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校園欺凌,從來不該被輕視

《少年的你》火了,而本該被重視卻被輕視的校園欺凌再一次走進大眾的視野。

在離高考只剩兩個月的時候,胡小蝶跳樓自殺了。這自殺的背後,揭露了校園的秘辛——校園欺凌。

誰也沒有權利剝奪一個人生存的權利,可校園欺凌卻輕而易舉的拿走了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要構成校園欺凌,有三個主要的主體:欺凌者、被欺凌者、冷漠的旁觀者。

·欺凌者

這類人群是校園欺凌的施暴者,他們的行為往往帶有惡意傾向,習慣於用暴力的手段欺負同學以樹立威信或滿足自己的控制慾

而施暴的理由更是無厘頭,可能是你長得太漂亮、可能是你成績優秀、可能是你不合群,隨心所欲的規則和理由,才是校園欺凌最摧毀人心的地方

施暴的手段更是花樣百出:在廁所用沾溼的紙巾丟在同學的身上、為了報復跟蹤和堵截陳念、在眾目睽睽之下把同學推下樓梯、在排球課上用排球砸陳念後腦勺、錄低俗的視頻以供取樂,

從她們對同學的“捉弄”,絲毫看不出還是天真浪漫的孩子。

從魏萊、羅婷、徐渺這三個“發起人”不同的性格特徵可以看出,各人有各人的不幸。

魏萊:家境優越,從小就養成了驕縱蠻橫的性子,從小的家庭教育讓她的是非善惡觀完全扭曲,原本純淨的心理也因為家庭壓迫而黑化。

如果不是她非要用她歪曲的價值觀去刺激陳念,也不會被陳念推下樓梯;

羅婷:從小遭受家庭暴力,耳濡目染養成了只會用拳頭說話,並且把自己受到的暴力發洩在同學身上,以此來減輕心理上的受傷,用別人的可憐來安慰自己的可憐;

徐渺:是欺凌者也是被欺凌者,因為害怕自己被針對而助紂為虐,母親的懦弱也把她變的

懦弱,但內心尚有一絲善念,在陳念躲在垃圾桶的時候願意放過她。

雖然各有各的不幸,但她們之所以殊途同歸就在於她們把自己的不幸通過暴力手段轉移到同學身上,這也是她們最大的不幸。用別人的不幸建立自己的快樂

而在團伙之中,每個欺凌者的自我行為控制能力都被大大消減,而喪失了對自己的行為的責任感,這種去個體化現象是每個欺凌者身上都有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受審的時候,有些人就開始推卸責任。

《少年的你》:校園欺凌,從來不該被輕視

魏萊

·被欺凌者

這類人群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像胡小蝶一樣一直隱忍到最後實在受不了而自殺的、第二類像陳念一樣一開始隱忍後面開始反抗的、第三類像小北一樣一開始就反抗的

第一類最為常見,青少年的心理極為敏感和起伏不定,內心消極的想法積壓到一定程度,沒有膽量反抗也沒有援助之手,再加上別人異樣的眼光和指指點點,足以毀滅一個人的自尊心

從胡小蝶空洞而毫無生機的雙眼中,可以看到她對死亡的平靜。

有一個細節是胡小蝶把插牛奶的習慣用力的咬的不成型,她的心理就跟那個不成型的吸管一樣,已經是破碎的、不成型的

第二類被欺凌者發現自己的隱忍只會遭到變本加厲的對待,決定奮起反抗。

陳念無疑是被欺凌者中比較幸運的,因為她的身邊有人在保護她和陪伴她,可不是每個被欺凌者的身後都有一個說“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後”的人;

第三類被欺凌者敢於反抗,他們屬於“別人欺負我,我就欺負回去”。而這樣的青少年往往不計後果,衝動魯莽,內心的道德感水平較低。

習慣於“以牙還牙”的少年大多是父母不在身邊的,因為知道身後沒有人,才用這樣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在這種方式中“攻擊性人格”也就形成了。

《少年的你》:校園欺凌,從來不該被輕視

陳念被推下樓梯

·冷漠的旁觀者

看到陳念椅子上被倒墨水卻默不作聲、嘲諷陳念母親、在胡小蝶跳樓自殺時候議論、拍照、驚恐、圍觀等等,即使是這些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他們也都是校園欺凌的助推手

而壓垮被欺凌者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這些明知道卻沒有伸出援手的同學。

他們以為自己沒有參與到行為中就算不上是欺凌者,陳念在沒有成為被欺凌者之前,一句“我不需要朋友”把自己置於身外,可輪到自己成為被欺凌者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冷漠這麼可怕

青少年的思維發展特點和道德發展的水平,讓他們不知道言語和眼光的欺凌比起行為的欺凌更加血腥。

比如,有同學嘲笑你的家境,旁邊有人大笑,你的朋友雖然沒笑但也沒出言制止,這就是語言欺凌,最為可怕的是,

缺乏同理心的青少年在語言欺凌上往往混淆了“開玩笑”和“欺凌”。

就像《悲傷逆流成河》裡面,易遙在跳河之前說的:“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你們比石頭還冷漠。”

這些旁觀者沒有任何一點心理負擔,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自己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因為他們只認為自己沒有動過手,不用承擔後果。

在校園欺凌裡,當旁觀者變成助推者,沒有一個人是置身事外的,每一個人都是“施暴者”

《少年的你》:校園欺凌,從來不該被輕視

胡小蝶跳樓自殺時,大家的圍觀

在影片中,老楊和鄭易說:“你小時候欺負過人?那你總被人欺負吧?人長大了才學會同情,只是不好的你都忘了。”沒有同情心,才會對犯罪無知無畏。

為什麼人長大了才學會同情,而還在未成年的時候卻沒有學會?因為有三個“盲區”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在於每個小孩來到世間,第一個教育場所就是家庭。小孩會有意無意地模仿家長的行為方式,而認知模式也在受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

而這種影響又因為孩子長期的認同而變的根深蒂固

在影片中,沒有一對“合格”的父母出現,不管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的父母。

魏萊的父母很好的詮釋了為什麼

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魏萊的父母只會用成績來“關心”孩子,魏萊會去找陳念和解,只是因為父親在她復讀這一年裡沒有跟她說過一句話,而不是因為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她沒有認識到錯誤,跟她的父母至關重要。她的父母對魏萊是給予高期望的,因為父母不斷的要求和高標準,壓得魏萊喘不過氣。

一邊因為害怕父母失望而順從聽話,一邊積壓著內心的叛逆,而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她才敢釋放這樣的叛逆。而越是壓迫,就反彈的越厲害

在家庭的壓迫下,她錯誤的把校園欺凌當成了是釋放壓力的途徑。父母對她錯誤的瞭解和認知,才讓她在警察面前淡定從容、不知悔改。

小小的年紀就會用錢去擺平一件事,甚至說出“你收了錢,我才安心一些”,這和父母平時的為人處世和行為方式有關。

孩子的認知一開始是從父母那習得的,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在孩子眼裡是值得學習和認同的

在欺凌者因犯錯而被學校停課的時候,父母用粗暴的行為強迫她們下跪認錯。我想我明白了,沒有人天生就是壞孩子、欺凌者,而是在家庭的壓迫下成為了欺凌者

陳念和小北的父愛是缺失的,而父親在家庭中象徵著“力量”。父愛的喪失,又怎麼讓他們學會有力量的保護自己。

甚至他們接收到的母愛也是“不健康”的,說不健康,是因為兩個人的母親都沒有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

小北的母親即使拮据也願意買肉包子給小北吃,但依然怪怨小北而選擇離開。

陳唸的母親雖然愛孩子,但為了逃債而無法在身邊保護,還把希望全壓在孩子身上,

她們帶給孩子的愛更多是負擔和悲痛。

歸根究底,是他們在家庭中都沒有得到愛。缺愛的人,沒有安全感

越渴望愛,就越會做出極端的事情,才會抓著一點點的關愛不捨得放手,才會因為對方的一句“疼不疼”而義無反顧的替對方遮風擋雨。

在他們的眼裡,是非對錯、愛恨、善惡都很簡單,簡單的就像加減法。家庭的教育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愛、清晰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發展。

家庭教育的失敗才是校園欺凌的罪魁禍首,家長為孩子開脫錯誤,才是道德敗壞的培養皿。

《少年的你》:校園欺凌,從來不該被輕視

陳念和母親通電話

·學校教育

影片中警官老楊說過這樣一句話:“找學校,學校讓你找老師,找老師,老師讓你找家長,找家長,家長說我在外面打工一年見不了幾次面。”

可以看出,學校對於校園欺凌的不作為,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把學習成績作為重要的教育對象,而忽視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更忽略了對學生道德的教育。

“一群男生把人打死了都不知道原來這樣會打死人”,這句話多殘酷,他們只學到了書本上的知識,卻沒有學到使用暴力應該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大眾對學校欺凌還停留在“只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界限認知的偏差和模糊,才造成悲劇的潛在殺手。

在事故的發生後,學校在走廊上安裝了鐵柵欄,這說明學校對校園欺凌的重視,事後的防禦措施固然要有,但事前的教育卻依然不可缺少。

《少年的你》:校園欺凌,從來不該被輕視

陳念和小北

·法律的保護

小北的一句:“我還沒有成年,不會判我太重的。”讓我明白了,未成年人敢犯罪的“底氣”。

社會對未成年是溫和的,總是想給予機會讓少年進行自我改造,可也成為了少年無所畏懼和肆無忌憚的溫床。

少年對法律的不求助,除了對方的恐嚇和微弱的法律意識,更多得是在求助後對懲治結果的失望。

陳念在面對女警官的疑問時反問:“誰能幫我?錄我視頻的人嗎?站著看熱鬧的人嗎?還是那些問為什麼只有你被挑上,別人就沒事的人?”法律對未成年犯罪者的過度保護反而讓受害者更無法好好保護自己。

好在最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迎來大修,對於防欺凌、防性侵等作出針對性規定,從校園源頭遏制校園欺凌。

法律正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修改,就像“路上總會有陰影,但抬頭就會看見陽光。”我相信,法律會成為未成年犯罪的警鐘和約束,也會成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保護傘。

《少年的你》:校園欺凌,從來不該被輕視

陳念在看魚

校園欺凌離我們不遠,就在我們身邊。好的家庭教育、成功的學校教育加上與時俱進的法律,才能真正的破除校園欺凌。

好的家庭教育是什麼?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氛圍,家長的職責從來不是為了生下孩子,而是對孩子的養育,當家庭給予孩子抱持性的環境,孩子才會健康成長。只生不教養孩子的家長,就該為孩子的一切錯誤買單。

成功的學校教育是什麼?是老師不偏重成績也不忽視成績,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除了知識、技能的學習,還有社會規範、情感認知的學習。

與時俱進的法律是什麼?是根據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發展特點而優化的法律政策,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請堅信,你保護世界,世界也保護你。

文章作者簡介:諮詢師尤可,專注於青少年、兒童心理,用文字剖析青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