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仍然在自己手中。


希望仍然在自己手中。



宇宙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場。這個說法無論從命理的角度,還是現代科學(物理)的角度,都可以解釋。


人處在這樣一個巨大的能量場中,會受其能量變化的影響,於是中國古代有人從五行的角度,根據一個人出生時宇宙運行狀態推導其一生的大體生命軌跡,即八字命理。西方則是星座學。


世間萬物,也都有自己的生命能量。


並,相互影響。


人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有親人,有朋友。這樣的關係場,也是一個能量場。處於這個能量場,彼此都是相互影響的。如果你的親人總是出事,朋友也總出事,即便自己沒什麼事兒,但是身處負能量場中,你的正能量也會被吸附走。所以你也不會好到那裡去,甚至會有一種處在漩渦之中的感覺。這就讓人想到一個成語——身不由己。


而往往自身的正能量,也會給別人帶去很好的影響。


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人要養氣。


有段時間看八字命理,突然明白了養生的核心,其實就是養氣。古人講“人活一口氣”。你去品,去細品。(此處省略八百字)


希望仍然在自己手中。



看到梁冬的“不一定”觀點,一下子發現自己的思維方式裡一直存在著這個東西。也許是出生山野,感知能力不算弱,而感受到的一些東西,是會影響一個人的思維的。記得大學有門課是古代文學,正式上課之前有三分鐘時間讓學生站上講臺隨便講點什麼。我那時候讀書很少,什麼都不懂,我就上去講了一個鬼故事。我站在上面講完後還激情洋溢的說了一句,這個世界上科學能解釋的東西很少,那些科學還沒辦法解釋的不代表就是迷信。


我能有這樣的觀點,不是我有這方面的研究,而是跟我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到的東西有關。有個詞叫做感知,感覺,然後知道。有的人從來沒有感受到被愛被關心,那他這裡就沒有這樣的存儲,也就不知道給予別人愛和關心。(這樣一扯又要扯到教育上了)


希望仍然在自己手中。


從“感知”這個詞去看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就很有意思了。


更有意思的是,有時候感覺跟這個人再也不會見面了,從此真的就沒有再見過。這種感覺其實是有依據的,只是說不那麼清楚。很微妙。


但是這個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變化的,唯一的不變就是“變”。也就是隨著這種變化,人的感覺也會變。所以許多東西都具有時限性,包括愛恨情仇。因為沒有什麼能夠抵擋地住變嘛。除非你能與變同步。他往前走一步,你也往前走一步,大家還能平等對話,還能有著深切聯結,沒有因為距離而分裂,那就能長久。(愛情綿延的真諦也就在這裡了)


李玫瑾在兒童教育中強調情感,情與感其實是相互融合的兩個方面。梁冬也同樣提到生命的覺知,包括木心提到生命的自覺,藝術的自覺,其實意思都是差不多的。人的感知能力,還是很重要的。沒有這種能力,就容易鈍,就沒有靈氣。


後來我又在想,什麼是靈氣?

有些人的文章,藝術品,你一看,覺得“嗯,有靈氣”。而有些作品,可能也很好,但就是覺得缺點什麼,或者缺點感覺。


這點“什麼”“感覺”,就是靈氣。


靈活,靈動,靈巧,輕靈。靈,是一種活力。是輕的。輕的東西才能到處飛,到處跑。重的東西就做不到。所以靈,除了活,還要輕。沒有重氣。就是簡單幹淨。我們常常說,那個孩子很有靈氣。孩子總是簡單和乾淨的。


希望仍然在自己手中。



木心說,生命就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這句話,說的是一個普遍性,而不是他自己。

他是始終知道如何是好的,無論是獨自上山讀書,還是在監獄備受折磨時寫字譜曲。所以總能保持一種從容和優雅。


希望仍然在自己手中。


要想練就絕世武功,首先得是“想練”,然後才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即《大學》裡面的第二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讓我想到一個很厲害的攝影師,為了拍一張星空照,可以在零下幾十度的雪地裡蹲幾個小時。(過一段時間去見他)


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梁冬的《處處見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