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要禮還是要命?

經過一個多月的“全民抗疫”,國內的疫情基本上已成功被控制,每天新增確診人數已經跌到兩位數,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面對這場疫情,中國展現出來應變能力,動員能力和控制能力是舉世罕見的,說封城就封城,說不見面就堅決待在家自行隔離,從中央到地方,從思想到行動,雷厲風行。


疫情期間,要禮還是要命?


與此同時,疫情在世界各地卻更加迅速的蔓延開來,特別是韓國,伊朗,意大利正在復刻1月底的武漢。並且由於種種原因似乎情況並不樂觀,特別值得關注的就是大家見面“打招呼”的習慣成為疫情傳播的隱患:


法國-貼面禮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次峰會上,總統馬克龍與意大利總理孔特兩次行使貼面禮。而不得不說的是此時的兩個國家都處於疫情高發的時候。


疫情期間,要禮還是要命?


眾所周知,法國人天性中自帶浪漫基因,見面時握手、貼面親吻是他們的常態。但必須要說的是疫情當前,同志們還需剋制啊!浪漫隨時都可以重來,但生命只有一次。

對此,法國衛生部長奧利維耶·維蘭倡議在疫情時期掠過社交禮節,建議人們在見面時不要握手,避免問候時互相親吻臉頰。生活方式專家Philippe Lichtfus則是建議,特殊時期,簡單的看著一個人的眼睛就足以表示問候。


意大利-接吻禮


作為疫情重災區的意大利,它每日新增的確診病例是全球最多的。為此,前面還在跟法國總統貼面問候的意大利總理孔特也不得不頒發新禁令,除關閉電影院和劇院,還禁止接吻等意大利傳統問候方式。

但生性帶有浪漫細胞的意大利人顯然很不能接受此禁令,甚至有年輕人由衷地表達病毒不能殺死浪漫,即使“死了都要親”的意願。


疫情期間,要禮還是要命?


德國-握手禮


疫情中,德國的總理和內政部長給德國人做了一次很好的示範。在德國柏林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德國總理默克爾到場後伸出手想向內政部長澤霍費爾表達問候,但內政部長澤霍費爾卻拒絕了總理的握手問候。


疫情期間,要禮還是要命?


而總理默克爾則是若無其事地伸回手,隨後兩人相視一笑,默克爾在落座前改為向空中伸出雙手以示問候。


阿拉伯國家-碰鼻禮


在這些國家中,鼻子對鼻子是他們傳統的問候方式。但隨著疫情的發展,他們也只能以揮手和歌唱的方式來代替碰鼻禮。


疫情期間,要禮還是要命?


伊朗


在疫情初期,因為習俗問題,除了碰鼻禮,每週固定的禱告儀式,還曾出現讓人驚掉下巴的集體“舔牆”行為,隨著疫情的火速蔓延,高層領導的紛紛中招,這些習俗也慢慢在發生變化,默默地“抄起了中國作業”,在網上傳播的一段視頻中,伊朗的年輕人見面不僅戴著口罩,還學中國人玩起了碰腳尖問候。這正是源於武漢網友的疫情期間的一種新型“見面禮”。


同樣誕生的還有“擊肘禮”等。可見一場疫情的發生,讓全世界各地的問候方式和禮儀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握手禮,擁抱禮,親吻禮其實都是舶來品,在疫情期間都成為深深的隱患,這個時候,我們傳統的中華禮儀方式優勢明顯,順便再給大家安利下中國的傳統問候方式中比較常見的拱手禮,抱拳禮。


疫情期間,要禮還是要命?


拱手禮:


拱手禮,又稱作揖。雙手互握合於胸前。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

(注意: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


疫情期間,要禮還是要命?


拱手禮歷史悠久:

《爾雅·釋詁》郭璞注曰:“兩手合持為拱。”

《論語· 微子》曾載“ 子路拱而立。” 這裡子路對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禮,拱手禮的正式稱呼應該叫揖禮。


抱拳禮:


兩人見面相隔一定距離,雙手抱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兩手虎口交叉抱拳,行一禮。
(注意:左手抱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不尊重對方的“兇拜”。)


疫情期間,要禮還是要命?


當然還有鞠躬禮,叩首禮,執手禮,額手禮等等,相對來說,拱手禮和抱拳禮非常符合疫情期間的問候方式,甚至比網友發明的“踢腳禮”“擊肘禮”更為實用!

儀式感有了,禮貌有了,安全也有了!

老祖宗果然厲害,中國的傳統禮儀才是疫情期間正確的打開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