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瓷雖殘猶珍(三)

(一)該殘瓷應該為一瓷瓶腹部的一部分,該器物在清洗前粘滿灰黑色土,在釉面還有一些土顆粒,聞之土香味很重,在紫光下無熒光反應(說明釉面泥土無膠水等化學原料);

殘瓷雖殘猶珍(三)

清洗前的原始殘瓷(圖1)

殘瓷雖殘猶珍(三)

清洗前的原始殘瓷(圖2)

(二)用清水清洗後,可見釉面仍覆蓋著一層膜狀土浸層(圖3-圖7);

殘瓷雖殘猶珍(三)

用清水清洗後的殘瓷(圖3)

殘瓷雖殘猶珍(三)

用清水清洗後的殘瓷(圖4)

殘瓷雖殘猶珍(三)

用清水清洗後的殘瓷的釉面顯微圖(圖5)

殘瓷雖殘猶珍(三)

用清水清洗後的殘瓷的釉面顯微圖(圖6)

殘瓷雖殘猶珍(三)

用清水清洗後的殘瓷的釉面顯微圖 (圖7)

(三)用溫肥皂水浸泡一定時間後,將釉面刷洗乾淨再觀察該器物,用肉眼觀察即可見釉下有許許多多的大氣泡(圖8-圖16),胎土呈土褐色,有一部分還夾雜著黑色的胎土(圖14),斜開片,呈魚鱗片(圖10-12);筆者在清洗該殘瓷時,發現該殘器剛出水時,魚鱗片會閉合,釉面不見魚鱗片,水乾後魚鱗片又會逐漸顯現;

殘瓷雖殘猶珍(三)

溫肥皂水浸泡刷洗後的器物狀態(圖8)

殘瓷雖殘猶珍(三)

溫肥皂水浸泡刷洗後的器物狀態(圖9)

殘瓷雖殘猶珍(三)

溫肥皂水浸泡刷洗後的器物狀態(圖10)

殘瓷雖殘猶珍(三)

溫肥皂水浸泡刷洗後的器物狀態(圖11)

殘瓷雖殘猶珍(三)

溫肥皂水浸泡刷洗後的器物狀態(圖12)

殘瓷雖殘猶珍(三)

溫肥皂水浸泡刷洗後的器物狀態(圖13)

殘瓷雖殘猶珍(三)

夾雜的黑色胎土(圖14)

殘瓷雖殘猶珍(三)

溫肥皂水浸泡刷洗後的器物狀態(圖15)

殘瓷雖殘猶珍(三)

溫肥皂水浸泡刷洗後的器物狀態(圖16)

(四)用顯微鏡觀察橫斷面,從氣泡的分層和釉色的深淺變化可見釉面應是多次施釉;用顯微鏡觀察釉下,可見釉下大氣泡比周邊的其它普通的氣泡要大幾十倍(圖17-19),有破泡和一些欲破未破的氣泡(圖20-21);氣泡外沿呈雙環狀,如同一隻隻手鐲(圖22);釉下可見大小不一的顆粒狀物質(圖20-22)。

殘瓷雖殘猶珍(三)

用顯微鏡觀察到的釉下大氣泡與普通氣泡的狀態(圖17)

殘瓷雖殘猶珍(三)

用顯微鏡觀察到的釉下大氣泡與普通氣泡的狀態(圖18)

殘瓷雖殘猶珍(三)

用顯微鏡觀察到的釉下大氣泡與普通氣泡的狀態(圖19)

殘瓷雖殘猶珍(三)

用顯微鏡觀察到的釉下破泡的狀態(圖20)

殘瓷雖殘猶珍(三)

用顯微鏡觀察到的釉下破泡的狀態(圖21)

殘瓷雖殘猶珍(三)

用顯微鏡觀察到的釉下手鐲形氣泡的狀態(圖22)

殘瓷雖殘猶珍,我們可以從殘瓷中發現許多完整器無法顯現的信息。此殘瓷的胎土中為什麼會夾雜著黑色的胎土,是施了兩種胎土嗎?為什麼會有如此多肉眼即可見的大氣泡?釉下大小不一的顆粒狀物質是什麼,怎麼形成的?

歡迎各位愛好者評論、交流、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