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公司擅長技術創新,中國公司擅長模式創新,但是模式只能一時

瑞幸造假,影響不會止步瑞幸。牛市豬會飛,但是潮水退去,誰在裸泳一目瞭然。中概股將會遭遇打擊。新經濟的大旗,還能扛多久?


國外公司擅長技術創新,中國公司擅長模式創新,但是模式只能一時


愚人節剛過,瑞幸咖啡就自己給送上一杯苦咖啡。

2020年4月2日,在美國上市的瑞幸咖啡(Nasdaq:LK)發佈公告,審計時發現公司COO等人存在數據造假,相關金額約為22億元人民幣。消息一出,瑞幸盤前一度暴跌85%,收盤跌75.57%,一天蒸發人民幣352億。連續兩天,股價跌去9成。

有人說,從前1.8折買瑞幸(咖啡),現在還能1.8折買瑞幸(股票)。

閃電崛起,又閃電暴跌,這是瑞幸遭遇的最大一次危機。但其影響,遠遠超出瑞幸自身。

瑞幸遭遇最大危機

瑞幸為什麼要自爆?主要原因,還是蓋子蓋不住了。

早在2020年1月31日,國際賣空機構渾水(Muddy Waters)就發佈一份報告,曝光瑞幸誇大收入。據悉,這份報告長達89頁,涉及92個專職調查員與1400個兼職調查員的工作,收集25000多張小票,超過10000小時的門店錄像。報告認定,瑞幸2019年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出售貨品數,分別虛高69%和88%。

對於熟悉資本市場的人來說,渾水公司並不陌生。這些年來,渾水多次做空中概股,如新東方、輝山乳業、安踏體育、學而思母公司好未來等等。

從目前來看,渾水的做空成功率不錯。按照21世紀經濟報道的統計,做空的18家公司,現在仍在正常交易的9家,停牌1家,摘牌8家(包括被收購或迴歸A股)。有意思的是,渾水創始人為律師出身的Carson Block,“渾水”一詞,就源自中國成語“渾水摸魚”。

瑞幸事件的三重影響

瑞幸的面臨問題,恐怕沒有披露的那麼簡單。未來,起碼有三重影響。

首先,按照目前信息,瑞幸披露涉及的人員,主要是公司首席運營官(COO)兼董事劉劍及向他彙報的幾名員工。一個COO,他的權限,足以讓他從事這樣高風險的動作麼?他的動機是什麼?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即使普通人來說,也足以對此產生合理疑問。

一個COO就能隱瞞那麼久,很難讓人信服。可以預期,集體訴訟難以避免。

第二,一個瑞幸倒下了不說,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可以說集中躺槍。

瑞幸股價暴跌當天,不少中概股已經出現下跌。已經上市的,股價受影響,沒上市,在“造假”的陰影之下,暫時也別想了。

除了造假,瑞幸在高位質押股票等手法,並非獨創,在中概股公司比較常見。有朋友對我感嘆,如果瑞幸引發集體訴訟,那麼類似操作的中概股公司,很可能也脫不了關係。

最後一點,目前還沒有引發深入反思,卻非常關鍵。那就是,新經濟大旗能抗多久?

從共享單車開始,這面旗幟就面臨各種爭議,讚譽的,說是中國公司彎道超車的機會,批判的,說是藉助資本與互聯網,製造概念,打壓實體。

過去一直有種說法,國外公司擅長技術創新,中國公司擅長模式創新——後者顯然依靠於中國的海量用戶以及近些年躁動的資本,不乏成功案例。有滴滴之類模式在前,一個成功甚至半成功的模板,會引來無數造富想象與追隨者,人人都談談論模式創新以及佔領賽道。

一般的操作是後發,找準風口,資本進入,依靠巨量補貼擠出競爭對手,同時在資本市場繼續講故事,迅速擴大估值,形成壁壘。

問題在於,不依靠核心技術,依靠燒錢,能不能燒出新模式?也許會,也許不會,脫不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規律。

在市場向好的時候,資本有耐心去等去試,一旦市場情緒退潮,很多公司會遭遇資本的壓力。如今,可能是泡沫,一個個破碎的時候。

驅動投資熱潮的,表面看起來是理性的回報率計算,其實本質還是人性對未來的博弈。如果資本的雄心遭遇挫折,對於未來星辰大海不再迷信,那麼重建未來投資信心,將非常困難。

牛市豬會飛,但是潮水褪去,誰在裸泳一目瞭然。

細究瑞幸模式

瑞幸的快速興衰故事背後,是科技資本金融的多重遊戲

瑞幸從成立到上市,不過一年半時間,曾經被認為一個奇蹟。不過,瑞幸咖啡的奇蹟崛起,看起來特別,其實拆解本質,其內核也就是以快制勝,講好中國故事。

在2018年9月,當時瑞幸咖啡,成為國內首家估值10億美金的咖啡店。當時聯合創始人郭謹一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候表示,瑞幸目前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快速擴張,而不是利潤。

2018年,瑞幸計劃年底擁有2000家門店。當時,星巴克在中國大概3300家門店,每個月新開50家左右。隨後,瑞幸門店數超過星巴客。目前瑞幸門店超過4500家,而且在不斷擴張中。對比之下,英國Costa咖啡或者Peets咖啡,在門店擴張方面,更是難以比擬。

上市之後,瑞幸擴張步伐並沒有停止。早在2019年年中,瑞幸咖啡創始人兼CEO錢治亞就表示,在2021年瑞幸門店數量將達到1萬家。

從成立到上市,瑞幸時間不過一年半,可以說實打實的閃電戰。中國功夫,唯快不破。

如果沒有這次造假風波,瑞幸如風般的速度,還能持續多久?

造假,並不是唯一值得反思問題。瑞幸咖啡事件背後,值得思考的問題很多。瑞幸崛起的大背景,也是這些年全球資本市場的水漲船高。當中國的增長故事,換上新科技的外衣,在西方的資本市場,可以造成絢爛的中國想象。

美股近期暴跌引發不少關注,事實上,美股向好已經超過十年。這幾乎史上最長一次的美股牛市,也為一級市場帶來不少想象力。瑞幸的故事,看來披著互聯網新外衣,其實老套,就是中國巨大的市場容量——這和當年外企企業進入中國,尋找“十億消費者”的動力一樣。

在新時代,藉助一點互聯網模式暈環,外加資本加持,似乎成功如此容易,但最終付出成本的,首先自然是二級市場投資者。然而,買單的,僅僅是他們麼?任何重大事件,都有超出自身的影響,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外部性。

中美金融關聯,在貿易戰以及疫情之下,已經顯露脫鉤跡象。如今,因為一家瑞幸,中國公司的形象以及估值,其損失是集體來承擔。

瑞幸:“國貨之光”還是“民族之恥”

瑞幸在美國上市,在國內打折,因此被認為割美國的洋韭菜造福國內消費者,被調侃為“國貨之光”,各路頒獎也絡繹不絕。

有意思的是,瑞幸暴跌的次日,從創始人到瑞幸官方微博,都表示“這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這一姿態引發各路批判,甚至連中國證監會都發文譴責。在各路評論的口誅筆伐之下,瑞幸才表示出道歉姿態。

如今,瑞幸又成為不少人口誅筆伐的“民族之恥”。

當然,造假每個國家都有,美國就曾經出現過安然(Enron)事件。

安然公司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商品和服務公司之一,名列《財富》雜誌“美國500強”的第七名,諾獎得主、前總統等名流,都曾經是安然的座上客。2001年,安然公司突然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二大企業破產案。安然事件中,存在財務造假等行為。為安然審計的安達信事務所為,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為此解散。事後,美國也出臺了薩班斯法案,加強公司整理。

可見,瑞幸的造假,並非首例,但是瑞幸之被曝光,卻很有美國特點。做空者渾水曝光做空報告後,安永審計發現問題,隨後監管機構以及各類措施開始啟動,瑞幸要毫髮無損的逃脫這些制裁,恐怕很難。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羅煒、盧海教授就提出,海外資本市場有四道防火牆,分別是美國證監會、做空機構與外部投資者、會計師事務所、集體訴訟。

造假處處都有,但是對造假的系統懲罰,美國顯然更為制度化。看不見的網,使得上市公司不得不考慮後果。你可以一時欺騙投資者,但是你沒法永遠欺騙所有人,更沒法逃避受欺騙的大家。

曝光瑞幸的渾水是做空公司,類似的機構,還有香櫞等機構。曾經,這類機構在國內遭遇很多爭議。不過,細究他們做空的公司,如果自身資質不錯,比如新東方或者好未來等,多半隻是股價遭遇波動,往往能夠挺過危機甚至更進一步。相反,如果被做空就遭遇股價暴跌甚至退市,往往是公司有嚴重問題。事後,正如渾水媒體發言人公開表示的,瑞幸咖啡事件,顯示了為何市場上需要賣空者的存在。

洋韭菜,不好割。我們不得不反思,什麼土壤,造就了頻繁造假的公司?也讓人思考,如果瑞幸在國內上市,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比如,扇貝集體大逃亡的獐子島,畢竟還能在A股存在。

咖啡好喝,沒泡沫沒勁,但,一杯咖啡,如果都是泡沫,就有點過了。記住,愚弄他人者,最終,必然被愚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