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挫折教育”,會讓小孩成長適得其反,很多家長都犯錯誤了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講座,是關於孩子的挫折教育,如何讓孩子在困境中越走越堅定。其中一對父母的例子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對父母都是老師出身,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從小對於孩子就特別的嚴厲,要求也要比同齡人高。

孩子一回到家必須馬上寫作業,沒有寫完作業就不被允許吃飯;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將接受懲罰;如果考試沒有達到父母定下的要求,就會嚴厲地批評,如果達到了,也是教育孩子要虛心,不能驕傲,沒有半點的讚美等諸如此類的"挫折教育"。

乍一聽,似乎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可細想想,就會知道這樣錯誤的"挫折教育"給孩子形成了莫大的壓力,導致其性格內向,怯弱,自卑。

中國式的挫折教育似乎成了折磨教育,沒有幫助,只有冷眼旁觀或是嘲諷。很多家長都會犯這樣錯誤的"挫折教育",讓孩子的成長適得其反。

哪些錯誤的"挫折教育",讓孩子成長適得其反?

第一種是惡語相向,中傷或嘲諷來鍛鍊孩子的厚臉皮

"現在的孩子都很嬌氣,說她幾句就不得了,臉皮薄還哭鼻子,那以後到社會可怎麼辦?"大部分父母認為這類的孩子將來不會有大出息,無法受得住批評教育,因此打算從小就試著改變。可是卻是用難聽的惡言惡語,直至孩子心頭。

就比如當孩子成績不夠理想,還很害羞:"你也太笨了吧,學習又沒有別人厲害,出去買個東西也害羞,你說你有個什麼用?啊?呆頭呆腦的,以後也是個廢人。"

父母覺得這就是挫折教育,來激發孩子的動力學習和轉變。不!語言暴力是無法讓孩子成長和變得更好,還會讓孩子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自卑卻無法改變的思想;還有一種是走上極端的犯罪道路。

錯誤的“挫折教育”,會讓小孩成長適得其反,很多家長都犯錯誤了

第二種是認為製造困境來折磨孩子提升心志

這類的父母會灌輸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而且熱衷於讓孩子吃不必要的苦。在媽媽群裡,有位媽媽就是這樣的虎媽:在寒冷的冬天為了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和身體,在天還沒亮就喊孩子起來,一起跑步去學校;

哪怕家裡有洗衣機,也必須讓孩子養成自己洗衣服的習慣,夏天還好,可以冬天,孩子的手凍得通紅而皸裂。

而那個孩子也一直和媽媽的關係很冷淡疏遠。而媽媽卻說:人著名主持人樂嘉還帶著四歲的女兒徒步走完76公里沙漠呢,那孩子被蚊蟲叮咬,哭著不肯,還不是到最後達到了嗎?

將吃苦頭強硬的當做挫折教育,是非常錯誤和籠統的。不是父母覺得現在孩子生活好了,就沒有挫折了,其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存在挫折;不能這樣變著法似的製造困難。

長期錯誤的"挫折教育"讓孩子"習得性無助"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讓受教育的孩子能夠在這個過程中遭受到挫折,並且能夠從中反思得出意義,從而激發孩子的潛能。而不是一味的打擊嘲諷,讓孩子吃不必要的苦難。

關鍵是讓孩子學會在困境中永遠樂觀的心態,和永遠前進的腳步。

而父母錯誤的"挫折教育"如同地獄來的使者,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傷害:習得性無助。孩子在"挫折"中重複的失敗和懲罰徹底放棄,任其擺佈,對於現實無可奈何和無望的行為狀態。

父母嚴格的懲罰和兇悍的面容,讓孩子膽怯和害怕,慢慢的就會將自己內心封閉,不願意將秘密分享給父母交流溝通。而年幼的孩子也會害怕他無法抗拒的父母,產生逃避和不負責的心理,容易叛逆且缺少創造力和生氣。

錯誤的“挫折教育”,會讓小孩成長適得其反,很多家長都犯錯誤了

而父母一直的否定讓孩子的習得性無助更加強烈,缺乏安全感,不願意輕易相信他人。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得到家長的表揚和讚美,迅速的自我獨立同時,也會缺乏愛。很難融於社會集體,遊走在灰色地帶,心中的三觀受到"錯誤挫折教育"的影響,產生扭曲

家長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挫折教育"!

1、接受自我能力,正確看待輸贏

不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會存在一種強烈的好勝心,孩子和別人比,而家長則是拿別的孩子來對比。導致孩子看不清自身的能力,父母甚至還會讓孩子去做一些難以完成的任務。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長期揹負著壓力,很容易將輸贏看到太重,導致情緒失控。

因此父母不僅需要根據孩子的能力考慮問題,還應該教育孩子不看重輸贏,而應該看重努力的過程。就好比孩子參加鋼琴比賽時,前一位參賽者超強發揮,孩子不想輸得太難看直接就像放棄,"你這樣豈不是辜負了你練習了這麼久?可不能讓別人小看了我家寶貝!媽媽相信你!"

錯誤的“挫折教育”,會讓小孩成長適得其反,很多家長都犯錯誤了

堅持的孩子拿到了第三名,雖然沮喪,但你要告訴孩子正確的輸贏觀念,"不要總是爭第一,你的對手永遠是你自己,你能堅持下去突破自我你就贏了!"

正常的生活才是有輸有贏,有進有退,讓孩子慢慢去承受這個世界的挫折

2、適當的鼓勵和支持很重要

當孩子年幼的世界遭受了挫折,且他無法跨過,必然會產生失落,頹敗,沮喪的情緒。父母得用積極向上的心態理解並同化孩子,而不是讓孩子一瞬間長大用成年人的思維去硬抗著。

接受孩子的實力和情緒,並開導他們,給與父母無私的愛意:"即便你這次失敗了,但是爸爸媽媽依舊很愛你,和以前一樣,不要過於自責。我們在仔細看看是不是哪裡做的還不夠,再努力就好了,你有這樣的思想我就很高興了!"

錯誤的“挫折教育”,會讓小孩成長適得其反,很多家長都犯錯誤了

表達愛意後,並給出實際情況的支持行動,孩子年幼思想不夠成熟,就需要成年人適當的引導和指點。鼓勵孩子再次的嘗試,不要害怕丟臉也不要害怕困難,用平常心對待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3、陪伴孩子一起面對挫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一所重要的避風港。當孩子勇敢跨出第一步嘗試時,願意自己獨自面對挫折,家長就要告知孩子:"不論結果是怎麼樣的,爸爸媽媽都在你的身後,如果覺得很難的時候就告訴我們。"

錯誤的“挫折教育”,會讓小孩成長適得其反,很多家長都犯錯誤了

給與適當的幫助,就像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遇到坡度較大的,手腳並用也沒跨上去,父母可以伸手給孩子讓其借力而上,可不是直接抱過來哦!

讓孩子在這個借力的過程中感受到自信和成就感,就會從"習得性無助"轉變為"習得性樂觀",本來是難以完成的事情,在和父母的共同面對下,搖搖晃晃的走過去;最後他們也會自己慢慢去嘗試獨自完成,借力也就成了過去式,成了一個向上的階梯。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就是一件壞事,關鍵的是看孩子面對挫折的態度。"而這個態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引導和教育。挫折的教育本身是沒有錯,錯的是將其妖魔化的父母;良好的挫折教育,是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依舊樂觀的英雄主義精神!

我是奶瓶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