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是一場怪異的記憶之旅

我一直以為電影是很私密性的東西,電影中的酸甜苦辣和每個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但同時電影又是一件公共性的參與事件,尤其是這麼多人聚集在一個影廳翹首以盼,期待著一次精神上的滿足,這時候它具備了公共的話語空間,這也造成了電影本身無法克服的矛盾。

《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是一場怪異的記憶之旅

如果把電影當作文學的話,我覺得就比較好解釋。在文學的世界裡,最吸引大眾的是矛盾衝突激烈的線性小說,但沒有人規定文學只有小說一種體裁,它還有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等,哪怕就算是小說,也有很多種,有的小說融入了極強的主觀敘事,會有夢境、記憶以及對於時間的思考等,就如同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每個人會都會喜歡它。

《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是一場怪異的記憶之旅

我並不覺得《地球最後的夜晚》難理解,注意一下細節就好,但電影確實帶著一股矯情。我入場的時間晚了25分鐘,坐下之後,拿著3D眼睛,摘下又戴上,戴上又摘下,來來回回怎麼看也沒有3D效果。等我靜下心去看的時候已經大約開場30分鐘,成功地錯開了電影的開頭,但這並不影響理解劇情。

《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是一場怪異的記憶之旅

先從電影的不好說起,我覺得畢贛還是太年輕,所以有些橋段壓不住,太想表現自己,矯情了。例如羅紘武回憶年輕的時候,母親靠著他的肩膀,用了一個長鏡頭表現他吃完整個蘋果(包括蘋果核)的場景。這裡面縱然有導演本人的一些記憶或是情緒,但這麼明顯的去表現私人化的情緒,我還是很難接受,我都替他覺得不好意思。我突然想起我的發小朋曾經告訴我,在他上高中的時候,早晨太陽穿過玻璃撒在教室的時候,經常有一個同學會站在教室中間閉著眼、仰著頭,享受地去“捕捉”那一米陽光。我覺得畢贛和那位同學會相見恨晚,雖然我也很理解甚至欣賞他們的行為,但我還是替他們不好意思。

《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是一場怪異的記憶之旅

有些私人化的東西,最好還是隱晦地去表達,甚至有些東西是沒辦法展示給別人看的,冷暖自知就好了。另外過於明顯地強調一個地方例如凱里就已經是一種矯情了,明明可以隱晦一點,幹嘛弄那麼明顯?別的矯情橋段就不再贅述。

整體而言,我還是蠻喜歡這部電影的。首先吸引我的,是劇情,把這電影拍的像一部懸疑片那樣吸引人,沒有功底是做不到的。故事框架就是羅紘武尋找萬綺雯。在尋找萬綺雯的過程中,穿插著他們年輕時的故事,萬綺雯的形象越來越複雜,例如她有很多名字,萬綺雯、陳慧嫻、凱里等等,例如她曾經嫁給過一個養著大狼狗的旅店老闆,例如她和黑道的人有衝突等等。這時候作為觀眾的我對她充滿了好奇,非常有興趣,想要解開這個謎。

《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是一場怪異的記憶之旅

不過導演顯然不想解開這個謎,一方面用了很多長鏡頭,使得故事被壓縮、進展慢;另一方面是羅紘武在尋找萬綺雯的過程中,不但沒找到萬綺雯,反倒是找到了過去的自己以及未來的自己。畢贛在這樣的劇情設置中完成了他個人的記憶表達,萬綺雯的形象越來越複雜模糊,而羅紘武越來越清晰。他在夢中遇見了已經死掉的兒子;遇見了年輕時的父母;遇見了年輕時的萬綺雯,每一場相遇都像一部懸疑片,但每一場相遇都帶著一絲詩意。

《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是一場怪異的記憶之旅

記憶中的畢贛營造了一個怪異的情緒氛圍,在亞熱帶溼漉漉的氣候裡,有黑壓壓的植物,有黑暗逼仄的屋子,有曲曲折折忽上忽下的樓梯,還有忽明忽暗的小鎮,這裡面的人和事都很怪,就像宮崎駿漫畫裡的日本小鎮,就像日本神社的一個祭神活動。畢贛的個人記憶在某種程度上戳中了我那混亂又模糊的記憶,記憶是片段的,所以必然會混雜著現實與夢幻。無論是建築場景還是人物事件,在記憶中都會變得怪異,例如你會記得如何爬上一座廢棄的工廠,卻記不起是怎麼下來的,想來想去只好承認是看著星星乘風而下。

《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是一場怪異的記憶之旅

而畢贛的怪異就帶著這樣一絲浪漫和詩意,兒子住的山洞,凱里的檯球館,這些建築都不合常理地存在著。翻轉乒乓球就可以起飛、念起咒語房子就會旋轉,在2018年最後一個夜晚就是這麼浪漫。

《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是一場怪異的記憶之旅

我一直期待著羅紘武可以在電影院醒來,因為差一步他就找到了萬綺雯,最終他沒有醒來,在夢中他和萬綺雯好起來。

寫到這裡我突然感覺到了一種悲傷,如果能在夢中相見,那又何必醒來呢?誰說這不是愛情電影呢?原來它就是一部夾雜著個人片段記憶的愛情電影。2018年地球最後的夜晚,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溜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