,這種觀點是荒誕的,財務造假是非常惡劣的行為,嚴重損害中國企業的信譽。很多人其實也是本著戲謔和反諷的情緒,來傳播這個觀點。

瑞幸咖啡的所作所為,絕不能代表愛國和民族。然而在歷史上,咖啡這種飲品,在被瑞幸“收割”的美國,的確曾被看作是民族、愛國、自由的象徵。

小小的一杯咖啡,如何承擔起這宏大的稱號?這與當時的政治局勢密不可分,並在另一種飲品——茶葉的襯托中誕生。

01 神奇的東方樹葉傳入北美

17世紀後期,隨著荷蘭和英國的殖民擴張,咖啡傳入美國的前身——英屬北美十三州。幾乎與此同時,茶葉也因同樣的原因漂洋過海,成為北美居民桌上的飲品。

起初,由於價格不菲,在北美地區,咖啡和茶葉都屬於奢侈品,殷實的人家才有能力消費。在咖啡館點一杯咖啡的價格,要比在餐館吃一頓豐盛美食高40%。茶葉更加昂貴,一磅茶葉的價格要比一磅咖啡至少高30%。

進入18世紀後,北美地區最受歡迎的飲品是茶葉,而非咖啡,這種現象是老大哥英國茶文化攻城略地的結果。

18世紀之前的英國,喝咖啡其實遠比飲茶更為盛行。咖啡產地與英國的距離,遠比茶葉產地中國要近,運輸便利進而導致運費便宜。況且,咖啡本來就比茶葉更早傳入英國。

時間進入到18世紀,茶葉開始了逆襲之路,風靡英倫,咖啡文化則在英國一蹶不振。

一杯咖啡是如何變成“民族之光”的?

英式下午茶

“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英國逐漸形成了特有的“下午茶”文化,甚至工廠也要在下午為工人提供茶點。無論貴族紳士還是工人,英國上上下下各階層,都傾倒在一片片神奇的東方樹葉面前。

茶葉能在英國逆襲咖啡,經濟原因可能是主要因素。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經營歐洲咖啡貿易的過程中,遭到了荷蘭等其他國家的強烈競爭,咖啡貿易的利潤越來越微薄,市場份額逐漸丟失。東印度公司改弦更張,轉而主攻茶葉貿易並佔據優勢地位,茶葉貿易成為東印度公司的核心盈利產業,也成為英國財政的重要來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領域中的博弈為茶葉的流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英國統治者也對飲茶極為推崇,從瑪麗二世到安妮女王,都嗜好飲茶。普通英國人爭相效仿上層貴族的愛好,最終讓飲茶成為了高雅的同義詞。加之茶水製作程序遠比咖啡簡單等原因,茶葉很快叩開了英國人的房門,在家庭中迅速普及。

在當代中國,茶葉更多被視為尋常百姓飯後飲品,而在星巴克內手擎一杯咖啡則被看作中產白領的象徵。然而,在18世紀前半葉的北美,隨著英國茶文化的傳入,茶葉成為北美最受歡迎的飲料,很多北美居民放棄喝咖啡,轉而飲茶。沏一壺茶,比煮一壺咖啡更加有範兒、有面兒。

一杯咖啡是如何變成“民族之光”的?

喬治·華盛頓於1757年從倫敦購買的中國瓷茶壺

18世紀中期,隨著貿易發展,茶葉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北美大眾消費品。

1767年,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報刊中撰文回憶,某天妻子受邀拜訪友人,回家後便要求購置更多的優質茶具,原因是妻子不想讓朋友發現自己家的茶具遜色於他人。一位法國人也曾在遊記中寫道,“在北美,人們飲用茶水,就像法國人喝酒一樣,成為須臾不可離的飲料。”


02 茶葉稅導致北美與英國反目

耳濡目染著老大哥英國的茶文化,在北美十三州宣佈獨立(1776年)之前的十幾年,茶葉在北美市場上佔據優勢地位,茶葉進口量曾高達咖啡進口量的150%,茶葉創造的稅收也在咖啡的6倍以上。

不過,茶葉在北美的聲譽即將陡然下降,原因便是北美與英國的政治交惡升級。

1760年代,英國財政趨於緊張,由於本土稅率高企,已無加稅空間,英國政府打起了北美十三州的主意。此前北美的自治程度很高,英國從來沒有對北美實行過有效的集權管轄,也從來沒有向北美直接徵稅。

1765年,英國頒佈了《印花稅法案》,企圖向北美徵稅。北美居民認為,英國議會沒有北美代表,在沒有徵得北美代表同意的情況,無權向北美居民徵稅,這就是著名的“無代表不納稅”的觀點。最終英國迫於壓力,廢除了該法案。此後,英國多次徵稅企圖都遭到了挫敗。

1773年,為了幫助陷入經濟困境的東印度公司,英國頒發《茶稅法》。此前,東印度公司只負責將茶葉運輸到英國,並不負責向北美銷售。但新的《茶稅法》授予東印度公司在北美的專營權,東印度公司可以直接把茶葉從亞洲運輸到北美,也可以把在英國積壓的茶葉運往北美。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東印度公司不再需要向英國政府交納高額的關稅,取而代之的是較低的茶葉稅。

一杯咖啡是如何變成“民族之光”的?

東印度茶公司宣傳單

平心而論,茶葉稅很低,東印度公司經營的茶葉價格不受太大影響。但敏感的北美居民並不買賬,他們認為,如果購買了被英國徵過稅的茶葉,就表明認可英國國會向北美徵稅的權利。

此外,北美居民還擔心陸續會有主要消費品被英國壟斷,而且東印度公司的壟斷和傾銷,會讓北美當地的茶葉中間商和走私商喪失巨大的利益。

伴隨著對英國的惡感,北美居民對茶葉也開始有了新的看法。

03 不飲茶運動使咖啡成為“國飲”

在英國與北美離心離德的大環境下,隨著政治的緊張,茶葉被異化成為英國的化身,壓迫的象徵。大規模的抵制英貨運動在北美開展,重點就是抵制英國經營的茶葉。

紐約的報刊公開表示,獲取那些被詛咒的可惡的茶葉,都是人民的罪人,凡是買賣茶葉,都是人民公敵。英國在北美經營的茶葉,以中國武夷山區域出產的紅茶為主,在抵制運動中,北美居民對武夷茶也產生了偏見,很多地區散佈著武夷茶有毒的傳聞。

對茶的反感情緒日益激化,一些地區陸續從抵制英國茶葉運動進化到發起不飲茶運動。很多北美居民都有喝茶的嗜好,為了響應不飲茶運動,一些替代品或者說是“假茶”應運而生,比如用草莓葉、葡萄葉、紫蘇、鼠尾草製造所謂茶水。

在這期間,由覆盆子葉製造的號稱“原始神茶”的替代品風靡一時,但味道確實不敢恭維。當時就有北美人抱怨說,覆盆子葉做成的茶水味道很差,還不如冬青葉做成的假茶味道好。

北美部分地區甚至禁止一切茶葉買賣,即便藥用茶葉也需要許可證才能購買。東印度公司的工作人員不得不哀嘆,北美人民寧願買毒藥,都不願意買茶。

一杯咖啡是如何變成“民族之光”的?

波士頓傾茶事件

與此同時,北美各港口開始阻止英國茶葉登陸上岸。北美居民組成的團體強行登上商船,將茶葉傾入大海或者焚燒的事情時有發生。1773年12月,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爆發,這一事件也成為北美獨立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當飲茶與否已經和是否愛國劃等號的時候,北美居民的生活習俗急劇變化。茶葉被趕出餐桌,咖啡則成為新寵,並很快被看作是北美的“國飲”。

1774年,後來的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在給妻子的信中,談到了咖啡和茶葉。亞當斯說,他目前居住的地方已經沒有人購買茶葉了,也沒有人喝茶了,有的居民甚至表示自己從來不會沏茶,很多居民開始飲用咖啡用來提神。亞當斯告訴妻子,他每天下午都喝咖啡,感覺非常好,北美居民必須改掉喝茶的習慣,戒掉茶癮。

1770年代,在北美獨立戰爭以及建立美國的過程中,茶葉的進口量逐漸縮減到60年代的3%以下。而18世紀的最後30年,咖啡的人均銷量增長了7倍。由於咖啡銷量猛增,咖啡短缺甚至在一些地區引發了騷亂。

當茶葉被視為壓迫的象徵,咖啡自然成為了愛國、自由、民族的象徵,類似“戒茶才是美國人”、“不喝咖啡不是美國人”的思潮出現。


04 咖啡館:美國獨立一代的共同記憶

多年以後,當瑞幸抱有的將咖啡變成中國人日常消費的“理想”真的實現,你坐在家中面對著剛煮開的咖啡,可能會想起當年為了最後再薅一把羊毛,搶兌優惠券、踏破瑞幸門檻的那些遙遠的日子。

而經歷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那一代北美居民,他們對於咖啡館的回憶,是旁聽、獲取政治信息、汲取啟蒙政治思想、甚至親身參與政治事務、經歷美國獨立的時刻。

在北美,咖啡館承擔著重要的公共空間功能,在美英交惡期間,北美很多咖啡館宣佈只供應咖啡,茶飲從菜單中被抹去。自此,伴隨咖啡館內公共活動的,只可能是咖啡醇厚的香氣。

獨立戰爭前後,北美居民在咖啡館內邊喝咖啡,邊交流政治信息、討論政治觀點、宣傳各種啟蒙思想、進行各種政治演講。很多反抗組織在咖啡館籌備革命和反抗計劃。市政會議時常在咖啡館召開,不少政治事務的決策在咖啡館作出。咖啡館還成為了商業活動中心,各類商業信息在此匯聚。

大陸會議是獨立戰爭期間北美的立法機構和臨時政府,大陸會議中的一些議程,就安排在咖啡館。約翰·亞當斯抵達費城參加大陸會議的當天,在咖啡館接受了費城市民代表團的歡迎。華盛頓抵達費城的當天晚上,就來到咖啡館喝咖啡。而在大陸軍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準備從紐約離開時,華盛頓選擇在紐約的一家咖啡館舉行告別演說。

咖啡館成為美國開國元勳,以及經歷了美國獨立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這反過來又加深了咖啡作為民族、愛國、自由的象徵。

一杯咖啡是如何變成“民族之光”的?

有人認為,咖啡館是美國獨立的搖籃。西方茶葉經典著作《茶葉全書》的作者,美國人威廉·烏克斯回憶,美國獨立後,人民仍然保持著不愛飲茶的遺風,美國獨立是“不飲茶國家的誕生”。

雖然美國獨立後,逐步開始恢復了茶葉進口,但相比咖啡,茶葉的優勢地位不復存在。

歷史總是輪迴,曾經在英國被茶葉擊敗的咖啡,頂著愛國、民族的光環,在美國扳回一局。

這也告訴了我們,很多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形成的背後,或明或暗都存在著政治因素或者經濟因素的影子——

茶葉在英國逆襲咖啡,喝咖啡成為中產階級白領的符號,這些都與商業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咖啡成為民族、愛國、自由的象徵,並在美國擊敗茶葉獲得市場優勢地位,則是政治因素影響生活的最佳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