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政法服務團”服務群眾“零距離”

去年以來,潘集區委政法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探索創新,通過組建區政法服務團,發動全區政法隊伍下沉一線開展平安宣傳、法律諮詢、為民辦事等活動,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以全區政法幹警的“辛苦指數”換取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與理解。在2019年全省政法隊伍執法滿意度民調指數為97.79%。

推行“1+X”模式,團隊組建專業化

“1”就是組建一個“政法服務團”。近年來,該區在安全感滿意度省市民意調查中,選擇“對政法和政法機關不了解”的群眾佔到相當的比重,而又以檢察、法院、司法行政機關的民調為“不瞭解”的佔絕大多數。針對這種狀況,去年7月,區委政法委牽頭成立了區政法服務團。區政法服務團團長由區委政法委分管副書記擔任,區公、檢、法、司、交警大隊5家單位分管領導為副團長,30餘名團員均從優秀的法官、檢察官、公安幹警和律師隊伍中選拔產生,著力將團隊打造成精幹、專業、高效的服務團隊。“X”就是下設若干“專業小分隊”。加強資源整合,將鄉鎮街道平安宣傳隊、村(社區)平安宣傳隊、社會組織平安宣傳隊、平安志願者宣傳隊、普法志願者宣傳隊等力量,全部納入“政法服務團”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指揮、統一調度,這樣既壯大了力量,又延伸了觸角。

實施“五步工作法”,服務群眾全週期

工作中,區政法服務團創新服務方式,實施“五步工作法”,做到服務群眾“全週期”。

“設點集中宣傳”。區政法服務團和專業小分隊高頻次走進鄉鎮街道,深入村(社區)、企業、學校等處,選擇人群集聚場所設點集中宣傳,設置展板、播放音頻、發放資料和物品,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

“現場辦理小事”。現場互動、解疑答惑是重要環節,政法服務團團員做到熱情、專業、耐心、有效,直到群眾滿意為止。對不知訴求渠道的,給予明確指引;對不懂辦事程序的,一步一步講清;對能現場幫助的,馬上落實到位。如為一車禍受害家屬當場落實法律援助,為一名因贍養糾紛準備訴訟的推薦調解渠道,為一名外地戶籍車輛駕駛證年審提供就地辦理等等。

“清單解決難題”。針對群眾提出政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問題整改清單、措施清單、時限清單,確保整改到位。截至目前,政法服務團幫助群眾和單位解決難題5個,現在平圩大橋擁堵問題仍在清單督辦中。

“座談收集話題”。召開基層幹群座談會,和群眾面對面交流,宣傳政法工作,收集群眾熱點、焦點問題。如收集防盜治安、治理賭博、戶籍辦理、電信詐騙、法律援助等涉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問題。

“政法訪談反饋”。政法、公、檢、法、司、交警分別選擇貼近群眾需要的訪談專題,製作訪談音頻宣傳文件,在全區範圍內有針對性地利用廣播、網絡進行廣播宣傳,解疑釋惑,大力促進群眾滿意度。

建立“四項機制”,確保運轉常態化

在工作實踐,潘集區委政法委還專門制定四項制度,提升政法服務團工作制度化、規範化水平。

工作例會制。建立年初謀劃會、活動預備會、效果評估會和年度總結會制度,實現政法服務團年初有謀劃、活動有準備、效果有評估、工作有總結。

考勤登記制。建立出勤登記本,每次開展政法服務團下基層活動,要求政法服務團成員必須準時參加,如有特殊情況不能參加的,須事先向團長報告,並安排好熟悉業務的同志代替參加。

動態調整制。根據人員變動、工作績效等情況,對政法服務團成員進行動態調整,注重吸收優秀年輕幹警參加政法服務團活動,既為政法服務團隊注入新鮮血液,又提升年輕幹警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考核激勵制。對團、隊人員,開展年度評優活動,對評上年度優秀的團(隊)員,區委政法委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向其所在單位推薦,作為單位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通訊員 吳文波 朱莉 記者 劉銀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