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春晚堅持了這麼多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中國電視事業誕生60週年的背景下,亮點紛呈的2019年春晚再次如約而至。

與往屆相比,2019年春晚舞臺美術更現代喜慶,編排節奏更流暢明快,主持串聯更平實親切,觀眾互動更自然生動,主會場與分會場銜接更有機緊湊。在“奮進新時代、歡度幸福年”主題下,晚會通過“歡樂我的年”“幸福我的家”“多彩我的夢”和“奮進我的國”四個板塊的設置,將家國情懷的內涵融於節目中,使內容更貼近時代、貼近生活,契合受眾心理,體現年節意味。節目風格樣式更豐富多彩,既兼顧不同觀眾的審美需求,又注重節目的藝術品質。2019年春晚為觀眾奉上年夜文化大餐的同時,也為新中國成立70週年營造了熱烈的輿論氛圍,廣獲觀眾好評。它的成功也再次證明:創新是春晚的生命力。

春晚本身就是創新的產物。上世紀80年代初,進入改革開放的中國迎來建設和發展的又一個春天。人們熱血沸騰、積極向上的心態,需要一個集體釋放和表達的窗口,恰逢電視走進千家萬戶,春晚應運而生。藝術家們令觀眾耳目一新、平易近人的節目表演形式,助推春晚迅速走紅:

1983年的首次春晚,一開場侯寶林站起來介紹主持人“這是我的徒弟馬季,這是他的徒弟姜昆”;馬季、姜昆等男女主持人身著生活便裝,在節目間穿針引線;歌唱家李谷一即興邀請姜昆一起表演《劉海砍樵》,姜昆從桌旁站起,順手在角落裡抄起一把掃帚當道具,一步跨上臺便開始演唱……

藝術家與普通觀眾如一家人,圍桌而坐、團圓守歲,觀演一體、其樂融融,以茶座、團圓、聯歡為基本屬性的春晚,就這樣走進了觀眾,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新年俗。

隨著互聯網的普遍運用,其他各種演出活動的繁榮,各類表演與娛樂方式的豐富,受眾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已從“吃飽”躍升為“吃好”,對春晚“大餐”也有了更高期待。更大步伐的創新課題,擺在春晚創作者面前。

創新並非易事。一是春晚的主流性質必須堅持,導向意識不能模糊;二是春晚的民族年俗必須遵循,年味氣氛不能淡化;三是春晚的年度特徵必須鮮明,國家話語不能缺失;四是春晚的本質屬性必須具備,聯歡互動不能丟棄;五是春晚的藝術標準必須堅持,雅俗共賞不能違背。

在堅守中創新,在創新中堅守——這是歷屆春晚創作者在接續創新中,得出的永葆春晚生命力的不二原則。如,在創作理念上,我們在2005年春晚提出“開門辦春晚”的口號,廣泛吸納全社會的創作人才和節目資源,群策群力、集智匯優,奉行至今。在晚會形式上,我們於1996年和2002年春晚在全國設置分會場,並在2016年繼續升級完善後,將此確立為定製,真正在春晚中實現了全國大聯歡。在展示年度特徵上,連續多屆春晚將神舟系列飛船的航天員請到晚會現場,與全國人民一起過年;2008年春晚,現場連線我國南方各地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的場面;2009年春晚,展示在汶川地震中的抗震英雄……這些創新固然必要,但還遠遠不夠。春晚更重要的創新,是節目內容的創新。觀眾對春晚創新的根本需求,是在內容上“見平常之未見,優平常之所見”。

從歌曲《愛的奉獻》《濤聲依舊》到《相約九八》《常回家看看》,再到舞蹈《兩棵樹》《千手觀音》《俏夕陽》《小城雨巷》……創作者打造出一批為春晚量身定製、精心改造提升的優秀節目。同時在節目形式上另闢蹊徑、追求獨創,如跨界組合、混搭演唱以及昔日偶像的再聚首,2006年三種唱法混搭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2009年“縱貫線”、2010年“小虎隊”等都成為現象級晚會亮點。

來自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