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疫情“下半場”海南羅非魚加速遊向國內市場

海外疫情告急,讓復工後稍稍緩過來的外貿企業不得不抖擻精神,應對來自外部的二次衝擊,海南翔泰漁業董事長劉榮傑形容“這是開踢下半場”。

30年來,海南全島羅非魚倚重外貿,總量逾七成用於出口,年出口總額3億美元。

疫情來襲,外貿訂單變更頻繁,與國內訂單同樣經歷著“冰火兩重天”:國內外不同銷售渠道需求各異:商超催單,酒店餐飲取消訂單;線上銷售火爆,傳統凍批市場“不是在取消訂單,就是在取消訂單的路上”;提前佈局國內市場的企業在日夜趕訂單,“出口從不轉內銷”的企業憂心忡忡關注著國際疫情。

複雜的終端市場令羅非魚壓塘嚴重,海南推出應急收儲方案,補貼加工企業,這針強心劑助力企業開足馬力生產。

疫情,讓海南羅非魚進入國內市場的步子,邁得會更大一些。

迎战疫情“下半场”海南罗非鱼加速游向国内市场

海南羅非魚加工業需要大量勞動力,熟練工片取魚肉的時間通常為10秒左右。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一、政策踩著農時來 加工企業應聲提速

海南省是國內水產養殖主產區,羅非魚年生產總量佔全省淡水養殖總產量近九成。十年來,全島羅非魚養殖總量穩定在30萬噸,產業鏈年產值30億元人民幣,年出口總額3億多美元,提供14萬人的就業崗位,出口目的地拓展到全球54個國家和地區。

羅非魚產業的江湖地位確立,與海南省30多年持續扶持分不開,加工企業成為當地納稅大戶,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回報海南,政府對羅非魚產業愈發疼愛有加,政企形成良性互動,產業規模衝至全國第二名。

國內疫情暴發後,為解決企業用工荒,儋州、臨高等市縣派車送員工回企業復工,全島16家羅非魚加工企業,員工幾乎100%返崗。

政府為羅非魚企業下撥7.5萬個口罩,海南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挨家挨戶上門送達,“政府多部門出手,超速運行解決企業困難,2月中旬,全部企業復工復產。”協會秘書長覃學友見識到了疫情之下的政府辦事效率,直豎大拇指。

羅非魚從魚苗投放到長成出塘,大約需要5-6個月,一個生產週期為一照。海南一年可養殖兩照,高手可養出兩照半。

春節過後,海南羅非魚就該捕撈,受疫情影響,卻是壓塘嚴重。養殖戶看著越長越肥的魚,欲哭無淚,他們的損失是多點位的:達到加工規格的魚沒有企業收購,得接著養,一大筆開銷;隨著溫度升高,擁堵的魚塘會出現死魚;超規格的魚沒人收,手裡要壓一批貨。

“那時候,養殖戶急得團團轉,本該送進加工廠的魚,不喂料是個死,天天這麼喂,也是個死。”覃學友與羅非魚打交道30多年,深知壓塘惡果,能毀滅這個羅非魚產業。

快速清塘,保證清明前後放魚苗,才能不誤農時,規律生產。2月下旬,覃學友指揮協會向省裡上報壓塘情況。

很快,有了大動作。

3月3日,海南省農業農村廳與省財政廳聯合出臺《2020年海南水產品採購收儲應急補貼方案》,統籌部門預算內資金4000萬元,對採購本省羅非魚和對蝦100噸以上的加工企業進行補貼,每噸補貼標準為1000元,補貼時間截止到3月底。

二、龍頭企業順勢發力 出塘羅非魚硬核支撐訂單

好政策再一次踩著農時發佈,暢通堵點。

在收儲政策的加持下,市場信心得到恢復,漁業龍頭企業紛紛響應加快復工復產,加大收儲力度,緩解水產品壓塘問題。

翔泰公司日均收購量約300噸,比去年同期增長33.3%;勤富公司日均收購量約150噸,比去年同期增長50%。3月下旬,重點水產品加工企業加大出口力度,出口額達6000多萬美元。羅非魚價格比春節前有所提高,養殖戶壓塘壓力減輕。

截至3月24日,全省羅非魚收儲量達到2.25萬噸,日收儲約1100噸,比補貼政策出臺前的日均收儲量500噸增長了1.2倍。

4月6日,海南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粗略計算,從政策出臺到3月31日,全省收儲量逼近3萬噸,雖然具體的數字仍在彙總中,可以肯定的是,相比政策出臺前,3月份的日均收儲量每天都在成倍增長。

為了保障養殖戶的利益, 16家加工企業普漲收購價,讓利養殖戶。

清明小長假期間,海南勤富漁業養殖負責人鄧克強剛剛清塘完畢,60萬尾魚苗投入池塘,新的一照養殖開始了。公司投苗要按生產計劃分梯隊進行,保證出魚頻率。

三、訂單變更頻繁 羅非魚體驗“冰火兩重天 ”

3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前兩個月,菸草、有色、油氣開採、農副食品加工行業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1.5%、28.3%、23.7%和2.2%。

海南羅非魚贏在“剛需”,體現在國內外的商超渠道火爆的訂單量。

三年前,翔泰漁業開始佈局國內銷售渠道,按照走貨體量,依次為凍批市場、超市、酒店餐飲,這些都是傳統銷售“主戰場”。起步雖晚,公司將電商與新零售平臺一勺燴,共同推進。在內貿佈局中,翔泰一網打盡了所有銷售渠道。

疫情期間,這樣的佈局使得企業左右逢源,東方不亮西方亮。

翔泰漁業可年產羅非魚成品8萬噸,並將其中的30%用於國內銷售。與多數企業一樣,疫情防控期間,翔泰在國內大流通端銷量出現下滑,但也在電商及社區團購等方面出現了新的增長點。

今年春節前一週,公司放假。國內各銷售渠道備貨充足。原計劃2月1日開工第一週生產備貨,第二週正月十五前迎來年後銷售高峰。

疫情暴發,完全打破了銷售計劃,市場急劇變化著。

“大年初一,催單電話就來了。”一個國內商超巨頭向梁振業催單,他是公司專門對接國內市場的經理。他驚訝於這個在全國鋪設10個大倉的零售巨頭的帶貨能力,對方在電話那頭衝他大喊:沒貨了,火速補貨!

其他超市也是一樣情形,在國內佈局了1100多個門店的知名連鎖超市、超大型超市也是一樣,“持續亢奮,天天追著我補貨。可以想象,消費者在超市購物,是在囤貨式購買。”梁振業慶幸,好在公司放假前備貨充足,保障供應。

其實,線上銷售比線下更熱鬧。

電商與新零售支撐起翔泰春節前的“線上年貨節”,公司不斷為家庭開發新品,散裝款、酸菜魚、烤魚、火鍋魚,三四人量,一頓能吃完的特別受歡迎。整個2月,“線上年貨節”始終堅挺,業績飄紅。

3月,國內疫情緩解,餐廳逐步開放,線上購買量下降8個點,卻依然以350%的增速前行。

相比商超與電商,線下慘淡經營的是凍批市場、酒店與餐飲,“不論國內外,這些市場不是在取消訂單,就是在取消訂單的路上”。一加工企業資深外貿經理說,有的國外客戶雖然沒有大面積取消訂單,但對於現有訂單、發貨時間等,無法給出明確答覆。以目前客戶的態度來看,大家都是抱著疫情能在一定週期內控制住的設想在佈局。

復工之後,翔泰漁業火速增加了300個崗位,由春節前的1500個生產線工位增加到1800個。國內外商超催單,企業幾十條生產線加速生產,保障供應。

迎战疫情“下半场”海南罗非鱼加速游向国内市场

2月中旬,翔泰漁業復工時員工100%到崗。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然而,海南一家始終只倚重外貿的加工企業,從來沒有佈局國內市場,這次只能望洋興嘆,“我們一公斤也沒有賣到內地去。”

個別龍頭企業,之前只佈局了國內傳統大流通銷售渠道,為了避免超市過慢的結款週期,只與凍批市場與酒店餐飲企業合作,訂單幾乎全軍覆沒,沒能分得一杯羹。

翔泰、勤富、蔚藍、通威,海南羅非魚加工的四大龍頭企業,平穩度過國內疫情之後,轉身迎戰國外疫情,四位掌門人治下的企業,雖然開足馬力生產,卻是閃轉騰挪,小心應對。

“全行業手中的訂單隻能堅持到5月份,明天的午餐在哪裡?兩個月後疫情不散,企業依舊艱難。”這是幾個老總普遍面對的經營難題。

3月中旬,華南地區的一些外貿鞋廠開始遣散員工,對企業,對員工來說,都是快刀子割肉,沒等疼就掉了。海南羅非魚產業因其“剛需”體質,首輪勝出。然而,企業身處冰火兩重天的銷售格局之下,企業家們在失衡的天平上,艱難地平衡著,不斷接受挑戰。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羅非魚分會會長邸剛指出,海南羅非魚從業者已到了要思考如何轉變的關鍵時刻,“消費渠道要更多樣,產品類型要更多元。”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海口4月8日訊 首席記者 康景林

以上內容由南海網原創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複製、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繫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