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銅器目前的市場如何

食器

古代青銅器目前的市場價值

製作工藝

範鑄法和失蠟法,範鑄法較早,應用的最普遍,瞭解古代製造方法有助於辨偽。

範鑄法

範鑄法又稱模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圖案、銘文,陰乾後再經燒製,使

古代青銅器目前的市場如何

青銅器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製泥範,同樣陰乾燒製成陶範,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範範腔裡成器,脫範後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後即為青銅成品。

根據從古代青銅作坊遺址發掘出的實物,再結合青銅器的外形分析,專家認為,中國古代青銅器絕大部分是採用範式鑄造方法制作的。

範鑄法工藝流程共分為五步:

第一步為塑模,用泥土塑造出銅器的基本形狀。在制好的泥模上畫出銅器紋飾的輪廓,凹陷部分直接從泥模上刻出,凸起部分則另外製好後貼在泥模表面;

第二步為翻範,用事先調和均勻的細質泥土緊緊按貼在泥模表面,拍打後使泥模的外形和紋飾反印在泥片上;

第三步為合範,將翻好的泥片劃成數塊,取下後燒成陶質,這樣的範堅硬不易變形,稱為陶範。將陶範拼合形成器物外腔,稱為外範。外範製成後,將翻範用的泥模均勻削去一薄層,製成器物的內表面,稱為內範,銅器的銘文就刻在內範上。將內外範合成一體,內外範之間削出的空隙即為銅液留存的地方,兩者的間距就是青銅器的厚度;

第四步為澆注,將銅液注入陶範。待銅液凝固後,將內外陶範打碎,取出所鑄銅器。一套陶範只能鑄造一件青銅器,因此不可能存在兩件一模一樣的青銅器;

第五步為打磨和整修。剛鑄好的青銅器,表面粗糙,紋飾也不清晰,需要經過打磨整修,才能成為一件精緻的銅器。

失蠟法

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蠟做成

古代青銅器目前的市場如何

西周青銅器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範。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溶液,便鑄成器物。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尊、盤,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蠟鑄件。

春秋晚期,中國人可能就已發明了失蠟法鑄造工藝。失蠟法的工藝流程分為三步,首先以易熔化的石蠟製成蠟模,用細泥漿多次澆淋蠟模,使之硬化後形成鑄形。然後,將鑄形烘燒陶化。這一過程中,石蠟熔化流出,於鑄形中形成空腔。最後往空腔中澆注銅水,製成器物。失蠟法通常用於鑄造那些外形非常複雜的青銅器,河南淅川出土的楚國銅禁以及湖北隨州出土的曾侯尊盤被認為就是用失蠟法鑄造的。

鼎相當於如今的鍋,煮或盛放魚肉用。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歷) 煮飯用:一般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當於如今的蒸鍋。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置食物;下部為鬲,置水。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

簋(guǐ

古代青銅器目前的市場如何

青銅器)銅器銘文作"毀",相當於如今的大碗,盛飯用。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簠(fu,音甫) 古書裡寫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

簠(fǔ) 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蓋、器大小相同,合上成為一器,打開則為相同的兩器,在古器物學上又稱為"卻立"或"卻置"。簠器在經籍中稱為"胡"或"瑚"。

盨(xǔ) 盛黍,稷,稻,粱用。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

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也有球形的敦。豆 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上有盤,下有長握,有圈足,多有蓋。

銅器器爵, 飲酒器。相當於後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鋬(把

古代青銅器目前的市場如何

青銅器手),口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

角 飲酒器。形似爵,前後都有尾,無兩柱。有的有蓋。

《禮記·禮器》中稱:"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商周之際發展為造型精美的禮器,流行於週中期之前,之後開始衰落。

《考工記·梓人》引《韓詩》雲:"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依此說,角與爵之容量為四與一之比。角的造型與無柱的爵很像,只是流與尾同為尖狀。自宋以來,定爵形器無流而具兩翼若尾者為角。

斝(jiǎ) 溫酒器。形狀像爵,有三足,兩柱,一鋬。

觚(gū) 飲酒器。長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狀。觚的形制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

古代青銅器目前的市場如何

青銅器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於近圈足處用兩段扉稜作為裝飾。商早中期器形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長,外撇的口、足線條非常優美,紋飾繁複而華貴。

觶(zhì) 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有蓋。

兕觥(sìgōng) 盛酒或飲酒器。橢圓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

尊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較粗,口徑較小,也有方形的。

古代青銅器目前的市場如何

卣(yǒu)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一般形狀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樑,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

盉(hé) 盛酒器,或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與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方彝(yí) 盛酒器。高方身,有蓋,蓋形似屋頂,且有鈕。有的方彝上還帶有觚稜。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圓筒形,旁有柄。

水器

罍 (léi)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

壺 盛酒或盛水器。如《詩經》上說:"清酒百壺",《孟子》上說:"簟食

古代青銅器目前的市場如何

青銅器 壺漿"。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

盤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圓形、淺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還有流。

匜(yí) 《左傳》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澆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說明是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後有鋬,有的帶蓋。

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於盛醬。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雲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盂 盛水或盛飯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鑑 水器,形如現代的盆。有四種用途:(一)容水 ;(二)盛冰,《周禮》:"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三)沐浴;(四)鑑容照面,以後才為銅鏡所替代。鑑的製作在春秋戰國是最為盛行,當時種、鼎、壺、鑑四器並稱。

樂器

編鐃商朝時軍隊盛行樂器。呈圓片形,形制與鈸基本相同。

編鐘 打擊樂器(宮廷雅樂)。面較大而薄,多為弧形,根部凹進,邊部稍作翹起。

編鎛 打擊樂器(宮廷雅樂)。鎛體趨向渾圓,形制與編鐘相似,但口部平齊。

兵器

鉞本是王者貴族用於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徵權力的刑器和禮器。形狀像板斧、斧頭而較大。

古代青銅器目前的市場如何

銅車馬(南京博物院) 作為一種兵器,由青銅鈹頭、長柄構成,鈹頭尖鋒直刃、扁莖,穿透力很強,很可能是由扁莖短劍發展而來。它出現於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大量使用。至於斧鉞,由於其殺傷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時期實戰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於儀仗、裝飾之需,以作為軍權的象徵。

鉞是商周時代重要的禮器之一,也是一種兵器。據考證,這種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的,在青銅器中更強調華麗、美觀的特質,成為象徵權力、象徵威嚴的禮儀用物,此處所選兩件鉞是商代後期作品,格外強調器物威嚴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藝術風格完全一致。

禮器

青銅禮器是奴隸主貴族用於祭祀、宴饗、朝聘、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和權力,是立國傳家的寶器。青銅禮器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工藝精美,其存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顯著特點。青銅禮器可分為四大類:

從青銅器的社會功能進行分類,把青銅器分為禮器、重器、葬器、日用器。

禮器:商周奴隸主崇神鬼、重祭祀、行巫術,將幾件大型青銅器按一定的方式組合為"禮樂之制",作為王權、名位以及國威的標誌和象徵。青銅禮器由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等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濃重的巫術色彩。

重器:單件鑄造的大型青銅器,其上鑄有銘文,專門用來記載某件大事,或頌揚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銘文長的青銅器都是重器。

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認為人死亡而靈魂不滅,要在另一個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隸主貴族盛行厚葬,將生前喜愛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均隨葬入墓。

青銅殉葬 禮囂一般由鼎,簋、豆、壺、弇(或盉)組成,等級不同的貴族用器數量都有規定。但這種明器不同於後世專門製作的殉葬用器,仍為禮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