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谈《若干意见》:凝聚共识建设超大城市公共卫生体系

4月7日召开的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上,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多位政协委员表示,涉及四个方面共20条的这份纲领性文件是上海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对持续建强超大城市“免疫系统”、建设公共卫生安全城市具有指导意义。

“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在应对中经受住考验、发挥重要作用,但存在的不足也有所暴露,需要着眼长远、整体谋划、全面提升。”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表示,一个强健的公共卫生体系,应该是一座永久的安全堡垒,而不是因为某种疾病出现临时建设的“板房”,“公卫体系建设,是出于对国家百年大计的考虑,现在建设好了,能帮助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应对百年一遇的重大传染病。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建设需要凝聚各界共识,医学专家、专业机构要发出权威的声音,动员民众参与”。

要加大对公卫体系长期、稳定的投入,是包括朱同玉在内不少委员共同关注的问题。市政协委员、第一财经日报社副总编辑杨燕青认为,要按照若干意见提出的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就要特别注重经费保障,他建议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中,重点关注公共卫生改革,可以将市级卫生健康支出GDP占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从2019年的7.8%提升至15%左右,即从200亿左右上升到 400亿左右,“若干意见提出,要提升公共卫生领域人才和薪酬待遇,加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人事薪酬保障力度,同时逐步缩小公共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之间的薪酬差距。这都需要从预算支出上进行通盘考虑”。

同时,委员们还希望按照若干意见提出的“强化物资保障,重点是坚持平战结合、采储结合,加强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尽快建立全市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将应急物资储备纳入公共预算范畴,还要建立防疫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名录,梳理、征集一批在关键时候可以民用转产的企业清单和防疫应急物资大数据监管平台。

“公共卫生体系有五大能力: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一锤定音的实验室检验能力、公共卫生科学研究能力、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行政决策能力。五大能力对高质量疾病预防控制非常重要,掌控这五大能力,最主要是要有一群过得硬的公共卫生人才。”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提出,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应充分利用城市特点,培养既具有临床医学又有公共卫生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医工融合等多学科交叉人才,以及覆盖全领域,具备多岗位、胜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人才。

数据显示,我国疾控机构技术型、管理型专业人才严重欠缺,有经验的传染病一线现场流调人员所占比例偏低,这为“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留下较大人才短板。为此,若干意见中明确,鼓励医学院校设置并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扩大招生和培养规模,加大公共卫生国际人才培养力度。市政协委员、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黄钢介绍说,疫情发生后,他已组织学院教师进行应急救援相关教材编写研讨,而上海健康医学院公共事业(应急)专业也已获批,该专业将充分发挥医学院校专业优势,培养具有浓厚医学背景及人文情怀,掌握“搜—救—医”基本能力,能够承担一定应急与辅助决策职能的应急人才,以更好地满足中国应急事业需要、填补上海市属高校应急专业人才培养空白。

市政协委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防治科主任冷培恩提出,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不少社会组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专业性作用。但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疫情控制系统中未将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纳入应急防控体系,限制了其充分发挥所长;未给予协会及会员单位以培训、指导和演练,不能弥补短板,使其及时规范有效参与疫情处置;未给予参与疫情控制的单位合理的补偿或报酬,既影响了疫情控制的快速响应和控制效果,也影响了社会组织及会员单位的积极性。希望按照若干意见提出构建群防群控机制的精神,未来更加重视加强社会面协同联动,发挥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各类组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加强健康知识科学普及,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要让科技赋能防控,需要平时就有布局和储备。”谈到若干意见提出的加强科技攻关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内容,吴凡感到,很多疫情来的时候突如其来,平时就要有准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项目布局,以及先进技术能力和人才的平时储备。杨燕青则建议,在依托“一网统管”建立上海城市风险及应急管理系统平台基础上,更加充分利用国内在互联网技术、平台、电商、物流、网络安全方面的优势,建立全面采集和感知城市运行数据,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预警和辅助决策的升级版管理系统。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同济大学风险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伍爱群感到,若干意见中,建设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快速响应机制至关重要,“新冠肺炎最早期确诊病例出现时,如何让信息直报系统真正发挥好作用,这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要注重系统监测,以免出现漏洞。”他提出,要更加注重建设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重点是以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监测哨点布局,构建区域协同、联防联控的风险预警系统。(政协头条记者集体采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