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只說對了一半

陳先達

性格決定命運?只說對了一半

你們幾個都是我的學生,但性格各不相同。據有的專家說,性格決定命運,思想決定生活。此話有理,但都只說對了一半。命運是非決定的,沒有人出生時就被決定了一世的命運。命運是人生歷程中由各種因素決定的。其中有偶然的機遇,也有各種主客觀條件,但性格確實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一個心胸狹隘、固執、主觀的人,或者軟弱、馬大哈性格的人,在處理人際關係以及個人發展方面都會受到障礙。相反,一個心胸開闊、辦事認真、性格堅定的人,處理人際關係、就業或從事任何工作獲得成就的概率肯定高於前者。

思想決定生活,也甚為有理。一個人所抱有的思想往往決定其行為和生活態度。一個悲觀的人,不可能有積極的生活態度,也不會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往往無病呻吟,提不起精神;相反,一個樂觀的人,行為是積極的,生活是快樂的、向上的,遇到困難可以自我化解。悲觀者,每天都是陰暗情緒;樂觀者,則天天陽光燦爛。在旅途中剩下半瓶水,一個悲觀主義者想到的是“只有”半瓶水,而樂觀主義者想到的是“還有”半瓶水。這個“只有”和“還有”的不同判斷,可能就是決定他們能否繼續走下去的意志分界線。人生旅途也是如此。有的人偶遇挫折就悲觀失望,走上絕路;而有的人一生坎坷,卻屢挫屢起。這是不同的思想在起作用。思想支柱就是精神支柱。它視之無形,實則力量巨大,可以影響人的一生。

當然,性格與思想不是互不相關,而是相互影響的,但各有特點。性格相對穩定,甚至終生難改;而思想則往往隨境遇變化而變化。性格的形成中有思想的參與,性格一旦形成就似乎固化;反過來,性格也會影響對一種思想的接納或排斥。因此,思想好有利於塑造好的性格,而性格好也有利於接受有益的思想。

說到此,並沒有完。如果性格決定命運,思想決定生活,那又是什麼決定性格,什麼決定思想?性格中是否有遺傳成分,我們弄不清。但可以斷言,性格決非“天性”、“本性”,更多是後天形成的。如果性格是天性,那人的命運就是前定的、不可改變的。這是變相的宿命論。同樣,如果無法回答思想的來源,必然認同思想是人頭腦中固有的觀念,我們就又回到了天賦觀念的陳詞濫調。


性格決定命運?只說對了一半


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性格與思想的形成離不開自己生活於其中的社會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環境、人際交往和社會整體環境。其中家庭在幼兒甚至少年時期,具有重要作用。一個單親家庭和一個完整的家庭,一個終日爭吵的家庭和一個和睦相處的快樂家庭,對孩子性格形成的影響是大相徑庭的。而入學後,學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對青少年性格與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這時性格趨向於定型,而思想的吸收也最為快捷和牢固。

18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盧梭在其經典著作《愛彌兒》中對教育在性格和思想形成中的作用做過深入的論述。雖然盧梭過分推崇順從人的自然本性,但他還是主張讓教育同生命一起開始,即從一開始生活,人就應該接受教育。應該教育孩子保護好自己,教育孩子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裡。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裡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都能夠生活。要持續不斷地鍛鍊孩子,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教他們從小就知道什麼是煩惱和痛苦。通過這些考驗,孩子便獲得了力量。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雖有可議之處,但他主張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的觀點,對於我們用應試教育來剝奪孩子的童年快樂,束縛孩子的自由發展,是有警戒意義的。

知識可以改變思想,習慣則與性格相伴。從小就應該特別關注良好習慣的養成。期待大學教育改變從小形成的習慣,是很難的。積習難改,性格終老。思想不同,它可以隨著人的經歷和受教育的程度而發生變化。改變習慣和性格比改變思想困難。我們可以育苗,但很難修理已經長成的大樹。


(摘自《散步·路上》,原標題為《談性格與命運》)


性格決定命運?只說對了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