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票房奪冠的背後:拍攝3年,導演每天只睡2小時

2月7日大年初三,春節檔幾部重頭電影票房重新排序,郭帆導演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強勢翻盤並佔據票房榜首,截止到發稿,《流浪地球》當日票房過億,超過排在第二名的《瘋狂的外星人》3000多萬,最終奪票房冠軍已經沒有懸念。

《流浪地球》票房奪冠的背後:拍攝3年,導演每天只睡2小時


和去年春節檔《紅海行動》一樣,《流浪地球》奪冠靠的完全是口碑好、質量硬,作為科幻題材,這部電影帶領國產科幻片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無論是置景、實景特效、電腦特效,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和之前那些主打電腦特效的仙俠題材不同,導演郭帆沒有過分依賴電腦特效,而是在拍攝中的置景、道具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從拍攝到後期製作全程跟進,耗費不少心血,可以說《流浪地球》就是他的命。

《流浪地球》票房奪冠的背後:拍攝3年,導演每天只睡2小時


導演自己沒怎麼訴過苦,不過劇組的工作人員早就看不下去了。之前劇組的一個工作人員發朋友圈發了一段文字。原來《流浪地球》早在2015年夏天就開始籌備劇本,導演郭帆開始和編劇們天天不睡覺,當時大家以為開機會輕鬆些,沒想到到了開機壓力更大,到了後期製作階段,導演郭帆乾脆在工作室支了一張彈簧床,經常一宿一宿熬夜,每天只睡2小時,髮量和體重驟減。

《流浪地球》票房奪冠的背後:拍攝3年,導演每天只睡2小時


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拍電影都有很嚴格的時間限制,比如每天只能工作8小時,不許熬大夜等等,但在中國,由預算緊、時間不夠,經常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但像郭帆這樣拼命的導演並不多見。那麼為什麼郭帆要這麼拼?覆盤一下電影的創作過程,就能知道大概的原因。

《流浪地球》票房奪冠的背後:拍攝3年,導演每天只睡2小時


最難創作的劇本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籌備劇本要天天不睡覺?是因為《流浪地球》的劇本創作難度太大了。

科幻電影不同一般的故事片,劇本寫好,導演設定好分鏡圖,按照既定的場景逐個拍完即可。科幻片由於有太多特效鏡頭,所以在劇本籌備階段,就要將場景構思、特效量等內容完全做好規劃。看過小說會明白,《流浪地球》很短,裡面硬科幻的元素和把地球推離火星的設定非常吸引人,但怎麼轉化成畫面呢?這是文字沒有辦法具體描述的,需要畫大量的概念圖,做全盤的設定。

《流浪地球》票房奪冠的背後:拍攝3年,導演每天只睡2小時


《流浪地球》的劇本一共不到150頁,其實內容不算太多,但牽一髮動全身,郭帆要集結劇組各個部門,去探討劇本中情節、場景的可行性,所以說,從劇本開始就是一場很難打的攻堅戰。

《流浪地球》票房奪冠的背後:拍攝3年,導演每天只睡2小時


拍攝更是大工程

前文說過,2015年夏天開始籌備劇本,這個過程耗時將近2年,到了2017年5月份,電影終於開拍,劇組租下了最大的攝影棚,不斷的搭景、拆景,這個劇組看上去更像是工程隊。到了2017年6月份,一個多月的時間景都還沒搭完。當時有劇組的工作人員發給我現場照片,從照片中能夠看到,現場搭建起了密密麻麻的場景,非常宏大。但是這些場景都以木頭和水泥為主,並不是電影中看到的畫面呀?

《流浪地球》票房奪冠的背後:拍攝3年,導演每天只睡2小時


沒錯,這正是導演郭帆的創作方法和理念,為了讓《流浪地球》呈現出真實的質感,觀眾在銀幕上看到的建築和道具,極少有完全用電腦憑空造出來的,基本都是要有實物,或搭景,或以現實中的建築為參考,再用電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特效製作,比如電影中看到的北京大褲衩就是這樣,前期的效果圖如上。

《流浪地球》票房奪冠的背後:拍攝3年,導演每天只睡2小時


大大小小的建築都要建造,給劇組帶來很大的壓力,因此《流浪地球》拍攝非常困難。演員李光潔穿的那件外骨骼盔甲,由新西蘭的維塔工作室製作,一件盔甲要40多萬,穿上脫下都非常困難。搭景、道具、服裝等方面投入了非常多的成本。更困難的是,這樣的題材、這樣的做法,在國產電影是沒有先例的,郭帆沒有一個學習和參考對象,也沒人能幫他,只能自己一點點摸索著往前走。

《流浪地球》票房奪冠的背後:拍攝3年,導演每天只睡2小時


漫長的後期製作

拍完之後,後期更是大工程。《流浪地球》有超過2000個特效,前面說過,電影搭了很多實景,因此很多特效鏡頭,其實是實景和電腦特效結合完成的,做起來更加困難。

《流浪地球》票房奪冠的背後:拍攝3年,導演每天只睡2小時


《流浪地球》的特效很複雜,除了數字特效,還有物理特效,以及大量用於CG特效的角色用數字掃描模型。為了保證畫面的真實性,片中所有的電腦顯示、手臂屏的UI操作界面都是實拍,所以,這些界面畫面還需要提前設計製作,《流浪地球》是很複雜的電影工業流程。郭帆用他連續三年的熬夜,成功的完成了電影。可以說,《流浪地球》是國產科幻電影的驕傲,不知道你們覺得是不是很好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