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我希望你不曾讀懂《老人與海》

01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不曾讀懂《老人與海》

海明威寫《老人與海》只用了8周,前後卻醞釀了17年。

早在1935年,一位古巴老漁民就給海明威講過他是如何捕到大馬林魚,又如何被鯊魚吃掉的故事。這個故事給海明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7年後,便有了現在的《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

主人公叫聖地亞哥,是一個古巴首都附近以捕魚為生的老頭子。他已經84天沒有捕到魚了,這即將打破他的最長記錄——87天。

老人本來還有一個小幫手叫馬諾林,在所有人覺得老人雄風不在,再不可能捕到魚的時候,只有馬諾林還相信並崇拜著老人,但是由於太久沒有捕到魚,馬諾林的父母讓他上了另一條船。

老人並不氣餒,照常出海。

這時,太陽已經高高升起,雲塊像積雪一樣覆蓋在山峰上。老人獨自飄蕩在海面上,時而觀察著海鳥,時而自言自語,時而凝視釣竿,時而想起馬諾林。就在這時,老人感到釣竿猛地一沉,憑他多年的經驗,他立即判斷出是一條大得駭人聽聞的大馬林魚。

老人試圖將魚拉起。但沒什麼用,魚往深處遊著,但魚拿老人也沒有辦法,只能拖著船往前走。就這樣,從中午到傍晚,從傍晚到凌晨,由從凌晨到傍晚,老人和魚整整僵持了一天半的時間。

出海時,老人只帶了一瓶水,他又飢又渴,只能靠現捕的金槍魚充飢。與大馬林魚僵持的過程中,老人的眼角受傷了,左手抽筋,後背和手背都被緊繃的釣索勒破了,可他沒有放棄,始終僵持著。

終於,到了晚上,大魚支撐不住浮出了海面,老人使出渾身的力氣,將魚拉到船邊,用鋼叉狠狠地插進了魚的胸鰭後方,終於殺死了這條大魚,老人贏了。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不曾讀懂《老人與海》

但是因為這條魚實在是太大了,老人的船根本放不下,於是他只能將魚綁在船邊,開始返程。大馬林魚的血腥味招來了鯊魚,開始只有一隻,老人用魚叉殺死了它,但它也弄斷了魚叉。

海里的血腥味越來越重,引來的鯊魚也越來越多。這時,老人說出了《老人與海》中最著名的那句話: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老人與鯊魚的搏鬥場景堪稱慘烈,他先是用刀,刀斷了就用短棍,短棍斷了再用船槳。老人既是在捍衛大馬林魚,也是在捍衛自己的尊嚴和榮譽。

這就像是海明威的硬漢精神,即使是在重壓之下,也要保持著優雅風度。即使老人明白自己無論如何也搏鬥不過那一群鯊魚,但面對失敗的命運,仍然奮起反抗。

出海後第三天凌晨,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小屋,沉沉的睡去,睡夢中老人由夢到了年輕時夢到的雄獅,而另一邊,遊客看到老人捕到的大馬林魚骨架,還以為是鯊魚。

即使自己的勝利果實被鯊魚吞噬到只剩下森森白骨,儘管別人不理解老人的堅持,還把老人捕的魚誤認為是鯊魚,但只要老人還能夢到象徵力量、希望、勇氣的獅子,老人就能重整出發,再次下海。

02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不曾讀懂《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全書只有7萬字,但是文中對於老人與大魚僵持的描述就佔據了至少一半,裡面有不少老人的自言自語,內容包括不斷勸自己多進食金槍魚、不斷說“要是那個男孩在就好了!”、還有一些與鳥兒、大魚的對話,裡面許多內容甚至是重複的。

因此,儘管海明威的作品一貫簡練如電報,但許多讀者難免會覺得《老人與海》寫得未免有些囉嗦,顯得又臭又長。

再加上省略的背景和大量的留白,《老人與海》這部小說的故事情節並不強烈,很難引起人們的興趣。所以很多人覺得《老人與海》讀來索然無味,被稱為世紀經典有些名過其實。

談到這,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海明威奉為圭臬的“冰山理論”。

他說:小說的表層意思好比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它只佔據全部體積的八分之一,故事的深意猶如冰山的主體,藏在海面下面,這些佔據了大頭的內容需要讀者自己去發掘。

所以,海明威寫作時,簡潔到一句廢話都沒有,也極少使用修辭,而人物的真實情緒、想法究竟如何?全要靠自己的經歷、想象去體會和擴充。

舉個例子,女生提出了分手,一般人會寫“男生苦澀的笑了”,或者是“無奈的笑了”,但是依照海明威的風格,他只會寫“他笑了”。

而男生具體是怎麼笑的、怎麼想的,這就要靠讀者去調動自己的經驗體會了。

再說,為什麼老人要絮絮叨叨地提醒自己要吃沙丁魚?吃不就完了嗎?為什麼要講這麼多遍?

如果我們經歷過面臨著自己非常想要的東西,但是自知能力有限的情景,大概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老人會這麼神經質地自言自語了。

當你面臨來之不易、心儀的工作的面試機會,你會不會不斷提醒自己要怎麼發揮?要怎麼注意言行舉止?

當你面對特別喜歡的人,但又不知道對方心意如何,你會不會在心裡琢磨自己該如何對他好一些,儘可能地爭取到對方的注意?

當你準備去做成功概率並不太高的手術時,你會不會極力剋制自己“手術會失敗”的想法,鼓勵自己“把該做的做了,一切都會沒事的”,就像是給自己洗腦一樣。

如果你的人生非常順遂,你一定會覺得《老人與海》這部分內容寫得又臭又長,但如果經歷過曙光來臨前的黑暗,大抵就能夠理解老人在那段忍耐中的自言自語了。

老人已經有87天沒有捕到魚了,後來我發現,87這個數字也是有典故的。

在基督教傳說中,耶穌曾在曠野經受魔鬼試煉,為期40天,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大齋期,同樣也是40天,再加上覆活節前“聖周”的7天,剛好87天。

老人兩次連續87天捕不到魚的經歷,不正是人類處在不斷重複、循環的受難中的一種暗示嗎?另外,老人捕魚的3天,與耶穌受難到復活的3天不謀而合。意味著只有經歷過巨大的磨難,才能獲得真正的救贖。

其實老人大可不必非得為了釣上這條魚而拼命,他只需要割斷釣繩,早早放棄就好了。

大馬林魚害得老人身上都是傷痛,他也沒有罵罵咧咧,而是表達了對魚兒的敬佩。後來鯊魚來了,老人槍沒了、刀沒了、船槳沒了,最後老人只帶回來一條魚的白骨。

你說老人圖啥呢?費這麼大的勁什麼也沒有撈到,這不傻子嗎?

對此,王小波是這麼評價的:

一個常常在進行著接近自己限度的鬥爭的人總是會常常失敗的,一個想探索自然奧秘的人也常常會失敗,一個想改革社會的人更是會常常失敗,只有那些安於自己限度之內的生活的人才總是“勝利”,這種“勝利者”之所以常勝不敗,只是因為他的對手是早已降伏的,只是因為他的對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投入戰鬥。

老人疲憊不堪地回到自己破茅屋,對男孩說,要準備好魚矛,等暴風停了再出發。

男孩跟老人說,自己要違背家人的意願,再次和老人出航。我突然特別感動,老人的精神也算是有傳承了。

我曾認為《老人與海》是一本關於奮鬥、永不言棄的小說,但在現在的我看來,《老人與海》更像是一本關於忍耐、關於自我超越的小說。

如果我們還不能理解那些絮絮叨叨的獨白,不能理解簡單到失去情緒的字眼,只能說明我們經歷的還不夠多。

當然,讀不懂《老人與海》未免是一件壞事,至少說明讀它的人生活順遂,沒什麼大挫折,這也沒什麼不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