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職業諮詢師的人生感悟

作者|梅園

這是一篇職業諮詢師的人生感悟,感悟的內容來自於我最近對話過的書友、諮詢師同行及來詢者,以及我看過的書《月亮與六便士》,《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

因為疫情而成立的【書木書聲】線上讀書會,轉眼進入了第6期。昨天,【成長計劃】火炬手傳遞活動開始,每天有一位火炬手,分享對自己成長有幫助的書。作為第2號火炬手,特記錄我的原創第98篇,也是我的第30篇書評。全文約4000字,成長,源於持續地輸入與輸出,共勉!

思考的過程,重於結果|一位職業諮詢師的人生感悟

01 何為追求自我與社交?

看《月亮與六便士》之前,我先聽了清華晨跑隊讀書分舵的線上分享。聽隊友晨宇分享時,我心想:這本書難道不是講一個渣男嗎?拋妻棄子,和朋友的妻子有染,極度自私。

後來看書,發現男主角斯特里克這個角色並非作者毛姆的想像,現實中印象派畫家保羅. 高更,做過股票經紀人,人到中年投身藝術,落魄時接受朋友救濟卻有染對方的妻子,最後去往塔希提了卻餘生。高更和斯特里克一樣,生前潦倒,死後聲名大震。

有人說,《月亮與六便士》說明:這世上並不存在一種正確的生活,所以不要輕易評判他人;也因為活著的方式各不相同,那何必活在他人的期待與評價中,何不追求自我?!好像這本書的標題,可能有人注意到地上的六便士(現實),而有人卻只抬頭望月(夢想)。

思考的過程,重於結果|一位職業諮詢師的人生感悟

《無聲告白》這本書的主旨:“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己。”可是,作為個體,真的能獨立於社會而存在嗎?

所以,對於斯特里克,我依然是,可以理解,但不能接受。因為我覺得,人,畢竟還應該是社會人。在我現有的價值觀裡,我如果有個女兒,我不希望她找藝術家,因為我怕藝術家太過追求自我,而忽略了對我女兒的責任與擔當。

化學系博士校友鵬哥說:“但凡在一個領域內有所建樹都需要具備偏執狂的特質。”他舉了一個例子,北大數學系畢業拿到MIT留學全獎的柳智宇,選擇出家當了和尚。

如果跳出我的思維框架,斯特克里拋棄一切,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不在乎世俗眼光,安於極低的物質生活,這大概,也說明了,只有偏執狂才能夠成功。如同當年的馬雲,剛開始做電商時,不也被他人認為是個瘋子?

讀書交流群中,社科學院的博後凱哥總結:“不成魔,不成活!各行各業都有這種類型的人,比如馬克思。但也有事業有成就,且生活很豐富的人,比如富蘭克林。”

完全自我,和而不同,融入社交,這也許,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

02 生活中的問題,並沒有特效藥

最近我和我身邊的職業諮詢師朋友,都遇到一些類似的來詢者。他們上來就說:“直接給我建議,我不想聽什麼分析,咱們別聊一個小時,就五分鐘直接把問題解決完事。”

這有點像一個病人去看病,跟醫生說:“我就說一下我的問題,你趕緊給我開藥。別再浪費時間拍片,抽血做檢查了。有特效藥最好!”

我的一位獵頭朋友大拿(頭條號:大拿的職場星球)表示,最近他的諮詢中,來訪者們都期待一個“好的結果”,但困於當下的“畏懼改變和無法堅持”。

大拿說:諮詢的代價有時就好比手術開刀,困惑者總是到不得不的狀態下,才願意來“就診”。回過來看發現“手術”的步驟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會因為“諱疾忌醫和拖延”導致難以接受的現狀。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被譽為世界一流的創新管理思想家,他的兩本書——《創新者的窘境》和《創新者的解答》,均堪稱經典。就是這樣的一位管理學者,2010年因為身患癌症,發表的許多觀點都是面對死亡時對“生命價值”的感悟,於是產生了作為職業諮詢師的必讀經典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思考的過程,重於結果|一位職業諮詢師的人生感悟

克里斯坦森說:“對於生活的基本問題,並不存在所謂的特效藥和快速解決的方法。“他在書中運用豐富的給企業和軍隊做培訓和諮詢顧問的案例,來講解面對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思考,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這應該也是中國古人的智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我把這個方法,運用到了我近期的一個諮詢個案中。一位資深工作經驗的來詢者,找我諮詢,說:“梅老師,我想去XX石油公司海外分部,我只想聊10分鐘,你告訴我,你怎麼才能幫到我。”

我回答他:“Y先生,我目前做不到,我對你的情況不清楚。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先解釋我的方法論,然後你通過這個方法論來分析你的需求。” 他顯得不耐煩,“我比你年長,我不需要你的分析,我就想要一個答案。” 我說:“Y先生,這點我做不到。我先講述一下和您背景相同的候選人,他們是如何做的。”於是,我精簡地講了幾個案例。他說:“我明白你的方法論對我意味著什麼了。我決定參考X和Z的選擇,做一個綜合的策略。”

一個好的理論或方法論,具有普適性,有利於歸類和解釋,也有利於預測,就像,打漁的方法,比直接給一條魚,要可持續和有價值得多。所以,思考的過程,重於結果!

03 如何設計你的人生?

在為幾百位有3-10年工作經驗的MBA學生職業諮詢的過程中,我時不時會把《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拿出來看一看,也重新思考我的人生設計。

這些來詢者的問題中,基本為:

  • 我如何才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甚至是熱愛的工作?
  • 我如何才能創立一番偉大的事業,過上美好的生活?
  • 我如何才能平衡好生活和工作之間的關係?
  • 我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 我如何才能變得苗條、性感,並擁有鉅額財富?

除了最後一個問題,上述其他問題都可以在《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中找到答案!

思考的過程,重於結果|一位職業諮詢師的人生感悟

案例1:專業與擇業

A君,地質大學畢業,畢業後加入了某國企地質機構,但是他不喜歡研究地質,尤其不喜歡國企的人際交往氛圍。他想要跳出現有的圈子,卻又不知道該去向哪。

書中觀點:在美國,只有27%的大學生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和他們所學的專業有關。“你學什麼專業,你將來就做什麼工作”,以及“大學代表了你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隨後你的人生就會充斥著無盡的工作和煩惱)”,這顯然是兩個錯誤的觀念,我們把它們稱為“思維誤區”——這些謬論誤導了很多人,使他們無法設計自己想要的人生。

思維誤區:你的學位決定你的職業生涯。

重新定義:3/4的大學畢業生最後從事的工作都與他們所學的專業無關。

案例2:成功與幸福

2007年推出首部作品《遇見未知的自己》的張德芬,曾當過風光的臺視新聞主播,又到美國深造,擔任某知名公司營銷經理,卻以憂鬱症收場。

最終,張德芬搬到北京郊區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婦。“所有的外在光芒淡去,內心卻感覺在充電。感覺把自己拉到最低,沒有企圖心。”2002年,全家搬回北京,從那個時候,她決定全力追求內在心靈的世界。

書中提到的雅尼娜,35歲,經過十來年的付出,她實現了每一個“預定目標”,名牌大學、一流法學院、結婚、事業——每一件事都準確無誤地按照她的計劃進行。憑藉自己強大的意志力和努力付出,她獲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雅尼娜的人生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典範。

然而,她早上醒來時是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樣,但到了晚上臨睡覺前,卻總是糾結輾轉,感覺自己似乎失去了什麼。在擁有了一切的同時又覺得自己一無所有,該怎麼辦呢?

思維誤區:獲得成功就會感到幸福。

重新定義:真正的幸福源於設計有意義的人生。

案例3:年齡與改變

我遇到過一個年長的來詢者B女,接近退休,在一個高校的崗位上幹了30多年。

從表面上看,她可以安然退休,領著不錯的退休金,子女也都成年。她說,近幾年,她會在凌晨兩三點驚醒,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樣生活?可是我都過了這麼多年,我能做其他什麼?”

書中觀點:在美國,年齡在44~70歲的成年人中,有超過3100萬的人想要擁有一種“返場事業”—— 一份既可以體現個人生活意義和社會影響力,又可以繼續賺錢的工作。

在這3100萬人中,一些人雖然已經找到了他們的“返場事業”,但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該從哪裡入手,而且他們對在這個年齡做出太大的改變感到恐懼。

思維誤區:太晚了。

重新定義:設計一種自己熱愛的生活,何時都不晚。

思考的過程,重於結果|一位職業諮詢師的人生感悟

【梅園結語】

從《月亮與六便士》關於追求自我與社交的思考,到《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揭示生活中的問題沒有特效藥,再從《斯坦福大學的人生設計課》,繼續思考一下,你的人生是工業品,還是藝術品?

你為什麼而工作?是基礎因素(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條件、公司政策等),還是動力因素(有挑戰性、獲得認可、責任感、個人成長)?

什麼是你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源泉?是個人的成就,還是與朋友、家人的關係?

人生設計有5種基本心態:好奇心,努力實踐,重新定義,專注和深度合作。你使用過嗎?

雖然我是一名生涯規劃師和職業諮詢師,我也不能給你答案,因為,你的人生由你設計,由你做主!而思考的過程,重於結果!


水木書聲第五期讀書會:持續的改進,勝過延遲的完美

水木書聲第四期讀書會:事雖小,不為不成

水木書聲第三期讀書會:個人成長的必由之路

水木書聲第二期讀書會:何為富足?你想不想成為有錢人?

水木書聲第一期讀書會:佳物不獨至,萬物同相攜

第29篇書評: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我不是教你詐1》

第28篇書評:商業處事之道《我不是教你詐2》

第27篇書評:如何寓教於樂?《教育管理與組織行為》

第26篇書評:我從《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學到了什麼?

第25篇書評:解決衝突——《關鍵對話》

第24篇書評:剋制、謙遜、執著《沉靜領導》

第23篇書評: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個關係?《理解人性》

第22篇書評:忠於你的內心做事——《你就是答案》

第21篇書評:用腦思考,用心領悟《從一到無窮大》

第1-20篇書評:梅園往期書評集錦(1-20)

第14篇酒評:有沒有一種感覺,叫怦然心動?

第1-13篇酒評:梅園往期酒評集錦(1-13)

第3篇影評:有沒有一種感覺,叫怦然心動?

第2篇影評:信仰的力量《天使與惡魔》

第1篇影評:恐慌最易傳播——《傳染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