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好好說話,孩子才會好好聽話

前幾天,王力宏妻子李靚蕾曬出了一段女兒洗手的視頻,併發文:

“正確洗手需要極大的耐心,為了引發孩子們對於洗手的熱情,今天跟女兒一起用Baby Shark的曲寫了《鯊魚寶寶洗手歌》。”

視頻中,女兒雙手塗上洗手液,一邊唱著歌,一邊跟著歌詞提示認真地洗手。

父母好好說話,孩子才會好好聽話

看到這個視頻,網友紛紛表示:二嫂帶娃真的有一套方法。

同樣是為孩子操碎心的老母親,為什麼我就學不會讓孩子積極配合呢。

更是見多了老母親和神獸之間雞飛狗跳的場面,對這種教育方式簡直太愛了。


親子之間最怕雞飛狗跳,不給力


為了讓孩子乖乖洗手,李靚蕾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不僅很快記住,而且學得開心。

很多父母想要孩子能積極配合自己,但第一想到就是命令孩子,用自己的權威讓孩子乖乖服從,卻從來不懂得用“孩子”的方式來讓他接受。

父母好好說話,孩子才會好好聽話

殊不知這種教育不但不起作用,反而長久發展下對孩子的危害極大。

1.孩子容易變得懦弱

父母習慣命令孩子,孩子會變得沒有自己的想法,凡事都想著父母的看法,性格會變得唯唯諾諾。

2.孩子學會不珍愛

父母一味地用強迫的方式來要求孩子,會讓他內心的需求無處傾訴,從而得不到滿足。

當孩子的意願一再被人忽視,就會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樣長久下去,孩子不但不願順從,還有可能變得對自己不愛惜,甚至做出危險的舉動。

3.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我們經常拿出作為父母的威嚴,想要震懾住孩子。但是,有壓迫的地方就會有反抗。

總用命令強迫的方式,只會適得其反。

孩子不僅越來越叛逆,總想著和父母對著幹,長此以往還會對父母產生敵意。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看到這些,就會覺得養孩子實在是太難了。

但其實如李靚蕾發文時說,孩子洗手需要極大的耐心,面對孩子,不只是洗手需要極大的耐心,每一件事都需要有極大的耐心。

原來只要方法用對,父母再也不用愁。

父母好好說話,孩子才會好好聽話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好好說話


許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可孩子卻拒不配合。

當孩子不配合時,父母的情緒立馬就上來了。

首先,我們要學會控制調解自己的情緒,只有先把自己穩定住了,才能去教育孩子。

小陶虹曾在一檔訪談節目裡分享過她的育兒心得,她講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自己才是導火索。人在緊張、生氣、害怕的狀態下是沒有智慧的。


父母好好說話,孩子才會好好聽話

其次,我們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換一種溝通方式,讓彼此都能滿意。

在某節目中,耿樂的兒子樂那多領到收集食材的任務,本來和叔叔要到了雞蛋卻不懂需要輕放,結果把雞蛋打碎了。

怕被爸爸教訓,就偷偷把雞蛋藏起來。耿樂得知兒子藏了雞蛋,並沒有直接批評,而是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雞蛋打碎沒關係,但不能逃避。

耿樂站在了兒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不僅讓兒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還和兒子擁有了朋友般的關係。

面對孩子的牴觸情緒,父母首先要承認並接納他們的感受是最重要的,然後,對此不做評判,感受沒有對錯,都可以被接納,但要有界限,當孩子感覺被接納了才有勇氣去面對。

我們應該知道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

武志紅曾說: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對方是怎麼感受的,感受的溝通在親密關係中是最重要的。

多關心對方的感受和情緒,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成長的路上,孩子離不開父母的指點,但絕不是指指點點。

父母好好說話,孩子才會好好聽話


用有效、愉快的溝通方式,來建立親子關係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與生俱來的,但如果溝通方式出了問題,“愛”,就會變成“枷鎖”。

阿戴爾·費伯(Adele Faber)與伊萊恩·梅茲立希(Elaine Mazlish)兩位女士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講了一種建立在平等互愛、相互尊重基礎上的交流方式和溝通技巧,使更多的父母學會了用有效、愉快的溝通方式與孩子建立親子關係。

1.父母該學會多聽少說

父母要走進孩子內心最好的方式就是管住嘴、多傾聽。

當孩子出現問題或情緒時,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納孩子的感受,給與他們足夠的尊重:

先傾聽:安靜專心地聽,不要打斷孩子的話語;

用簡單的詞語回應他們的感受,比如:“哦……這樣……失敗了你一定很不開心吧”;

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比如:“真希望我能施展魔法,把獎臺上領獎的人換成你。”

詢問孩子的意見:“你覺得下次該怎麼做會更好一些?”

2.站在他們的視線看世界

大人通常比較理性,會對感受進行處理,有些表現不那麼激烈,甚至會主動忽視。而小孩子則不是,他們比較直接沒有所謂的理性,也不會為了面子什麼的而有所保留。

比如,小孩子經常在人多的時候要求抱抱,甚至會突然開始鬧人,如果這時你蹲下來用跟孩子們平行的視線,就能看到原來他們的世界主要看到了一排排的大腿和胳膊,他們想看到臉,所以會要求抱抱,所以會鬧人。

3.多用鼓勵代替懲罰

懲罰孩子不起作用,實際上剝奪了他從內心深層對自己錯誤的反省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反而強化孩子的優點,會讓孩子越來越傾向於做正面的事情。

父母好好說話,孩子才會好好聽話

孩子不是機器人。

我們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巧去操縱孩子的行為,好讓孩子言聽計從。

我們的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的進取心、主動性、責任心、幽默感以及體諒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們想找到一種語言,培養孩子的自尊,讓他們的心靈不受傷害。

我們想建立一種情感的氛圍,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因為他們關心自己,也關心我們。

我們想樹立一個榜樣,在相互尊重的平臺上與人溝通,無論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還是長大成人以後都能受用。


撰稿:路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