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學家致敬|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一生痴迷赴科研,一腔熱血訴芳華。一代代科學家嘔心瀝血的付出與堅守,鑄就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不朽詩篇。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也不會忘記!全息能源登陸全球傳媒黃金口岸,納斯達克大屏、時代廣場路透社大屏、北京中關村大屏同步發聲,向所有紮根科技創新一線的中國科學家致敬!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致敬中國的科學家——戚發軔。

向科學家致敬|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有實踐的機會和寬鬆的環境,才能出新的東西,創新需要有個寬鬆的環境。不能外國人幹什麼咱們跟著幹什麼,現在在某些領域,我們真正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並不是很多,也沒有做很多外國人沒做過的事情。要創新很不容易,創新很難一次成功,所以要給科研人員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給一定的投資,一定的題目,允許有反覆,讓他們集中精力幹事”

——戚發軔

向科學家致敬|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1992年,已59歲的戚發軔接受了一項新任命:中國“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總設計師。他從擔任總設計師開始,一刻也未停止對飛船研製工作的高標準、嚴要求。從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到被稱為“最後一次彩排”的神舟四號飛船,凡是能被預想出的、在航天飛行時萬一會出現的問題,他都要求設計人員千方百計去發現和尋找。

向科學家致敬|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神舟一號發射時戚發軔(左二)在指揮現場

按照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爭八保九”的時間表,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需要在1999年裡進入太空,如果能在1998年試飛則更好。當時間進入1999年,“神舟”首飛又被列入當年中央提名的澳門迴歸、新中國成立50週年閱兵慶典這三件大事之一。面對緊迫的時間和當時薄弱的技術儲備,戚發軔與飛船研發團隊選擇了既穩妥又“冒險”的方案,保留了確保飛船返回中國境內的分系統,去掉了與此無關的分系統,一個簡化的方案。

向科學家致敬|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飛船發射前戚發軔(左一)為宇航員準備座椅

但就在神舟一號試飛前夕,飛船上一個關鍵的定向陀螺被卡住了,要修復這個組件唯一的方法就是拆開飛船的“大底”,也就是返回艙的“底盤”。那裡有上萬根線路盤根錯節,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讓飛船徹底報廢,延誤整個試飛進度。經過複雜的討論和磋商,時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指揮決定拆開飛船檢修。

為了做好這個宇宙飛船的“開胸手術”,戚發軔從頭至尾守候在工程現場,關注著每一個細節。飛船的“大底”被小心翼翼地拆開,“五臟六腑”都呈現在維修團隊面前。經過檢查發現,陀螺的電源部分出現了故障,連接航天員系統儀器的一根信號線的絕緣層也被壓壞了。經過檢修後“大底”又被完整地安裝回去,飛船再也沒有發生大的故障。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順利“起飛”。第二天凌晨飛船順利降落到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落點與理論值僅相距約11千米,首飛取得圓滿成功。

向科學家致敬|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神州五號”載人飛船發射現場

“神舟”系列飛船的研發過程中像這種緊急技術攻關發生過不止一次。在神舟二號飛船發射後,有專家又發現一個不安全因素:如果發射後需進行大氣層外救生,由於運載火箭燃料未用盡,而火箭與飛船的分離速度又不夠,有可能造成空中“追尾”事故,萬一爆炸,可能直接危及飛船與航天員的安全。為了避免這種事故發生就要增加火箭與飛船的分離速度。戚發軔立即組織科技人員對飛行程序、飛行軟件等進行修改,竭力阻止火箭與飛船在空中“接吻”。

幾年來,戚發軔和同事們為增強飛船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絞盡了腦汁,只要發現問題就解決問題半點不敢懈怠。這種致力於排除所有疑問的嚴謹態度,使航天員出征有了更平安的保證。令戚發軔深感欣慰的是四艘飛船都順利經受了太空的洗禮,而每一次發射都是一次新跨越。航天員“一步登天”的天梯,在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中搭建完成。

向科學家致敬|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後戚發軔(左一)在航天城與楊利偉會面

要把人送入太空不是一件容易事,一路走來,把安全和質量放在第一位的航天精神推動著航天隊伍不斷進步。從‘神一’到‘神五’,再到後來的‘神七’,不論誰是總設計師,航天人都將早已形成的‘神舟’文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這就是:祖國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榮譽攀登的創新文化;同舟共濟的團隊文化和零故障、零缺陷、零疑點的質量文化。”

中國航天走過了62年,戚發軔走過了61年。他被稱為“中國神舟之父”,將中國第一位航天宇航員楊利偉送入太空,使中國成為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豐富的經歷,使他被稱為共和國航天事業發展史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