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即将来临,电商平台还在“集体造假”吗?

“双十一”即将来临,电商平台还在“集体造假”吗?

盛大林

“双十一”即将来临,电商平台还在“集体造假”吗?

“全部都是假货!中国电商平台被曝集体造假,造假者月入10万元以上!”

这两天,上述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

在“双十一”即将到来之际,这样的消息无疑更加具有爆炸性。

不过,作为一名媒体老司机,我的目光一向充满了警惕。越是劲爆的新闻,越是不轻易相信。比如说中国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集体造假”,就连“X宝”、“X东”都包括在内,实在超出了我对假冒伪劣的认知。所以,一看到中国电商平台“集体造假”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真的吗?

这一消息注明源自《新京报》,但照片上报纸的日期非常模糊,看起来像是PS的。看完报道,我第一时间微信了新京报的朋友,得到的回答是“很早了”!再问度娘,果然如此!这篇报道是《新京报》于2017年7月12日刊发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篇发表于3个多月前的旧闻!

“双十一”即将来临,电商平台还在“集体造假”吗?

新闻虽旧,却不等于没有价值。今天读来,这篇报道依然令人触目惊心!

此次曝光的主要是海淘商品。造假的店家,名义上在国外,实际上在国内。售卖的所谓“国际名牌”,比如“Coach”、“MK”、“LV”等品牌的挎包,其实是在东莞等地的小作坊里生产出来的高仿品。一款LV挎包,造假成本只有400元左右,以900元的价格出售给买家,随后被贴上“海外正品”的标签,在各大海淘网站上出售,售价则暴涨到7000元!

为了让消费者相信假货来自海外,流通中各个环节都有各种手段,可以说是造假“一条龙”!比如,所谓“澳洲卖家”或“欧洲卖家”的店主其实是在国内。记者试验才知道,原来国内的人在海淘网站上注册一个“海外”的店铺并不难。来自“海外”的银联小票、购物票,甚至是购物的视频,一应俱全。

物流环节可以看出发货的地点,怎么办呢?他们搞“异地上线”,就是物流公司拿到境外物流网点的运单号,然后利用这个单号,登录扫描设备,扫取国内的东西,给人造成“海外发货”的假象。为了让人觉得“人在海外”,店家经常混迹于各种高端消费的社区,并借助VPN来制造虚拟定位,而虚假的IP都是在欧洲或澳洲的某个地方。

也就是说,上至货品源头、物流货运,下至交易流程,统统都能造假。电商平台是正规的,比如“X宝”、“X东”,物流公司也是正规的,比如“X丰”、“X通”,让人怎能不相信呢?

“双十一”即将来临,电商平台还在“集体造假”吗?

然而,消费者想不到的是,所谓“海淘”中的所有环节,几乎都没有任何监督!

店家物流狼狈为奸,电商平台听之任之,披着洋皮的山寨货怎能不大行其道?!

那么,现在的情形怎样呢?曝光之后问题解决了吗?

我在搜索结果中翻了半天,只看到无数媒体转载《新京报》的报道,却没有看到任何的进展——电商平台没有表态,有关部门没有发声——看似具有“爆炸性”的一篇报道,就像是一块石头落入大海,无声无息。

可是,问题不会自动地消失,骗子不会自动地退场。难道就让他们一直这样骗下去吗?要知道,海淘造假的不只是挎包之类的奢侈品,骗子们还在兜售所谓的“洋奶粉”,这可是关系到食品安全的大事儿!

“双十一”即将来临,电商平台还在“集体造假”吗?

面对“一条龙”的“集体造假”,消费者如何是好?《新京报》在报道的最后称,“要甄别也很容易,因为很多假货的商品价格,根本都不合逻辑。”意思是,那些所谓“海外购”的商品价格畸低,不可能是正品。比如LV挎包正品的价格不可能低于1万元,7000元肯定是假的。于是,记者建议消费者“不要贪图便宜”,“找可信赖的买家”。可是,这些招数并不保险。试想:如果骗子把价格提高到接近正品的水平,又怎么分辨?若能高价卖出去,岂不是赚得更多?至于“可信赖的买家”又到哪里找呢?连“X宝”“X东”都不值得信赖了,还能找谁呢?

所以,消费者真正可以指望的:第一是监管!第二也是监管!第三还是监管!

《新京报》报道的原标题是《海淘网站400元假货卖7000元无人管》——真的“无人管”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