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投資包含了什麼?除了版權分紅還有哪些?風險如何防範?

大家好,我是專業電影人悠樂, 最近有較多網友一直在提問關於電影方面的投資問題, 還多人還不太懂,今天寫文跟大家好好分享,解答疑惑!

既然是投資,那我們最首要關心的,就是是否正規, 其次要清楚的知道錢用在了什麼地方,什麼樣的情況下,才可以獲得我們想要的利潤和回報, 對應承擔的風險又有哪些,接下來一一為大家解惑!

首先第一點,電影投資是否正規,是不是每一個自然人都可以參與其中?

當然是肯定的。在廣電總局公開目錄裡面就有公告, 《電影管理條例》政策法規第十七條就明確的指出和提到,鼓勵並支持企業、個人,以資助、投資的參與到電影當中。所以說這是絕對可以肯定的是一項正規的投資!

在這裡可以跟大家舉例說明:目前電影業最知名的個人投資者,就是演員吳京。 吳京拍攝《戰狼1》和《戰狼2》困難重重,在沒有預見最終票房的前提下,毅然決定抵押個人在北京的房產繼續拍攝電影。

其次還有最早的圈外人案例,就是於宇昂。 向家人及朋友借款400萬投資《人在囧途之泰囧》併成為聯合出品人。 在院線下映後,第一批分賬就分賬7000萬,直接讓這個人在網上就火起來了。 要知道《泰囧》是2012年的影片,在當時的影視圈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第二點,投的錢用到什麼地方了?

既然作為投資者,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己錢的去向。 既然我們投資了一部電影的版權,那麼我們就已經算是這部電影的出品人之一了(根據資金大小決定是否署名)。

廣義上來講,個人投資的資金全部用於影片的前期拍攝、後期製作、廣告宣發等等上面。因為個人已經佔優版權(相當於股份),那麼這一系列片方發生的前期費用,都會有投資者的資金在這裡面; 相反, 後期影視收益,在每一個環節都享有分紅的權利(具體以合同為準)

可以簡單的舉例,一部已經備案過審的電影是“上市公司”,而根據版權佔比的不同,會有大股東和小股東,一般的個人投資者都屬於小股東。 電影在院線播放下映後,根據片方票房來進行分紅。也可以將票房比喻成大蛋糕,它歸出品方所有!

發行人是該電影的宣發單位。完成一部電影的過程是:策劃-劇本-籌備-拍攝-後期-發行-上映。簡單地說,宣發就是宣傳推廣電影,並負責電影發行相關工作。

所以我們投入的錢是打在出品方的對公賬戶上,再由出品方去分配資金。

第三點,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盈利?

由於我們主要做的是“院線電影”,最直觀的盈利情況就是票房大賣。 在這裡不得不提今年火爆整個暑期檔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截止9月4日16時,國內總票房已超過47.4億,海外票房達5.8億,國內票房分賬39.21%(17.16億),也就是說如果這部電影份額佔比10%,就可以分賬1.716億。佔比1%就可得分紅1716萬,佔比0.1%可得分紅171.6萬。這還是未算海外票房及“非票房分紅”的前提下。

具體可以分為兩大版塊,除了“票房分紅”,還有一部分是“非票房分紅”。

除了票房分紅(通常佔比總票房的35%-40%之間),還有非票房分紅。

非票房分紅有:

1:點擊收費(瀏覽器,愛藝奇,優酷等)

3:新農村院線收費

4:電影衍生品收益(如T恤、影視人物公仔、周邊紀念品等等)

5:廣告收益

6:獲獎收益

第四點,需要承擔的風險。

相對應的,還是那句老話,有投資就有風險,那我們要清楚電影投資的風險來源於哪裡。

電影不像其他產品,在有高收益的同時,不會面臨到顆粒無收,血本無歸的高風險裡面。唯一面臨的風險,就是票房不理想。 因為我們選的電影,都是在廣電總局已備案過審的院線電影。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電影只要有票房,就會有分紅。

也就是說一部電影哪怕淨收益只有1快錢, 那麼根據佔比,也是從這個淨收益裡面是等額等份的分紅。 目前我國的電影市場飛越發展,目前基本只要是大IP系列、好題材、知名導演、知名演員參演的電影,絕大多數都是有票房保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