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究竟為何?到底什麼才能算作真正的教育?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教”究竟為何?到底什麼才能算作真正的教育?

從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教”就是言傳身教,有上才有行,才有參考,這代表的是一種生命文化的傳承,所以‘教’我的理解是傳承,是一個動詞,是可以有變化的,教師就是去實現傳承的老師。“育”幫助孩子讓他們向善。這更體現出育的目的性。教育本身也是一個動詞,中國古代的“教育”二字,有它的歷史含義。這種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本身的含義也是不一樣的,但在小編的視角“教育”就是傳承培養孩子各種能力知識,讓他們心中充滿善和愛。

“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第一次出現教育這個詞,培養教導之意。往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諸多國內外的名人從不同的視角對教育進行了解讀我們一起來看看:

哲學家盧梭說: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前蘇聯)教育大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法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作家,思想家蒙田說:“作為一個父親的樂趣就在於: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這都是從上行下效,上的角度,也就是教的主體角度,教育者(師者)的角度去解讀教育。

也有從受體,被教育者的角度去解讀的。當然每一個被教育者最終都會變成教育者,這比生孩子延續的還要好,傳承的還要完整,因為有些女性確實不會生孩子了,但她們依然是教育者或被教育者。 所以小編認為教育就是一種傳承,無關天賦,無關意願的傳承。

“教”究竟為何?到底什麼才能算作真正的教育?


伏爾泰說:天賦的力量大於教育的力量。我是有不同看法的,咱們傳統儒家文化最大的優點就是中庸,怎麼說都對但是怎麼說都不全對,這就是引導我們要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天賦的力量大於教育,放在某些地方肯定是可以的,就像愛迪生,牛頓,毛主席之類的,肯定不是教育至上的,使得他們做出重大成就貢獻的原因是多因素造成的,但是非得拿天賦和教育去對比,或許天賦佔的百分比會高一些的。你會說都是一樣的教育,最後也只有他們載入了史冊。但是,就像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上又哪裡有完全一樣的教育呢?每個人經歷的教育過程一定是不一樣的。

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 這是我國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說的,是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啟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去具有創作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