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新春過後正是旅遊淡季,各地遊客漸少,我們便趁此失不再來的良機去伊比利亞半島遊覽一圈,這是三年前的四月。

伊比利亞半島(Iberian Peninsula)是歐洲西南端的一片陸地,東臨地中海;西向大西洋。說到地中海,這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地中海沿岸是人類幾大文明和宗教的發源地。南岸的埃及不用說了,非常古老的文明,自古崇拜多神教,大大早於現代各宗教,現在以伊斯蘭教為主。北岸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歷史堪可與埃及相比,自古也是崇拜多神教,後來以基督教為主。東岸的小亞細亞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一部分,還與古代兩河文明相鄰,後來先有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後有奧斯曼帝國,宗教是由崇拜多神到基督教,再轉而演變成伊斯蘭教。西岸的伊比利亞半島雖然沒有其它地方那麼古老的原生文明,卻是當時各股勢力角逐的戰場,先有古希臘和古羅馬,後有迦太基和摩爾這些非洲人,再後來到公元一千年之後才逐漸形成現在的基督徒國家。

你看,這個地中海沿岸北面是基督徒、南面是穆斯林、東面是基督徒變成穆斯林、西面是穆斯林變成基督徒;很神奇吧?最早的地中海只有兩個出入口,一個是東北方向愛琴海的達達尼爾海峽,它經過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黑海,又是一個封閉的海。另一個是西南方向伊比利亞半島南端的直布羅陀海峽,由此可以進入北大西洋,這回是完全開放的大洋了。後來開挖的蘇伊士運河建立了一個新的水道,由此可以進入紅海,然後是印度洋,最終去往東方太平洋沿岸神聖的中國。但是,這隻能是在歐洲人對地球有了正確瞭解之後才能興辦的事業,最早的時候,他們也只是知道“天圓地方”,哪裡知道地是一個球,更別說該在哪兒挖坑造運河了。

伊比利亞半島是歐洲三大半島之一,另外二個是巴爾幹半島和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是最大的,那上面住著好幾個國家,最南邊是希臘,北邊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之流,都住在那裡。伊比利亞半島雖然不是最大的,可也不是最小的,最小的是亞平寧半島,被意大利一家獨佔。伊比利亞現在住著葡萄牙的西班牙二家。葡萄牙的一些地方盛產葡萄,所以我們把它叫做葡萄牙,為什麼叫“牙”?可能是因為那裡的葡萄太酸,會酸掉牙的緣故吧?葡萄牙的隔壁是西班牙,西班牙的名字可不是因為那裡盛產西班,而是那個地方的名字念做“西班”,因為埃著葡萄牙,所以把它也叫“牙”,可能是被葡萄酸掉的牙後來鑲上的那顆牙。

伊比利亞半島三面環海,北面就一定會有一座山,以便與世隔絕,這座山叫做比利牛斯山脈(Pyrenees Mountains)。比利牛斯山脈以北是法國的地盤。伊比利亞最早是被凱爾特人佔領的,據說是在公元前九世紀的時候發生的這件事,之前在半島上盤踞徘徊的是猿人還是野人沒看到考古證據。凱爾特人是歐洲最早的野蠻人,當年生活和戰鬥在中歐以北的地方,像什麼法國、德國之類的。後來他們開船從海上去了蘇格蘭、英格蘭;然後又沿著海岸南下就到了伊比利亞半島。其實,根據考古發現,伊比利亞半島東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山洞中有很多史前人類活動的痕跡,主要是一些壁畫和巖畫,畫的是一些動物,有豬馬牛羊和虎豹豺狼等等,估計是當時獵人的獵物,或者是當時猿人的餐飲。這些遺蹟的歷史可以往前一直追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最新的痕跡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你看,相當古老。但是,現在半島上的居民和幾千年前的畫家們沒有任何繼承性,所以,現代半島人從來不說他們的祖先在這裡已經工作生活幾千年了。

凱爾特人佔據伊比利亞半島的時候,半島上有沒有原住民、這些原住民被凱爾特人怎麼樣了?現在還不知道。反正凱爾特人又被古希臘和古羅馬人給攆跑了,然後這裡就建立了很多附屬於雅典的古希臘城邦。希臘城邦被馬其頓亞歷山大國王佔領後,這裡就成了馬其頓帝國的範圍。亞歷山大死後,其三個最牛的部下佔據了三個地方各自為政:托勒密佔了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塞琉古佔據了小亞細亞及其周邊建立了塞琉古王朝;而卡山德則佔據了古希臘及其周邊,逐漸形成了其後的古羅馬。這個時候的伊比利亞半島是屬於古羅馬的勢力範圍。

沒過多少年,現在突尼斯的北非迦太基人就看上了伊比利亞半島這塊地方,他們派兵北渡直布羅陀海峽佔據了半島,把羅馬人往東北攆走。公元前二百多年的時候,佔據伊比利亞半島的迦太基將軍漢尼拔在這裡建立起龐大的軍隊開始和古羅馬開戰,他率隊從陸路向北翻過比利牛斯山往東行軍,然後又從北面向南越過阿爾卑斯山去攻擊羅馬,這就是堪與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相比的古代長征。漢尼拔一度攻到羅馬城下,但他卻不攻城,而是把羅馬周邊的城鎮一個一個掃蕩過去,打得羅馬執政官惶惶不可終日,漢尼拔由此確立了他偉大軍事家的地位。羅馬最後派出二路大軍,一路向南跨海攻擊迦太基本土;另一路向西跨海攻擊伊比利亞半島。漢尼拔被人端了老窩,最終在扎馬戰役戰敗逃亡到塞琉古,在羅馬不停追殺中喝了鴆酒自裁,也有說是買了一匹白綾自吊在百尺竿頭上了。伊比利亞半島併入羅馬共和國,成為它的一個行省。

被東漢滅掉的匈奴有一部分苟延殘喘了下來,他們盤踞在中國的西邊,遠離大漢的火力範圍。公元四世紀,這夥匈奴殘餘又活了過來,但是他們不敢向東招惹中國司馬懿的後代,他們就向西驅趕多瑙河以北的哥特人。哥特人只好往南逃,這夥哥特人居然把羅馬打得落花流水屁滾尿流,他們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西哥特王國。

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時候,一夥北非的阿拉伯穆斯林跨過直布羅陀海峽登上了伊比利亞半島,這夥人就是現在摩洛哥一帶所謂的摩爾人(Moors)。他們領頭的是一個將軍,叫做齊亞德,齊亞德登上岸之後就命令部下把所有渡海戰艦鑿沉,指揮軍隊拼死向前。這個戰法和秦末項羽破釜沉舟與秦軍決一死戰一樣,項羽最後打贏了鉅鹿之戰,那是公元前二百年。這個齊亞德在項羽破釜沉舟之後六百年在書中看到此計,便照樣行之。你要問是哪本書,就是《史記》裡的《項羽本紀》,公元前八十年西漢作家司馬遷榮譽出品。齊亞德率兵征戰八年,撲滅了西哥特王國,佔領了比利牛斯山以南的整個伊比利亞半島。自此,摩爾人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作威作福,快活了好幾百年。到了公元十一世紀,伊比利亞半島北部和西部的基督徒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居然還建立了好幾個小小的組織機構,像什麼加利西亞、阿拉貢、加泰羅尼亞和卡斯蒂利亞等等,再加上一些猶太人,一時間伊比利亞半島上各個民族、宗教是百花齊放、各得其所。到了十三世紀,基督徒們才想起來那些摩爾人的地盤都是自己祖上的產業。他們就組織了一個基督教國家聯盟,推選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Alfonso VIII)為盟主,糾集了一群人馬和摩爾人開展鬥爭,開始了收復運動,他們還真把摩爾人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中部。還剩下格拉納達的摩爾人王國佔據著安達盧西亞,每天看著基督徒們“看不慣我,還幹不過我”的樣子,喝酒抽菸,不亦樂乎了三個世紀。這場收復運動中,最成功的要數阿方索三世。他先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在1246年奪取了他兄弟哈桑二世的葡萄牙國王王位,然後從摩爾人那裡收復了不少領地,最終在1270年定下了現代葡萄牙的國界。葡萄牙的這位開國之王1279年亡故,享年69歲。你看,中國古話說“人活七十古來稀”,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歐洲的國王也都活不到七十。

葡萄牙的地盤在歐洲的西南端,頂著西南的那個角叫做“羅卡角(Cape Roca)”。這個羅卡角就是北大西洋海岸上的一處懸崖峭壁,最高處立了一座燈塔,便於航船辨明方向,以防黑夜行舟撞崖掉到海里泡了湯。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除了燈塔,葡萄牙人民還在這裡立了一塊碑,上面豎著一座祈禱上帝眷顧的十字架。石碑上寫著當地的經緯度,還有一句古詩: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ca。我不認識葡萄牙文,便站在碑下向遠方觀瞻,想體會一下詩人當年在這個遠方的心情。在這裡看著遠方,你情不自禁地就會吟出一句詩:“大海呀,都是水!”。我們的導遊說:不對!這句詩的意思是“陸止於此,海始於斯”,你冷不呤叮聽上去這中文還挺有古韻。原來這位詩人叫卡蒙斯(L. de Camoes),公元十六世紀人,他是葡萄牙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屈原,不知道葡萄牙是不是也有一個節日紀念他。卡蒙斯最有名的作品是長詩《盧基塔尼亞人之歌》,描寫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十六世紀兩次遠航印度的事蹟。葡萄牙詩歌的意境我們很難理解,卡蒙斯描寫這個羅卡角的浪漫有一句“海草滿頭,海鷗在肩”,我們聽上去很有點狼狽不堪的“英雄落海被鳥欺”感覺。看看這座碑。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再看看上面的字。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看看這座懸崖,海浪奔到懸崖下面的礁石上就四面開花。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懸崖所在的山叫做辛特拉(Sintra)。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站在這裡“原地向後轉”,看到的還是一座懸崖,所以說走到這裡就是無路可走了,“陸止於此”。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葡萄牙旅遊局為了遊客的安全在懸崖邊的小路一側修建了一圈木頭欄杆,我們的導遊說那個欄杆是展品,最好不要拿它當用品。我們大家都對那隊欄杆敬而遠之。來觀賞羅卡角和去三亞看“天涯海角”意思差不多,就是孫猴子一串跟頭翻到了地之盡頭,站穩了看看,然後留個紀念,就不要留記號了。

中國的仙山裡都有高廟古剎,哪些是仙山呢?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所以一般的山都比較仙。歐洲和中國一樣,神山頂上一般都有一座城堡。這個是起始於古希臘時期的城邦制,每個城邦都有一座小山,山上的城堡裡住著邦主。後來這些邦主就都演變成小國王,每天站在山頂看著他的百姓在山下勞動。可是這個國王也挺悲催的,他的百姓住的那些破房子風能進、雨能進,卻不讓國王進,買票也不讓進。我們現在可比過去的國王牛,我們現在可以進他們過去住的城堡,因為他們都被下馬了,當然我們要買票。

這不,這個辛特拉山上除了有燈塔和石碑,就還有一座宮殿,叫做佩納宮(Palacio da Pena)。佩納宮是在辛特拉小鎮的最高端,這個小鎮很早就有了。凱爾特人佔據半島的時候有沒有在這裡設立居民點?好像沒有,凱爾特人當年就是一群會鑿獨木舟的野蠻人,一般不會搭小房子。古希臘人攆走凱爾特人之後,在這裡建立了居民點,當然就會有一個邦主,但是現在已經看不到當年城邦議會大廈、人民劇場等等建築的遺蹟了。因為迦太基人來了以後把古希臘城邦都給搗毀了,特別是漢尼拔上岸以後,可能把這裡的小鎮也徵用做了兵營,然後把男人都給抓了壯丁。古羅馬大軍高盧兵團抄漢尼拔後路的時候解放了這個小鎮,小鎮上那片解放區的天又成了晴朗的天。可是好景不長,這回是摩爾將軍齊亞德用破釜沉舟計把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打跑了,然後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宮殿,這座宮殿就是佩納宮的前身。由於辛特拉山離馬德里不遠,山裡終年綠樹成蔭,夏日涼爽無比,所以當時這座宮殿是齊亞德將軍的避暑之地。而且,齊亞德將軍還在這裡接待來半島考察的莫爾大王和貴族,這裡的夏天可比摩洛哥那裡涼快多了,因此,這裡就成了莫爾大王和貴族的夏宮。

阿方索三世領軍收復葡萄牙之後也就收回了這個辛特拉小鎮和山上的宮殿,他自己也把這裡作為度假之地,就像特朗普的海湖莊園一樣。葡萄牙歷史上那些國王都在這裡乘涼消夏,趴在陽臺上曬曬後背,然後再翻個身曬曬肚皮,他就看見這裡的建築都是莫爾風格,也就是阿拉伯建築。這國王當然就會很不爽,他就下令僱一位建築師來改造。這樣的改造基本上沒有改動原來莫爾人的大結構,而是有一些擴建,有一些內外裝飾變化。由於每一位新國王都會有一些改動,這些改動就會反映出時代的變遷和每次改造時的建築時尚。1809年,英國浪漫派詩人拜倫遊歷東方時的第一站就是葡萄牙里斯本。既然是遊歷,就免不了去郊區爬爬山。他就爬了辛特拉山,當然就逛了佩納宮。拜倫也被辛特拉小鎮和佩納宮震撼了,他在長篇敘事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把這裡描繪成伊甸園。

佩納宮最後一次大規模改造是在十九世紀,當時的葡萄牙國王是布拉幹薩王朝的瑪麗亞二世女王。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拿破崙皇后約瑟芬的孫子,但是新郎在新婚幾個月就去世了。沒辦法,瑪麗亞二世只好另選夫婿,這次是薩克森-科堡-哥達的費迪南王子。他們生下第一個孩子彼得時,費迪南成為王夫。他們一共生了十一個孩子,活下來七個,老大彼得繼承了王位叫做佩德羅五世。瑪麗亞二世的王夫費迪南王子愛好藝術,他在1840年發起了佩納宮的大規模改造,一直持續到他1885年去世。費迪南王子改造後再沒有大規模改造了,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佩納宮。

去遊覽佩納宮很方便,從里斯本市區有長途公共汽車直達辛特拉小鎮;還可以坐市郊鐵路,在辛特拉有一站。下了車溜達著就可以到辛特拉山野公園門口,公園裡除了佩納宮以外,還有小山可以爬,宮殿在山頂;沿途的樹林也可以鑽。我們坐旅遊車,一直開到公園售票處門口。在這個窗戶裡面買票: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這張門票有二個功用,除了參觀公園裡面的景緻,還可以搭乘擺渡車從公園門口去山頂的宮殿。目前來伊比利亞遊覽的中國遊客還不是很多,還沒有到漫山遍野的程度,所以擺渡車上坐的非華人為多。他們看見我們都很驚訝,然後就向我擺擺手,那意思是“我先上去了”。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擺渡車開到宮殿腳下,下車的地方有一個崗樓,可能是費迪南修了裝門衛的。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順著坡道走上去,就可以看見佩納宮建築最古老的部分,摩爾人的阿拉伯建築風格城堡。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通往老城堡的小路,已經修理過。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有臺階的小路,通往一扇暗門,可以從城堡裡放出一隊奇兵,抄來襲敵人的後路。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城堡新建的哥特式大門: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大門的結構有哥特建築的意思,可是外裝修卻是完全的阿拉伯風格,大量的馬賽克貼面和裝飾。不過,再仔細一看大門的正面,穆斯林雕塑可沒有采用人物或者動物的。所以說這座城堡是混合建築風格。牆邊站著兩位印度人?好像是正在處理內急事務。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大門外面的觀景平臺和早期基督教建築風格的雕樓: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瞭望臺: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阿拉伯風格的涼亭,你看它球頂外面的裝飾,這是釉面磚,不是瓷磚。這種釉面磚是阿拉伯特有的外裝飾材料,包括那些馬賽克拼畫也都是這種材料。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再回過頭看看擴建後的院門,馬蹄形券拱,還有鋸齒形牆垛,都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築風格。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外牆的裝飾,雖然也是簡單的幾何圖案,但是和阿拉伯圖案又有很大不同。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外窗,伊比利亞民居風格,現在叫做地中海風格。全白毛面野漆,不加雕琢,上部是半圓拱形。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城堡內部是一個院子,其實不能稱為院子,只能說是一個天井,完全是阿拉伯風格。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可是也有巴洛克風格的花壇。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從外部看,這個城堡的建築結構和裝飾風格還是以阿拉伯樣式為主。進入城堡內部,阿拉伯風格已經很少了。看看這個旋轉樓梯,可以看到外牆非常厚。阿拉伯建築的外牆是承重的,他們用土、沙子、碎石混合成的砂漿套模,一層一層澆築,然後外面再貼上馬賽克或者石頭。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巴洛克式枝形吊燈,簡單的棋格天花板,牆上的裝飾也顯示出巴洛克風格,曲線和反向曲線的渦卷、圓形圖案、不承重的裝飾柱。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再看這個房間,上面有一個蜂窩藻井,裝飾完全是阿拉伯風格,都是規則的、連續不到頭的樹葉和幾何圖案。吊燈也有阿拉伯風格,樹葉形狀。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下面這個房間是古羅馬造型,中間柱子的下半部分是古埃及風格,在卡納克神廟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柱頭;上半部分是一個變化的科林斯式立柱,帶有巴洛克花環雕飾。天花板是弧形圓頂,帶有連接到柱子的枝肋,牆上裝飾的有鹿頭,表示主人會打獵。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這個房間是文藝復興風格裝飾,簡潔的大理石壁爐,上面放著玻璃缸和玻璃檯燈,牆上掛著浪漫主義繪畫。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費迪南王子的書房,這個書桌看上去像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結構都是直線,邊角的雕刻避免炫耀,可能是路易十六時期的。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費迪南的臥室裡有一扇開著的門,裡面是他的廁所,有一個帶天鵝絨套的馬桶座,比電腦加熱的日本馬桶蓋強多了。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路易十六風格的餐廳: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一:佩納宮

總之,佩納宮是一座阿拉伯風格宮殿和葡萄牙風格城堡的結合,古樸不奢華。

(修訂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