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準精算師,我來告訴你精算師到底是不是“金領”職業

作為一名準精算師,我來告訴你精算師到底是不是“金領”職業

寫在前頭

我比較早對DS感興趣應該是在大一的時候接觸到保險精算,我們班導師說他教出了中國第一個“精算師”,一直以來對數字敏感的我便躍躍欲試。加之當時互聯網上各種關於精算師的軟文把精算師這個職位捧得牛逼哄哄,便頭腦一熱報考了中國準精算師資格考試(現在有點後悔233,一方面是相同的準備時間其實考北美精算師應該是更好的選擇,另一方面現在中精認可度確實有點低)。

聲明一下,一般開始準備考精算師的其實考的都是準精算師。我也是在本科期間雖然經常考試和其他事撞車但好歹也迷迷糊糊通過了八門中國準精算師考試,後來也拉了箇中精考生交流群,所以還是有一些發言權的。現在已經放棄了從事精算專業的念頭(因為編程更有趣),所以關於現在的考試政策什麼的還是問問其他大佬吧。

我的備考資料

教材+聖才,買其他的也沒時間看,我一直以來準備考試都賊懶而且沒有毅力...,一般都喜歡突擊。

作為一名準精算師,我來告訴你精算師到底是不是“金領”職業

我的備考經歷

挺尷尬的經歷,有點波折,大概就是好事多磨吧。

  • 2015春季:報名A1247,算是最簡單的四門,然而準備時間不足倆月遺憾地掛掉了金融數學。
  • 2015秋季:報名A256,因為聽聞壽險精算很麻煩所以只報名了三門。準備了一段時間後官方放鴿子,直到12月份才突然放出通知可以考試。所以準備得也不是很充分,分數都比較懸。
  • 2016春季:報名了精算管理和精算模型,然而趕上學校考試就放棄了(mmp準備得好好的,而且模型比壽險簡單)。
  • 2016秋季:emm,準備考研你懂的, 我先報名的精算然後暑期實習完突然想考研,心疼我的一百塊。關於考研可以安利一下:

  • 2017春季:就剩下最後一門了,四門都準備過了一門就很簡單水過去了。
作為一名準精算師,我來告訴你精算師到底是不是“金領”職業

各科備考經驗

按照考的時間順序講,首先是2015年春季考數學、經濟學基礎、財務與會計和金融數學。

A1數學:

只要是正常高校都會學概率統計吧,先學完再考,在學的時候有意識瞭解參數檢驗,區間估計,矩估計等的原理,推薦學概統的時候買本A1同時學。當時因為學完了概統也因為沒時間,看的時候效率奇高,花了不到一個星期就看完了,不過時間序列一點都沒看,主要我也覺得太麻煩了有點浪費時間,看了考綱發現分數特少就戰略性放棄了。後來發現那個時間序列確實沒有什麼卵用,恩,我個人覺得可以跳過。考試之前刷了一套11年真題,超級贊,考試的題型基本都出現過,最後8分,感覺滿意了。

A4 經濟學基礎

我本來以為學完了號稱最難的微經看這本還不是水到渠成?然後開始翻的時候各種尿點,裡面摻雜了一堆中微的內容,沒學過宏經時看著快兩百頁的宏經的內容也是一陣反胃。請務必仔細看,因為考試考得特別細。別以為看完了經濟學就完了,後面還有180頁的貨幣金融學和國際銀行學,我當時抱著以後也是要學的默默看完了,還騰錄了一本筆記,可惜搬宿舍的時候嫌棄太重丟了。因為A1247四科是一起看的,所以前後花了一個半月,最後分數8分,我覺得也算對得起自己了。當時時間緊一道題都沒刷過,現在想起來師弟們這科可以不用做題,但請務必看一下歷年真題,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A7 財務與會計

最簡單的一門了,考之前剛學了會計,很多題目靠猜都能猜出來,沒學過會計的我覺得這本書大不了就背一下,很薄才一百多頁,和很多人交流了也沒有人覺得這科難的。也是因為沒時間匆匆忙忙開始準備,注意看第六章的保險會計,學過會計的也表示那一章很陌生,然後不放心的刷刷題吧,我覺得難度算是最低的一門。最後拿了7分,差點掛了,雖然不滿意但是以後要考cpa的我就不太在意了。

A2金融數學

如果說前面幾科我都有基礎,這科是完全陌生的一門,首先一堆公式看不下去,看到有點噁心了,還是花了一個半月每天至少都花了一個小時在上面,最後勉勉強強看完了,自我感覺良好,然後就栽倒了。首先一道題都不刷是作死,我感覺其他科目可以不刷題,這科必須刷題,反正看了考卷我瞎了,一頁公式的bs模型居然反覆考,各種現值的變化雖然簡單,但是沒刷題看著絕對暈掉。建議認真準備好好刷題,現在再看一遍感覺難度其實也不高。最後分數4分,好羞恥,基本處於半張卷子看不懂,看得懂的一半不確定的狀態。

2015年秋季考金融數學、壽險精算和非壽險精算

這次秋季或者說冬季的考試老實說被官方坑了。準備的好好的結果官方跳票,中間將近一個月官網都上不去,官網電話打了也含糊其詞,說複習計劃不被影響那是假的,只是好在這次報的三科都是理解型的,本來都做好打算明年再戰,就完全沒去管他。然後Q群和我加的別的社交平臺又說可以報名了,又正好趕上幾科期末考,硬著頭皮上了,256三科都報了。這次的情況比較特殊,也沒什麼好借鑑的,值得一提的是每科的複習思路。第一輪具體時間記不得了,大概是在官方跳票前一個月出一點吧。然後中間歇了很長一段時間,距離考試兩個多星期又撿起來。

A2金融數學

課本薄,重理解,很多內容和國內高校的利息理論,投資學,金融數學有交集。然後主要是上次很認真看了一遍,加上考試內容都是課本內容但是變式兩三重,儘管你所有知識點了然於胸,考試的時候側重具體情形的化用而且計算難度很大,很多題要算十分鐘左右。主要還是刷題,所以這次隨便翻了兩三天然後認真做了聖才的奇數頁的題目,打算二輪複習做偶數頁的題目。老實說一天兩章其實花不了兩個小時,很多離奇的題目我都跳過(所以你可以先做做11年的題目,我做過了之前所以跳過這步驟),而且同套路的題目我直接看答案,之前已經學過了的科目所以放鬆了很多。然後等到考試前兩個星期重新撿起來,其實投入的時間也是最少的一科,一方面熟悉,一方面確實簡單,一方面公式其實也忘不了太多。全書說白了前半部分利息理論只有一個東西就是時間價值,後半部分就是在時間價值的基礎上引入了概率,像二叉樹那些,最後一部分投資學的簡直了,形容為狗尾續貂不為過。人家博迪幾百頁厚的投資學你那點章節講完真的對得起人家?首先投資學放在這裡和前面的內容沒什麼關係,而且篇幅太少莫名其妙出現了。做題的話推薦先刷課本,然後聖才每章都做,做多少看造化,11年的題目必做,弄懂九成。

A5壽險精算

哎喲我的親孃啊,厚成狗啊。這也是我遲遲沒開始複習的原因,潛意識就是打算報三科然後這科見見世面就好了。不過由於A6很薄,看完A6我就來看壽險了。第一輪複習我用了二十天左右吧,而且很多天都是同時在刷金融數學的,其實掰開講這本書可以看很快的。首先只看前半部分,後面實務不看。然後第九章考綱不要求就過兩眼。剩下的例題全部不看,每章基本上就只剩下看一個例如終生壽險的推導過程了。因為相比之下定期和生命就是改一下上下限,還有其他各種改一下還款頻率,還款條件,規則不規則現金流什麼的,舊壺裝新酒。一章可以看的東西也就不多了,有時候乾脆就連推導過程都不看了直接做題,不得不說聖才還是很給力的,雖然有錯漏,不過推導過程很良心,仔細看能加深很多理解。還是一樣,只做奇數題目和喜歡的題目,一章一天多到兩天吧包括做題和調養心情老實說一直做會噁心,因為一道壽險題目要比做金數題目久得多。到了距離考試兩個星期的時候,就開始看實務了,我把框架畫出來了,大概一章多少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怎麼答。如果不知道哪些是重點直接看課後題問你什麼或者參考聖才,我是沒那能力同時整理聖才和課本,我放棄那些覺得冷門的,把兩本交集仔細看了。雖然準備的時間只有一個星期,但是真的是一個星期完完整整砸上去了,沒去臨幸2和6。後半部分我覺得就是整理框架,不然你就算整本背下來考試問一句你想不起來就懵逼了,像我記不起來還能憑框架水他個浩浩蕩蕩五百字,把所有和它沾點邊的都談一談。

A6非壽險精算

官方良心之作,內容與考試及其貼切,我甚至不懷疑不買聖才完完整整把課本弄懂就夠了。而且超薄,薄得感天動地,摸夠了壽險那個肥膘再摸非壽險分分鐘溼潤了眼眶。一章一章看,一天一章六天拿下,例題簡單易懂,編排條理清楚。聖才也薄,你瞅瞅壽險的聖才,那貨肥得喪心病狂。一章的題目也超級少,而且沒記錯的話它把11年正題九成的題目都講解了一遍。以至於距離開考的時候我也沒花多大功夫,就每天覆習兩章看看聖才,連11年題目都不用刷了。一方面其實也反映了題型死板重形式,沒什麼好考的。

2016春季,精算模型正好撞了學校考試就不管了,講講精算管理。

A8精算管理

八本書裡面唯一純文字的書了,感受就像和背考研政治差不多,比考研政治簡單很多內容也少很多。花一週看一遍整理好知識點然後背一背就ok了。

2016年秋季,打算考研,本來報名了A3精算模型,放棄了。

2017年春季,當時通過了考研複試,論文也準備得七七八八了,最後一門從未有過的輕鬆,加上準備了三次了,很難回憶怎麼準備的了,就是看書-刷題-迴歸知識點。一切理工科的題目也不過將理解知識點後轉化為自身思維方式。

準精算師乃至精算師的意義?

如果你憧憬精算專業並渴望從事精算相關工作,那麼作為一個合格的精算師確實需要考精算師資格考試,但是如果你只是對精算比較感興趣但並沒有堅定信息從事相關的工作,那麼其實考精算師證是費力且不討好的事情,最好的瞭解精算知識應該是買照片中綠色封皮的精算書籍並且多看看一些精算師大佬寫的博客。

另外,如果決心從事精算相關工作並打算考證的話,推薦北美精算師,認可度較高且難度也還好。

寫在最後

準精算師證並沒有讓我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但是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統計科學在保險中的應用,擴寬了自己的思路,並且包括金融數學和精算模型在內的幾科對於思維的訓練也是很有幫助的。如果你也打算考精算師,那祝你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