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是什麼?終於找到了答案

熱是什麼?牛頓,愛因斯坦並沒有給我們滿意的答案。恩格斯寫《自然辯證法》時,自然科學對"熱"的定義也沒有解決。這要從頭說起,18世紀後期出現熱質說,但是,熱質是什麼?是不是有質量的物質?熱質是否也和其他物質一樣具有質量?用現代的話說,熱質是什麼質量的量子?是夸克還是中微子?顯然都不對。

美國物理學家湯姆遜(1753年一一1814年),1790年被巴伐利亞選帝候封為倫福德伯爵。1798年,倫福德在慕尼黑一家兵工廠監督大炮鑽孔工作。他突然發現被加工的黃銅炮身在短時間內得到了相當多的熱量,而被刀具刮削下來的金屬屑的溫度更高,超過了水的沸點。按照熱質說,這些發出來的熱量來自物質內部包含的熱質。可是從青銅中跑出來的熱質太多了,全部加起來甚至可以把它本身熔化,這顯然是熱質說無法說明的。為了尋求熱的來源和對它的本質做出解釋,他做了一系列的測定實驗。他將金屬柱和鑽削裝置全部浸在水中,用一個鈍鑽頭與炮筒摩擦生熱,使一定量的水的溫度升高。結果在1小時內使水的溫度升到107?,到了1.5小時水溫升到142?,到了2.5小時,就使水沸騰了。倫福德對銅屑的比熱作了精確的測定,結果發現銅屑的比熱與一般炮筒的比熱沒有什麼區別。他從摩擦產生的熱顯然是取之不盡的事實推斷出熱不是物質,而是來自物質的運動的理論。1798年1月25日,他向皇家學會作了報告,提出摩擦產生的熱是無窮無盡的,與外部絕熱的物體不可能無窮無盡地提供熱物質,熱只能認為是一種運動形式。

由於他的測量有明顯誤差,沒有測量實驗中熱量的損失,也沒有提出一個建設性的學說來取代熱質說,這讓他的學說一直沒有得到證明。直到19世紀40年代末,由於能量守恆定律的確立,熱動說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直到今天,人們才形成正確概念,熱是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1905年愛因斯坦依據分子運動論的原理,提出布朗運動的理論與分子熱運動理論。布朗運動與分子熱運動不一樣,與溫度和粒子個數有關,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激烈,粒子越少,分子熱運動越劇烈。布朗運動代表一種隨機漲落現象。

熱運動是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什麼是熱運動? 為什麼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又叫做分子的熱運動? 為什麼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熱運動,是構成物質的大量分子、原子等所進行的不規則運動。熱運動越劇烈,物體的溫度越高。

熱是怎麼定義的?熱表示的是分子運動的劇烈程度,那麼熱與運動有著怎麼樣的聯繫?熱的本質是紅外光,是電磁波。熱的產生是粒子內部振動向外傳播電磁波。 溫度反映了物體向外傳播能量(電磁波)的強弱。 粒子運動越激烈(分子平均動能越大),溫度越高。

以上是現代科學關於熱的解釋。人類對熱的全部認識,皆在於此。關於熱力學理論,關於熱運動的作用及規律,現代科學給了我們精確的答案,但是熱的來源在哪裡?熱是怎麼來的?現代科學沒有回答。正如有離心作用,卻沒有離心力一樣,現代科學,對離心力的理解,同樣存在缺陷。在微觀尺度上,強力是最強的相互作用力,其次是電磁力,然後是弱力,最弱的是引力,弱到幾乎可以不計。強力是電磁力的10^3倍,是弱力10^13倍,是引力10^39倍。引力是具有質量的物體之間的力,吸引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平衡。這麼大的力怎麼還比不過其他三種力呢?原來引力與離心力是同時作用的,在一百萬個單位中,引力比離心力多六個單位。這個"6″,就是引力。其餘的引力與離心力抵消了,所以看不見引力的強大,離心力也就消失了。

熱是什麼?終於找到了答案

回到熱的來源問題,在原子分子未產生前,宇宙大爆炸的瞬間,熱是以億計的溫度來計算的。這些熱哪裡來的?也就是說在宇宙沒有物質之前,沒有物質運動,熱是哪來的?現在終於找到了答案:原始吸引力和離心力, 熱,能量,質量,原來都是一回事,一個本體。熱是原始吸引力和離心力, 在瞬間湮滅轉化過程中產生的。

熱是由原始吸引力和離心力產生的。在原始宇宙, 吸引力和離心力作旋轉運動,同性排斥,異性吸引,吸引力和離心力相互吸引。相遇時,立刻湮滅,同時產生熱,同時吸引力轉化為離心力,離心力轉化為吸引力。熱就是這樣產生的。吸引力和離心力是熱,熱同時也是吸引力和離心力。由於吳健雄的左右手,離心力轉化為吸引力比吸引力轉化為離心力要快。這樣,在100萬單位中,吸引力比離心力就多了六個單位,就是這個"6",是宇宙物質世界的源頭(具體見我以前文章論述)。

宇宙經歷了五次大爆炸,先後誕生了中微子,夸克,質子中子,原子,分子,形成今天的宇宙五種場,五種運行形態。每一次大爆炸,實際上就是吸引力與離心力的大規模的聚集碰撞。爆炸前的黑洞形態,是吸引力的大規模聚集,爆炸的瞬間,是離心力的巨大釋放。每一次大爆炸,都標誌基本粒子質量的變化,形態的變化,物質質量,形態的相互轉化,這是吸引力與離心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有跡象表明,吸引力與離心力的湮滅,轉化,可能存在著個體的,群體的,以及大規模的同時湮滅,轉化。並且,他們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可能是順時針的,沿著一定路徑循環運動的。說這話當然有根據的。

吸引力與離心力的每一次大爆炸,都改變了宇宙的整個運行規律。使宇宙進入一種新的規律排列中,進入新的規律運行中。在宇宙第一次大爆炸後,出現中微子及中微子場,陰陽互根互倚,物質出現相生相剋,這個階段宇宙運行規律,稱為一行相生相剋。按中國哲學稱為木的形態。第二次大爆炸時,出現夸克及夸克場,夸克及夸克場的出現,並不是中微子及中微子場消失,而是兩種形態共同支撐宇宙的運行。並且二者發生微妙的相生相剋關係。 這一時期叫做二行相生相剋。這是火的形態。木與火之間發生的相生相剋。在這個宇宙形態中,夸克由於極其微小,並沒有形成"星",理論上,科學家認為應該有一個“夸克星"階段。第三次大爆炸時,出現質子中子及質子中子場。這是宇宙的第三種運行形態,它同前兩個運行形態,同時存在,同時互相影響,同時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同時有相生相剋的關係。這叫三行相生相剋。這是土的形態。木,火,土之間的發生的相生相剋。在土的運行形態中,已經出現了大規模物質凝聚狀態,大的物質形態,出現中子星,中子星能量極其強大。第四次大爆炸,出現原子及原子場,這是金的運行形態,在這個形態中,原子的各種元素,各種金屬相繼出現。中微子,夸克,質子中子,原子對應的是木,火,土,金,四種運行形態,相生相剋,出現白矮星,叫四行相生相剋。第五次大爆發後,出現分子及分子場。也就是繼金屬元素出現後,出現了水。木,火,土,金,水。水的宇宙運行形態,最後出現。水是生物生命的源頭。沒有水,便沒有生物,生命。人類發現了五行相生相剋, 就是這五種宇宙形態的表現規律。五種宇宙運行形態及五行相生相剋,是這一時期形成了。宇宙自從出現物質載體後,作為吸引力和離心力的"熱",便集聚在載體內,以能量的形式儲存在物質中。表現的磁力,引力和斥力。就是吸引力和離心力的變種。能量的釋放,就是熱的釋放,也就是離心力和吸引力釋放。兩個木板放在一起摩擦,釋放出來的熱,是木板本身能量的釋放,是吸引力和離心力的釋放。把摩擦產生的作用,歸結為外力的作用,是有瑕疵的,外力只是"引信"。我們當然相信愛因斯坦,現代物理理論沒有錯。但追究熱的源頭,當然有理由這樣認為,懷疑才能發現新的理論,產生新的思想,回答存疑問題。對這種理論不是否定,是補充,是完善。物質的"熱",能量完全釋放後,才是外力的作用。

五行相生相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叫天道。最後一次大爆炸,形成水的宇宙運行形態,地球上出現生物圈,這是有別於其他任何宇宙星體了。由於出現水,出現生命,出現生物,地球這種特殊運行形態,就形成了"地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天道是五行相生相剋,地道是什麼?地道就是八卦。五行相生相剋是"天圓",八卦,九宮格,河圖洛書是"地方”,離,坤,兌,乾,坎,艮,震,巽,對應的是火,地,澤,天,水,山,雷,風四種自然現象。它表達的既是時間,也是方位,也是事物之間的聯繫。也是他們之間運行的規律。吸引力與離心力,在原始宇宙中表現出的"熱″,此時轉化離坤兌乾坎艮震巽,這都是吸引力和離心力的轉化形式。是吸引力和離心力在地球生物圈轉化的表現形式。吸引力與離心力的"熱",表現在地球上就是八卦。"天圓地方"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表達。這是一種極高級,極微妙的科學規律,雖然人類目前的無法解讀它,但不能否定它。連愛因斯坦都沒有否定,稱中國易經為科學,哲學理論,我們要逐漸接近他,理解他,最後破譯它。令人驚奇的是,這種科學思想的出現,競然在七千年前伏羲文化時就十分成熟了,有大量的考古證據證明。這說明中華文明成熟於這一時期。三皇五帝是一箇中國曆史時期,文明成熟時期,並非傳說。

對宇宙離心力和吸引力的規律的研究,對"熱",能量,質量的研究,對宇宙萬物起源及其規律的研究,人類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僅僅依靠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是遠遠不夠的。自然規律的實驗方法,還原方法,所取得的成就,無不都在證明中華文明哲學,科學思想,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我們沒有參透而已。"氣”生萬物,實際上就是"熱”。“熱”是原始吸引力和離心力的表現形式。陰陽變化,同性排斥,異性吸引,五行相生相剋,引力,質量,能量,熱,皆為一體。用人類的全部文明成果去研究,才能理解宇宙的一切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