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還不知道:網紅已經是下一代夢想的職業

羅永浩搞直播,我以為跟我沒關係,咱女生很少有他粉絲,沒想到微信群和朋友圈熱鬧得很,還有很多公共號當晚連夜總結,不外乎“老羅不適應直播室但銷量上億破紀錄”,大家都一副聊熱點,又聊不出要點的尷尬樣子。

網紅,似乎是迴避不掉的話題。

大神安迪沃霍爾,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先知一般的說法:

“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

家長們還不知道:網紅已經是下一代夢想的職業


就是我們今天的現實。

安迪沃霍爾迷戀攝影機,他認為,任何能夠設法坐在攝影機前的人,都會自動的成為一個名人。他認為只要有足夠的曝光,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名人。

今天數碼技術將拍攝和觀看變得毫無門檻,彷彿孫悟空薅了一把猴毛撒了出去,每個人手裡都有了點石成金的魔法棒。

成名似乎離得很近,來得容易。

網紅:年輕人夢想的職業

2017年底,新華網曾經做過一個職業意願調查,結果驚人。

在這群“95後”畢業生的眼裡,薪水、穩定性早已經不是最主要的考量點,“有趣”成為他們選擇職業時的重要指標。

調查顯示,“95後”最嚮往的職業排名是:網紅、配音員、化妝師、遊戲測評師和cosplayer(角色扮演玩家)。“95後”選擇創業的人群中,46%的人會選擇海淘、自媒體等新興互聯網創業項目。

在美國也是,宇航員、消防員這些傳統英雄在願望名單裡靠後排了,超過半數的00後和Z世代渴望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網紅。

2017年新華網製作的圖片報告

家長們還不知道:網紅已經是下一代夢想的職業


網紅的前世今生

“網紅”這個詞在中文裡絕不是什麼褒義詞。大多數人對網紅的最初印象是論壇裡起來的芙蓉姐姐、鳳姐,再然後是跟富二代和男明星混一個圈子的蛇精臉女孩。

這些概念,該更新了

其實網紅玩法還是從美國來的,最早叫做IT Girl。跟電影明星不同,紅人不需要作品撐腰,她們自己就是產品本身,出名,然後靠粉絲活著。

初代網紅的代表人物巴黎希爾頓,靠粉紅色的張揚吸引眼球,直接打造了一個商業帝國。旗下19條產品線,收入分別是:寵物服裝5000萬,美髮產品5000萬,化妝品1.5億,墨鏡1.75億,包包2.5億,服裝3億,香水30億……

第一代帶貨女郎

家長們還不知道:網紅已經是下一代夢想的職業


卡戴珊家族可以說是網紅文化的一個里程碑,靠真人秀和洩露性愛視頻紅起來的這一大家子,整容、拜金、撕逼,霸牢注意力經濟的頭部。

這家人的人設精準捕撈粉絲,整容往中東審美整,找的男朋友都是黑人,有歌星有運動員,父親是變性人,Kim學法律表示並非草包,姐妹裡Bella一年年進步做專業模特,金小妹搞平價化妝品打造商業帝國,媽媽繼續上電視真人秀走貴婦範兒。

從卡戴珊家族起,真人秀能直接塑造頂流。

靠真人秀起家的整容家族

家長們還不知道:網紅已經是下一代夢想的職業


網紅文化的下一個里程碑是不存在的網站:油管。發視頻,獲得廣告分賬,油管是自媒體裡第一個真正能帶著成千上萬的PO主掙錢的平臺。如果說真人秀明星們還是得走傳統的,上雜誌走紅毯路線才能升級,那麼油管一代已經完全拋棄了傳統娛樂體系。

油管上有個十歲不到的孩子,天天在家玩玩具測評,就連續幾年每年賺2000萬美金以上。他們不被選擇,沒有編輯導演,自己耍。

就是這個娃,土味玩具試玩巨咖

家長們還不知道:網紅已經是下一代夢想的職業


接著,以圖片為主的INS也迅速贏得了時尚類健身類等等生活方式廣告主的青睞,廣告主和紅人們一起搞出來“帶貨”的玩法。把以前媒體提供內容-廣告主提供廣告,這對二元關係,變成了植入廣告,乃至半真半假的軟廣,以kol展示產品來贏取好感度。

ins上流行的是旅遊、時尚、健身

家長們還不知道:網紅已經是下一代夢想的職業


迎面向我們走來的,是中國市場方隊。社會搖順便賣金鍊子,是大多數人對快手的最初印象,不可否認快手之接地氣,經常讓第一次下了這個APP的中產直接懵了。

抖音用算法代替平鋪,抓住人的慾望,再配合西瓜視頻做稍微深入的內容。

強大的阿里在淘寶裡搞起賣貨的直播。

B站緊密的一個個小圈子,彷彿隱藏很多江湖高手。

這些都跟美國的玩法有很大不同的。

更多平臺玩法,更多資本注入,更多優秀人才湧入,網紅早就不止是整容臉的小妹妹了。李子柒濾鏡風格的鄉土夢、華農兄弟精心塑造的樸實、親和力頂格的nice boy李佳琦、一個人就頂一個公司的運營高手薇婭、

網紅呈現出百花齊放風格

耿哥

辛巴

李佳琦

家長們還不知道:網紅已經是下一代夢想的職業


家長們還不知道:網紅已經是下一代夢想的職業


家長們還不知道:網紅已經是下一代夢想的職業


過去,網紅營銷只是小有名氣的人賺外快的方式,如今卻成了一份真正的職業。

小孩子嚮往的到底是什麼?

頭部網紅的收入,足以讓大多數正常上班的我們跌坐十秒鐘,(誰要多跌會兒我也沒意見)。但是小孩子其實並不一定是為了錢。

各位有沒有發現,很多寶寶小時候說過,想當老師?因為在那時候的孩子眼裡,老師就是權威。

95後年輕人面對的世界富足安逸,但活動範圍狹窄。我小時候第一次出遠門是15歲從上海去新疆,我們四個堂兄妹,最大的也就26,一起在新疆和甘肅遊蕩了一個月——說實話,我女兒今年15歲,就連她去別的中學搞活動,我都不放心她自己坐地鐵回家,得去接。

變成宅在家裡看著小屏幕的一代人,不怪他們,是社會的大趨勢。

他們的英雄,就是屏幕裡那些人。接觸得多,自然就嚮往。愛現的暗暗想當網紅,不愛現的想去搞字幕配音剪輯插畫。

好幾年前,還在上小學的閨女有一天問我:“媽媽,你認不認識什麼人,可以算是奇葩的?”

我想來想去:“好像有但是你也不認識他們。”

然後她神秘兮兮笑著說:“我覺得你就是一個奇葩。”

迷惑的我順著聊下去,才明白,她看了當時剛出品的《奇葩說》,喜歡裡頭人頭頭是道,便認為奇葩是個夸人的詞兒。

可不是接觸什麼,就認同什麼嗎!價值觀建立,首先是可見。

(題外話:兩年後發現她有槓精傾向,就勸說放棄這個節目了,辯是小技巧,小孩子做人還是應該沿大路走。)

我家愛派裡熱鬧了兩年的

家長們還不知道:網紅已經是下一代夢想的職業


想當網紅的年輕人,所幻想的,是能夠不受社會拘束,真正釋放自己,強勢表達自己,甩甩頭搗搗亂打打遊戲,就能得到財務支持。

畢竟明星意味著更出色的顏值才藝,網紅的做夢門票便宜一些。

網紅們呈現出來的表象,似乎也在塑造,輕輕鬆鬆就贏了世界的假象。

網紅這條路,容易嗎?

以前我總跟想來娛樂圈當藝人的年輕人說:“其實有一個算一個,中國沒有任何一個頂級明星,是完全按計劃包裝出來的。娛樂圈是偶然性最大的行業。”這話扔桌上有點冰櫃裡拿出來的邦邦硬,解釋多又跑題,先扔這兒。

娛樂生意的有趣也就是在於偶然性。通過公司包裝,可以把素人做成小網紅,也可以把大網紅推成頂流,唯不可能的,是把素人做成頂流。

你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不努力,則肯定沒戲。

更為悲催的是,這個金字塔結構的行業收入裡,頂上的,賺的就是下面底座的付出。

諮詢公司德勤(Deloitte)全球技術研究主管保羅李(Paul Lee)表示,預計只有少數人能夠從TikTok賺到大筆錢,這些賺了錢的人可能“真的是大賺一筆”。

看似賽道寬闊,但你得跑前十名!

當網紅也並不像孩子們以為的那麼輕鬆。

要紅越來越難。事實上如此多的資本押進網絡經濟的時候,自發地直播遊戲就能成大咖的機會幾乎已經沒了。

網紅的運營公司,比傳統藝人經紀鏈條要長得多,從策劃包裝,到平臺投放,還有平臺流量競爭時候保持隨時在風口,客戶關係,選品,售後,得形成一整套。

個人承擔的壓力也是巨大的。起不來、死得快、不賺錢、被模仿。就像大神說的,每個人只有十五分鐘,人們很快愛你,也很快忘記你。

高強度,是網紅工作的另一特點,因為你其實追求的是沒有標準,沒有極限的擴張。尤其現在的帶貨直播,動輒四五個小時高度精神集中亢奮。

網紅不僅是看起來“咋咋唬唬”的人群,也成焦慮症和憂鬱症的高發人群。英國《衛報》報道過越來越多的油管po主出現過崩潰情緒。

看到網紅生活精彩的年輕人,有決心和執行力能夠豁出去過這種日子的,大約不到十分之一吧。

家長的小心臟

我看到那個新華網的調查時,第一反應是想笑,不知道多少家長看到這個,馬上先想:收手機!

可是這一代人,恐怕都得跟小屏幕親密下去,他們未來的很多職業崗位,都是我們現在想象不出來的。把孩子跟工具隔絕,不是個明智的想法,而是

父母對未來不可知的恐懼的回縮

我們這一輩子,也見證了很多我們父母不敢想象的“有生之年”系列

比如這一條:

今年 2 月份,抖音及其海外版TikTok以將近1. 13 億次下載量蟬聯全球移動應用(非遊戲)下載榜冠軍,同比去年增長96.5%,比第二名WhatsApp下載量足足多了 1700 萬。

以前外國孩子想當網紅,是當Youtuber,現在他們說,要當TikToker!咱文化部門努力了多久的文化輸出,抖音做到了。

今天刷手機的孩子,並不是每一個都只看手指舞,也許有人以後去搞AI場景運用,也許有的理解了交互設計,也許有的看到一條南美洲的動物去當了旅行家。別跟工具過不去,把手機交給他們,同時給他們多看點高級的,多接觸家庭以外的人,多製造現實感。

以及,鼓勵他們磨鍊一種,為了最愛的事情,能拼命的毅力

這樣,萬一他們夢想成真,真的當網紅了,也得抗得住。

任何一個領域做到優秀,都不是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