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孔武有力,武王懦弱無能,為何武王代替紂王《封神》解讀70

一抹斜陽灑在商帝國的皇宮之中,在夕陽的餘暉中,這裡變得靜謐而安詳。這座曾經令人毛骨悚然的皇宮,沒有了三個女妖製造很嗨的氣氛,沒有了紂王近臣雷開、殷破敗、惡來、飛廉歌功頌德。當年燒的紅彤彤的大銅柱如今冷冰冰的站在九間殿前毫無生氣,後花園假山下的白骨不再增加,蠆盆的毒蛇也好幾頓沒飯吃了。酒池之酒淡而無味,肉林之肉腐敗變質。雖然整個皇宮即將為他人所得,但是眼下的皇宮,比當年歌舞昇平的時候更讓宮人們感到輕鬆。

這座皇宮的主人暫時還是紂王,比起他父親帝乙平淡的一生,紂王的人生可謂是波瀾起伏。紂王不需要首相來幫他處理朝政,不需要太師對他耳提面命,天下大事,皆由己出。這是從殷商第一代國君商湯到帝乙都不曾達到過的權力巔峰,但是結果卻是,皇宮外反商聯軍的吶喊聲打破了皇宮內的片刻寧靜,紂王知道,夢該醒了,一切就要結束了。

有時候我一直在想,《封神演義》這部書把明朝的社會現狀描述的太透徹,以至於這部書像極了一本明朝歷史走向的預言書。跟崇禎的最後關頭還剩一個太監王承恩差不多,紂王身邊也只剩下了一個宦官朱升。擺在紂王面前的選擇已經不多了,逃出皇宮必然沒有安身之所,天下諸侯和四方百姓都被紂王得罪遍了,世界那麼大,早已沒了紂王的容身之所。與聯軍拼了也沒了意義,似項羽那樣,在最後之際潰圍、斬將、斫旗、自盡,這一系列的舉動固然悲壯異常,但也難免屍身被分的下場。所以這種情況下,紂王的選擇只有自盡。為了免於受辱,紂王決定自焚。跟希特勒一樣,自焚是獨夫逃避現實的最佳選擇。

紂王孔武有力,武王懦弱無能,為何武王代替紂王《封神》解讀70

紂王

宮外殺聲震天,宮內死一般寂靜,此時的紂王穿上了最華麗的冕旒袞服,依然貴氣非凡。這套衣服非同一般,比限量版的紀梵希、範思哲還要有派。因為這套衣服全球限量一套,純手工打造,有錢也買不到,還不允許別人山寨和仿製。除了衣服之外,紂王手持玉圭,身上能掛的名貴裝飾品都掛滿了。有的人對人生的目標就設定為一身名牌,有的人為了一身名牌拋棄了下限。不缺名牌的紂王在最後時刻發現自己最後擁有的,也只有這些帶不走的東西,隨著時間一點一滴的推進,這些東西也即將不屬於紂王。紂王沒親情,無論是親叔伯還是親兄弟,亦或是親兒子,在紂王眼裡不值一提,他視親情如草芥,親情視他如仇讎,微子抱著禮器就投奔了武王。紂王沒有友情,身為帝王怎麼會有朋友存在,連親兒子、親哥哥都不當回事的紂王,誰敢和他交朋友?紂王沒愛情,三樁政治婚姻讓紂王不勝其煩。紂王對姜後、黃妃、楊妃沒有愛。最諷刺的是紂王最愛的三位還是妖怪,那三妖卻不愛紂王。

也就是說,折騰了大半生,紂王的人生中親情、友情、愛情一樣都不佔。這樣的人生,滿滿都是缺憾,這不是豪宅、名牌、權勢、美色所能彌補的。好在神仙們對紂王還有一絲憐憫,至少從紂王的角度講,他覺得他的人生是有愛情的。他愛妲己,他瘋狂的人生至少有一半是為了妲己。一個從出生就被安排好一生的男人,毫無生氣的在自己的人生軌道上無精打采的走著,直到他遇到了妲己,這一切都改變了。

在紂王的前半生中,他的妻子、老師、臣子都是一樣的人,紂王無論是上朝、上課還是回家睡覺,這些人總是告訴他:江山怎麼怎麼樣,祖宗怎麼怎麼樣。你要怎麼怎麼樣,你不能怎麼怎麼樣。紂王彷彿提線木偶一般被周圍的人操縱著。好在是兒子還小,要不然成年的太子也會往那一跪,告訴父王你不能怎麼怎麼樣。

當大家都是同一個臉譜的時候,周圍所有人都很偉光正的時候,妲己的出現,讓紂王看到了一絲屬於自我的東西,紂王當然會無所救藥的愛上妲己。平心而論,紂王是個情種。他愛妲己,所以他為了妲己得罪了全天下。杜元銑是紂王老師又怎麼樣?為了維護妲己,紂王對杜元銑下了殺手。親兒子殷郊、殷洪又怎麼樣?這倆人敢來殺妲己,那就跟弒君沒區別,親叔叔比干又怎麼樣,在紂王眼裡遠不及妲己重要,殺。對於紂王來說,江山如畫也難以比擬妲己送他的風景。這一切如同過眼雲煙,紂王心灰意冷,了無牽掛的身赴火海。塵歸塵,土歸土,最後陪伴紂王死節的,居然是個宦官朱升。

看起來紂王是個悲劇人物,如果把他放在韓劇裡,可能他會迎來各種同情。劇本可以這樣寫:一個有著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富二代,被迫娶了自己並不愛的女人。該二代在繼承家族企業之後,跟一個心機婊墜入愛河。最後這個二代被心機婊耍的身無分文,二代憤而自殺。

可惜的是位置不同,一個二代再能作,也不會有帝王能作帶來的危害大。太多太多的冤魂為紂王的任性而犧牲。所以在小說的框架下,紂王被釘在恥辱柱上,昏君二字是紂王的蓋棺定論。

有人說如果沒有女媧娘娘派來三妖蠱惑紂王,紂王不至於走到這一步。其實這個劇情的根結還在紂王自己那裡,他一個不安分的人生在帝王家,當了國家的精神領袖。就算沒有三妖禍亂後宮,也會有別人扮演妲己的角色,如同鯀捐這樣的人物早晚會落入紂王法眼。

隨著紂王的自焚,商王朝的句號也畫完了最後半個圈。作為曾經的殷商下大夫,姜子牙為武王做起了導遊,如數家珍的給武王介紹哪是九間殿,哪是龍德殿,哪是摘星樓遺址,哪是酒池肉林••••••在東伯侯姜文煥的推戴下,武王姬發繼任天子之位,天下正式改朝換代。

這樣一部神話小說的主要故事到此幾乎講完了。那麼說這部小說真正要表達核心思想是什麼呢?就對比紂王和武王這兩個人,武王一直透著那麼一股子無能。他胸無大志,他仁慈無斷,他不做重要決策,他不影響整個故事的發展脈絡。跟紂王比起來,紂王聰明,武王無能。紂王勇武,武王無能。紂王獨斷,武王無斷。論武功、文采、口才、智力,武王哪哪都不如紂王,可偏偏就是武王取代了紂王的錦繡江山。這是天意嗎?非也,這是明末知識分子對盛世明君的普遍看法。

紂王孔武有力,武王懦弱無能,為何武王代替紂王《封神》解讀70

武王

武王的無能,其實是無為。武王不會打仗,所以他不指揮軍隊。武王不懂朝政,所以他不干預朝政。明末知識分子理想的君主,就是無為而治的君主。君主的權力太大,任何一個主觀想法或行為都會引起全國性的大動作。所以君主一定要無為。那麼誰該有為呢?那就是丞相。我國傳統社會理想中的丞相又被稱為鼎輔,代表人物就是伊尹。伊尹廚子出身,而鼎輔的意思,其實就是廚師。也就是說好的丞相,要像廚師那樣,可以調和鼎鼐,讓有特長的大臣如同油鹽醬醋那樣發揮自己的特長,各司其職。武王無為,姜子牙就能發揮最大的作用。紂王強勢,姜子牙只能當個下大夫。

姜子牙和武王打著弔民伐罪的旗號,一路走來損失不可謂不慘重。真到改朝換代的時候,武王表彰商容、祭奠比干、釋放箕子、開倉放糧,可有一樣,沒能真正給老百姓出口氣。因為紂王的近臣幾乎都戰死了,而紂王本身自焚而亡,老百姓的惡氣不能出。就在這時候,有人送上門來了,這就是偷了玉璽的飛廉和惡來。這二人前來投奔武王,獻上玉璽,等待加官進爵。正愁找不到反面典型的姜子牙可算是樂了,心說當初周軍殺入殷商本土之後,基本上就不受降了。因為那個時候兵強馬壯的周軍,不需要更多的殷商官員前來投誠。所以像飛廉和惡來這種情況,必然是被推到封神臺前斬首示眾。一來是因為這二人實在沒什麼價值,二來是因為這二人惡貫滿盈,三來是正好拿此二人的人頭給天下人一個交代。飛廉和惡來這樣玩弄權術一輩子的人,最後確是被姜子牙玩了,落得封神臺前被斬首的下場。

隨著姜子牙封神和武王封國,天上地下的秩序重新井然。姜子牙湊夠了玉帝要的神仙,武王把殷商時代的四大諸侯發展為七十二大諸侯。天下有序,人民安康的理想國就此誕生。故事的最後,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雷震子、韋護七人不受朝廷爵位,隱居深山繼續修煉,後來肉身成聖,李家一門顯赫天界。還記得當初姜子牙下山時,元始天尊說姜子牙仙道難成,當享受人間富貴。但是元始天尊並沒有把話說絕,曾言姜子牙還有上山之日。李靖等七人急流勇退之時,其實就是姜子牙應當回玉虛宮之際。可惜的是姜子牙並沒有參透這點,興高采烈的去齊國赴任,正兒八經的享受人間富貴。他忘了他當初是怎麼訓黃天化了,也忘了師傅說的話。所以李靖等七人最終肉身成聖,而姜子牙死在了齊國。連馬氏死後都能成為掃帚星,姜子牙卻死的無聲無息,既沒成仙,也沒成神。這是作者在原著中最後的對比,在理想國周王朝的體系下,連姜子牙都敵不過權利和富貴的這一關。師侄們尚能肉身成聖,費仲、尤渾都能封神,姜子牙只能遁入輪迴,而這,就是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