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讀完一本書後,如何降低遺忘率?

宋朝著名思想家朱熹曾說過:“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

讀書就好比吃飯,細嚼慢嚥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而狼吞虎嚥則什麼味道也嘗不出來。可有時候即便我們當下細細品出了書中的味道,也很難在時間的流逝中清楚記住,我曾經就遇到過這樣一件令人尷尬的事。

有段時間,我特別喜歡看一本小說,裡面的每個情節、精彩語句都記得非常清楚,我甚至還將這本小說用語音的方式錄了下來,一字一句的讀,更是加深了我對整部小說的記憶。

大概幾個月後,有一次在和朋友的閒聊中我發現她也在看那部小說,於是張口想與她暢談,聊聊裡面有趣的話題和金句。可話到嘴邊時,卻發現自己除了能想起裡面的主角名字以外很多細節都已經遺忘了,更別提什麼金句了。想說點什麼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於是,千言萬語匯成了一句灰溜溜的話:“嗯,這部小說挺有趣的。”

這樣的例子時常發生。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學習開始後遺忘就會立即開始,而且最初的遺忘速度非常快,以後就逐漸緩慢。他所繪製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也清晰的表示出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當人們學習之後抓緊時間複習,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量就會慢慢減少。

既然知道了這個遺忘規律,我們在讀過一本書後,怎麼做才能在有限的記憶裡牢牢記住書中的精華呢?日本作家奧野宣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講到了一個最基礎、最簡單的方法,讓讀過的每本書都能有紮實的收穫。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讀完一本書後,如何降低遺忘率?

本書作者奧野宣之畢業於同志社大學新聞學專業,曾在報社和出版社工作。他獨創的一元化筆記讀書讓他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於媒體和論壇中,他的書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獲得了外界廣泛關注。

作者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毫無保留的向讀者介紹瞭如何選書、如何真摯的與書對話以及如何利用書中的知識提高自我。

初階-如何選書

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不同年齡階段閱歷不同,理解不同,自然對書的選擇和要求也不同。

十幾歲的時候喜歡看各種類型的小說,於是會去搜當下的熱門小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覺得需要提升自我,便開始尋找一些自我成長類的書籍,就像最近看的《被討厭的勇氣》;頹廢的時候,又會去看一些內心力量的書籍,例如心靈家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這些書籍我大部分都是基於自我需要而選擇的,但在選書時經常會受到暢銷書的影響,常常會在衝動下買下一堆亂七八糟的書籍,回家翻了幾頁就被丟棄在了角落。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到一個有效的方法:建立購書清單。

第一,拿一張A4紙或者在筆記本的最後一頁寫上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實現“指明購書”;

第二,隨時帶上這張紙,在生活中無論是聽到或者看到的讓你感興趣的書籍都及時記錄在紙上,即便當時信息不全,都可以在後面利用網絡搜索到想要的信息。

列購書清單可以培養帶著目的去讀書的意識,每次購書時都會詢問自己:“為什麼要讀這本書?”而且,也能讓你找到自己真正想讀的書,看到自己的讀書需求。

進階-如何讀書?

筆記誰都會做,我們從小到大在學生生涯中做過的學習筆記數不勝數,但大都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無法繼續寫下去或者寫完之後就再也沒有翻看的慾望了。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但讀書筆記寫得不恰當就無法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總結出了一套超實用的筆記讀書法來吸收書中的營養。

做筆記本身也是一個輸出的過程,當你帶著明確目的去讀書時就會看得更加仔細和認真。你會不停的思考:“我該寫點什麼在筆記裡好呢?”“這句話值得記下深思……”

當我們抱著這樣的態度去讀書,便會事半功倍。但同時也會出現一個問題,難不成每次讀書手上都要拿只筆寫寫畫畫?如果不將重點標記出來,過一會兒就不一定能記得了。

奧野宣之在書中講到了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這個辦法不僅能解決剛才的問題,同時還能幫我們選出真正需要寫在筆記本上的東西。

這個方法分為三步,第一步,當我們看到一頁內容不錯的頁面時,折角;第二步,當讀完一遍時,重讀折角的頁面,若仍然覺得不錯,便將另一個角也折起來;第三步,將折了兩角的頁面在重複一次,若仍覺得不錯,便作記號記錄下來。

通過這三個步驟,留下來的信息便是我們認為的全書最精華的部分,也是值得記錄下來的信息。

當我們選定了寫在筆記上的內容,就可以利用書中提到的另一種方法:“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簡而言之,這種方法就是摘抄(書中對自己重要的內容)+評論(自己對文章的感想)。

這種方法是一種知識連接,將曾經學到的知識與現在所看書中的某一個知識點進行有效的聯繫。以這種方式記錄知識,也是在為自己的寫作積累素材。

高階-如何利用讀書筆記?

為了更好的發揮讀書筆記的作用,重讀讀書筆記是一個必要的過程。重讀耗時少,也能讓我們對書中最有營養的部分反覆思考得到深層次的理解。

當我們再次翻開讀書筆記時,每在上面新增加的一條評論都是我們進一步的思考。為了養成這樣的習慣,《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到了固定場景重讀。

選擇一個固定的場景,比如睡前或洗完澡後,這個時候人是非常放鬆的,花費幾十秒鐘的時間看一遍讀書筆記比拿起一本厚書來得輕鬆自在。或者在旅途乘車過程中,翻翻讀書筆記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有時候想看讀書筆記卻遲遲不行動,這個時候就需要量化時間,一週一次或三天一次,將時間記錄在日記中隨時提醒自己,也能逐漸養成重讀的習慣。

教育家徐特立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 如何利用讀書筆記輸出是我們閱讀的目的。思想家章太炎也提到:“學問須有自己意思,專法他人,而自己無獨立之精神,大為不可。”當我們閱讀大量書籍時,要時刻保持自己的想法,這也是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